文/鐘樂
破傷風針是俗稱,正規(guī)名稱是“破傷風抗毒素”或者“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受傷后是不是要打破傷風針和破傷風疫苗,需要根據傷口分類、已經接種破傷風疫苗的針數,以及距離最后一針破傷風疫苗的時間來決定。
首先需要根據受傷的過程和當時的環(huán)境,來給傷口分類:
1.清潔傷口:身體細菌定植較少的區(qū)域,并且受傷之后立即得到處理的簡單傷口。
2.不潔傷口:身體細菌定植較多的區(qū)域(如腋窩、腹股溝、會陰等),或者超過6小時沒有處理的簡單傷口。
3.污染傷口:被土壤或者糞便污染;已經感染的傷口;被唾液污染的傷口;槍傷;凍傷、燒傷。
按照我國規(guī)定,嬰幼兒應在3月齡至12月齡接種3劑次百白破疫苗(或自費的四聯或五聯疫苗),18月齡-24月齡再接種1次加強針。推薦孩子在6歲時和之后每10年再加強百白破疫苗或者青少年型百白破疫苗。美國C D C不推薦每隔5年加強一次破傷風疫苗,認為這樣會增加不良反應。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按時接種疫苗,1歲前已經接種了3針破傷風疫苗(可能是百白破疫苗、四聯或者五聯疫苗)。如果他在1-6歲之間受傷,不論什么樣的傷口,他都不需要打破傷風針和再加強破傷風疫苗;如果孩子6歲時注射了加強白破疫苗,在12歲受傷,傷口屬于清潔傷口,就無須接種破傷風疫苗或抗毒素;如果12歲受傷的傷口是污染傷口,那么就需要加強一針破傷風疫苗,但是不需要接種破傷風針。
因為我國部分醫(yī)學教材要求清創(chuàng)縫合后常規(guī)使用破傷風針,我國破傷風針存在濫用情況。筆者接到的一個咨詢就是,一個一歲多、全程接種了破傷風疫苗的孩子在醫(yī)院處理傷口后被要求打破傷風針,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另據統(tǒng)計,破傷風抗毒素引起的過敏反應發(fā)生率為5%~30%,約有1/10萬的致死率。濫用破傷風針會增加患者過敏的風險。
破傷風抗毒素只能中和破傷風桿菌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的外毒素,但是不能抑制破傷風桿菌生長繁殖和釋放毒素。破傷風抗毒素的半衰期為5~7天,而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天,一般為1~2周。所以對于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的情況,患者一定要回社區(qū)接種點接種破傷風疫苗。
醫(yī)院里一般不能接種破傷風疫苗,醫(yī)生也往往忽略了交代患者要接種破傷風疫苗。但是很多成人已經超過5-10年沒有接種過破傷風疫苗,這種情況下,外傷后都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有一些成年人可能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接種過含破傷風的疫苗了,這種情況推薦接種3針白破疫苗(白喉+破傷風疫苗),第1針和第2針間隔4周,第三針應該在6-12月之后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