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辰
近代中國的屈辱從海防的崩潰開始,當時的中國人對外國侵略者的第一印象即是所謂“船堅炮利”。鴉片戰(zhàn)爭失敗之后,林則徐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今日之戰(zhàn),雖關岳束手。”——一句話,就是關羽和岳飛再世,也打不過英國人。
一百多年來,“靖海澄疆”一直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是無數(shù)志士仁人前赴后繼的目標。當年身處“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漩渦中的社會精英已有清醒的意識。
例如1870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奏折中說:“日本近在肘腋,永為中土之患……究之距中國近而西國遠,籠絡之或為我用,拒絕之則必為我仇?!?/p>
曾經(jīng)走過的路,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總有值得今天的人們記取和學習的地方。再版的《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就是系統(tǒng)講述這段風雨歷程的專著。這本書是我國近代海軍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海軍發(fā)展史研究者無法繞開的經(jīng)典之作。
作者姜鳴是一位有著嚴重的“歷史癖”和“海軍癖”的學者,多年以來,他在這方面的學術著作有《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志》等。同時,他也寫過《天公不語對枯棋》《秋風寶劍孤臣淚》等通俗易懂的歷史研究文集。當然,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還是這本書。
中國近代海軍的發(fā)展興衰,實在是中國拋去老大帝國的盲目自信,逐步走向進步、走向現(xiàn)代化、走向世界的歷史縮影——可以說,一部海軍史,就是中國近代史。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只是一個形式上的近代史起點,其實并未喚醒當時的上層精英,直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軍事力量和海上防御力量的重要性,終于由此發(fā)展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新式軍工廠、創(chuàng)建西式學堂和海軍學堂、派遣海外留學生、引進新式軍事裝備、在國內(nèi)建造或者直接向國外購買軍艦、建設威海衛(wèi)和亞洲第一軍港——旅順港,以及聘用外籍軍事顧問等等。
戰(zhàn)敗的另一個重要結果是喚醒了中國人的海洋意識和海權意識,自明朝之后,中國人開始重新?lián)肀ШQ?,相比于定遠艦、克虜伯大炮甚至是整個洋務運動,這一點無疑更加重要。
全書完整勾畫出中國近代海軍的“馬鞍形軌跡”——這支“龍旗飄揚的艦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然后在1888年建成北洋海軍,接著在甲午戰(zhàn)爭中全軍覆滅,清朝滅亡前夕海軍出現(xiàn)了短暫的復興,之后在辛亥革命的烽火中中國海軍降下了飄揚的龍旗,正式進入民國時代。
書中最后一段話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良多:“當武漢上空槍炮聲轟鳴不息時,載洵在北京與美國貝里咸鋼鐵公司訂立了借款造船合同,總額合銀2500萬兩,期望由美國政府幫助中國發(fā)展海軍。這是清廷發(fā)展海軍的最后一個行動。合同由于革命未能實施,中國的艦隊已經(jīng)駛?cè)?912年的新港灣了。令人遺憾的是,后來的新政權是以北洋陸軍為核心的軍閥政府,他們對海軍的重視甚至還不如清王朝。在連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中國海軍與世界海軍的距離越來越大,這個軍種被長期冷落了?!?/p>
這讓人不禁意識到,中國近代海軍的發(fā)展?jié)B透著一種濃濃的悲劇意識,歷經(jīng)無數(shù)坎坷波折,正像彼時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