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磊
摘要:套種是一種能夠充分利用生長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新型種植模式。紅薯套種玉米,不僅能夠有效增加紅薯和玉米產(chǎn)量,而且還能有效增加農(nóng)民收入。因此紅薯套種玉米是一個經(jīng)濟價值比較高的栽培技術,其應當?shù)玫綇V泛應用。
關鍵詞:紅薯;玉米;栽培技術;高產(chǎn)
通常情況下,玉米種植地具有土地平坦、土地肥沃并且通風良好的特點,由于其植株的間距比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玉米植株比較高,紅薯屬于藤類植株,兩者屬于兩種互不影響的植物,所以玉米和紅薯可以選擇套種的種植模式。玉米的成熟時間比較早,紅薯成熟時間相對緩慢,因此農(nóng)民在收取玉米之后,紅薯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光照,從而保證自身生長。與此同時,紅薯套種玉米的種植方式對于農(nóng)民來說相對是比較簡單的。
1 紅薯套種玉米的優(yōu)勢
1.1 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紅薯屬于藤類植株,其通常情況下在地上進行生長,并且不會攀附其他植物,玉米的種植間距是比較稀疏的,其能夠為紅薯留下足夠的生長空間。因此采取紅薯套種玉米栽培技術,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而且還不會影響玉米和紅薯的有效增長。
1.2 改善田地耕作環(huán)境
紅薯套種玉米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田間的透氣性,而且還有利于農(nóng)民進行田間管理,充分減少病蟲害對玉米和紅薯的侵襲,這有利于提高玉米和紅薯產(chǎn)量,從而提高農(nóng)民經(jīng)濟收入,改善農(nóng)民生活[1]。在紅薯套種玉米的種植模式中,紅薯可以完全覆蓋地面,這能有效地抑制雜草生長,從而降低農(nóng)民的勞動量。與此同時,紅薯還具有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這為玉米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1.3 增加農(nóng)民收入
紅薯套種玉米,可以讓農(nóng)民達到真正的增產(chǎn)增益[2]。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套種的種植模式要比單種玉米或單種紅薯產(chǎn)量更高、效益更高。在農(nóng)村全面推廣紅薯套種玉米種植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農(nóng)民的種植水平,而且還能夠有效促進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
1.4 降低農(nóng)民勞動強度
根據(jù)植物生長特性,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玉米喜歡氮肥,紅薯喜歡鉀肥,因此在紅薯套種玉米種植模式中可以同時進行施肥,因為紅薯和玉米之間不存在惡性競爭。這對于農(nóng)民來說,農(nóng)民可以一次性做好施肥工作,這既降低了農(nóng)民的勞動強度,又有利于農(nóng)民對田間進行管理。
2 紅薯套種玉米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1 選擇品種
對于紅薯來說,應當盡量選擇具有早熟、高產(chǎn)和抗病特性的品種,比如徐薯18和阜薯210等。對于玉米來說,應當盡量選取早熟或中早熟的玉米品種,比如農(nóng)單5號和掖單2號等。在紅薯套種玉米高產(chǎn)種植模式中,一定不能選擇中晚熟或晚熟的玉米品種。
2.2 主要種植模式
雙行玉米套種4行紅薯,復合帶長度為三米,雙行玉米套種6行紅薯,復合帶長度為四米,單行玉米套種5行紅薯,復合帶長度為三米,單行玉米套種7行紅薯,復合帶長度為4m。為能充分保證玉米和紅薯的產(chǎn)量,各個種植地區(qū)應當根據(jù)實際種植習慣和生產(chǎn)要求合理選擇種植模式。
2.3 整地育苗
在選擇種植田地時,應當選擇土壤養(yǎng)分條件好并且透氣性比較強的田地[3]。在進行整地工作時,應當充分保證田地排水通暢,即使在下雨天也不會產(chǎn)生積水現(xiàn)象。并且在開春后,應當及時進行做壟工作,即應當按照“寬窄行、東西向”的規(guī)則提前做好壟,一般來說,玉米寬行為150cm,窄行為30cm,株距為20cm,應當種植玉米3600~3900株/667m。在玉米寬行中種植紅薯2行,株距為25cm,栽種紅薯2900株/667m。通常情況下壟距為71~85cm,壟高為21~25cm。底肥對農(nóng)作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此在進行整地工作時也要施一定量的底肥,通常情況下,0.01km應當施腐熟有機肥28000~35000kg,碳銨400~500kg,鉀肥200~250kg,磷肥280~320kg,鋅肥70~90kg。
2.4 適時栽種
2.4.1 紅薯栽種
在做好壟之后,應當使用溫床育苗技術,當紅薯苗長到25cm左右,且氣溫逐漸升高并穩(wěn)定在15℃左右,淺土層地溫在17~18℃之間,那么便可以對紅薯進行剪苗和栽種工作,并且紅薯的種植密度應當控制在每0.01km種植48000株~55000株。紅薯栽種方式包括直立插、傾斜插和水平淺插。直立插和傾斜插所種植出來的紅薯個頭比較大,但總產(chǎn)量卻相對比較低。水平淺插所種植出來的紅薯個頭雖然比較小,但每株都可以結2個紅薯以上,并且大部分薯塊都具有品相好、個體均勻的特點。種植紅薯7d之后應當對紅薯的活蔸進行檢查,對于死苗和缺蔸的情況應當采取及時措施,比如進行補蔸和澆水工作等。
2.4.2 玉米栽種
一般來說,當最低溫度可以達到8℃,并且淺土層溫度在10~12℃之間,那么就可以對玉米進行栽種。通常情況下,每隔2壟紅薯套種1行玉米,并且每穴應當放玉米種子2~3粒。如果在種植時發(fā)現(xiàn)土壤的肥力比較差,并且土質(zhì)質(zhì)量比較低,那么也可以每隔3壟-4壟套種1行玉米。除此之外,玉米株距應當在30~32cm之間,玉米的種植密度應當在28000/0.01~35000/0.01km。針對于育苗移栽的玉米,在進行移栽前應當做好準備工作,即使用條施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施肥,并用適量的土蓋住肥料,并在此之上移栽玉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栽時一定不能讓玉米根系和肥料有直接接觸,這會導致肥料燒根,從而使玉米不能健康生長。
2.4.3 田間管理
紅薯成功成活之后,應當對田地進行松土、除草和中耕等工作[4]。當紅薯蔓長到60cm時,需要進行一次理蔓工作,玉米苗同時進行一次鋤地工作,并且鋤地的深度不宜過深。在對紅薯和玉米進行第1次追肥時,應當同時展開中耕工作1次,并且耕地的深度應當盡可能深。當紅薯進入喇叭口期后,應當開展中風培土工作。在紅薯的授粉期,如果觀察到紅薯的自然受粉率低下,那么應當及時采取人工授粉的方式,這能充分保證紅薯的產(chǎn)量。紅薯是一種喜光的農(nóng)作物,因此在7月中旬收割玉米之后,應當及時將玉米莖桿砍倒,避免玉米莖桿對紅薯起到遮陽作用[5]。與此同時應當充分結合中耕管理,將殘留在田地中的玉米根系進行有效清除,使土壤保持疏松狀態(tài),這能夠為紅薯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生長環(huán)境。紅薯套種玉米的種植模式中,紅薯的種植密度相對比較稀松,這就使得紅薯對肥料有更大的需求量,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如果紅薯上的肥料處于偏多狀態(tài),那么則會導致紅薯營養(yǎng)過剩,莖葉徒長,基于此必須及時做好摘心工作。只有在充分控制藤蔓生長,保證莖葉和塊根協(xié)調(diào)生長的情況下,才能夠保證紅薯具有比較大的個頭和比較高的產(chǎn)量。摘心工作是一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并且至少需要進行兩次摘心工作。第1次摘心時,分支的長度應當在42~50cm之間,第2次或者第3次摘心時,分支的長度應當在22~28cm之間,并且針對紅薯應當噴灑50mg/kg多效唑液1~2次進行有效調(diào)控。除了可以進行打心工作外,還可以將紅薯藤拉起來,這能夠將不定根拉斷,從而有效減少吸肥效力,避免莖葉徒長。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田地都適合進行提藤拉斷不定根工作,對于肥力比較差并且缺乏水分的土壤不應當進行提藤工作,從而有效避免紅薯減產(chǎn)。
如果玉米采取的是直播的種植方式,那么當其葉片數(shù)量達到3~4片時,應當及時做好定苗工作,并且定苗工作應當一次性完成,不應當反復多次完成。完成定苗工作后,應當對玉米進行帶水施肥。為充分保證玉米順利生長,可以根據(jù)土壤的實際肥力情況,科學且適量地加入碳酸氫銨或尿素,通常情況下,碳酸氫銨為300kg/0.01km,尿素為52.6kg/0.01km。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應當進行淡水施肥工作1次,且碳酸氫銨為900kg/0.01km,尿素為300kg/0.01km。如果在田間管理時發(fā)現(xiàn)土地比較干旱缺水,那么應當及時對田地進行澆水,避免玉米苗和土地苗因缺水致死。
2.5 病蟲害防治工作
2.5.1 紅薯病蟲害防治工作
(1)紅薯葉斑病。紅薯葉斑病主要侵害的是紅薯葉子,如果病害比較嚴重,將會導致紅薯整片葉子干枯,從而嚴重影響紅薯發(fā)育和生長。針對于此種病害,主要的防治措施是清溝排漬,并且應當同時使用相關藥劑,比如可以使用濃度為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混合濃度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對紅薯葉片進行噴灑,每8~10d噴灑一次,連續(xù)噴3~4次,從而徹底防治紅薯葉斑病。
(2)紅薯黑斑病。紅薯黑斑病對紅薯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因為其在紅薯的各個生長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病。通常情況下,紅薯黑斑病主要侵害的是紅薯苗以及紅薯塊。針對于此種病害,可以選擇在種植之前用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浸種工作,從根源上進行防治。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對紅薯的田間管理,比如中耕保墑。一旦發(fā)現(xiàn)紅薯被黑斑病侵襲,那么一定要及時使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治療,每7d噴灑一次,連續(xù)噴2~3次。
(3)卷葉蟲。卷葉蟲主要侵害的是紅薯葉片,其對紅薯的產(chǎn)量以及質(zhì)量有著十分大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卷葉蟲會隱藏在紅薯葉片的背面,其幼蟲長度通常在13~15mm之間,卷葉蟲在侵害紅薯葉片時,紅薯葉片在初期通常會向內(nèi)卷起,然后逐漸被卷葉蟲蠶食。針對此種蟲害,在蟲害初期可以選擇用濃度為50%的鋅硫磷乳劑1000倍液或者濃度為80%~90%的晶體敵百蟲700倍液到1000倍液對卷葉蟲進行噴殺。如果卷葉蟲的幼蟲比較多,那么則可以采取最直觀最原始的治理方式,即直接用手將卷葉蟲捏死,這能有效防止其進一步擴散,充分地保證了紅薯的生長以及紅薯的產(chǎn)量。
(4)斜紋夜蛾。斜紋夜蛾對紅薯具有巨大的傷害,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斜紋葉蛾,那么不僅會傷及到紅薯葉片,而且還會傷及紅薯嫩莖和葉柄等。通常情況下,斜紋夜蛾的成蟲會將蟲卵產(chǎn)于紅薯葉片背面,整體呈饅頭狀,并且顏色逐漸由黃白色變?yōu)榘祷疑P奔y夜蛾的幼蟲有6齡,幼蟲的長度一般在17~20mm。在2齡之前,幼蟲會吃紅薯葉片的下表皮,2齡之后,其會對紅薯各處造成傷害。針對于此種蟲害,通常會選擇人工摘除葉背卵塊的防治手段。與此同時也可以選擇藥劑對斜紋夜蛾進行噴殺,比如選擇用濃度為50%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
2.5.2 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
(1)玉米灰斑病。玉米灰斑病主要侵襲的是玉米葉片,其在發(fā)病初期通常呈現(xiàn)為橢圓形。如果田地的濕度比較大,那么玉米葉片的病斑處還會生出灰色的霉狀物。針對于此種病害,可以加強田間管理間,降低田間的相對濕度。如果玉米灰斑病發(fā)病比較嚴重,那么則需要采取藥劑進行防治,比如可以選擇用濃度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濃度為40%的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或者濃度為25%的苯菌靈乳油800倍液。
(2)玉米銹病。玉米銹病主要侵襲的是玉米葉片,但如果發(fā)病比較嚴重,也會侵襲玉米雄花和果穗苞葉。在發(fā)病初期,銹病在玉米葉片的正面呈淡黃色小點,而后逐漸發(fā)展為圓形并呈現(xiàn)褐色。在發(fā)病后期,會產(chǎn)生一些圓形的黑色凸起,在破裂之后會吐出一些黑色粉末。玉米銹病多半發(fā)生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針對于此種病害,應當選擇抗病品種,而且應當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理清除酢漿草和病殘體,并將這些雜草進行集中燒毀。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藥劑進行治療,比如可以選擇濃度為2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600~1900倍液,濃度為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200~4800倍液。
(3)黏蟲。黏蟲幼蟲有6齡。1~2齡的幼蟲主要侵害的是玉米基部葉背,其通常表現(xiàn)為玉米葉片有白色斑點。3~4齡幼蟲的胃口會增大,因此其會大量蠶食玉米葉片。5~6齡幼蟲會進入暴食階段,其蟲害傷害主要表現(xiàn)為葉片變?yōu)楣鈼U。這會嚴重影響到玉米的質(zhì)量和產(chǎn)量。針對于此種蟲害,可以采取誘殺成蟲的方法,即如果發(fā)現(xiàn)黏蟲成蟲數(shù)量有明顯增加,那么可以在每667m田地中設置3個谷草把,并兩天更換一次谷草把,將谷草把進行燒毀。與此同時,需要清楚認識到消滅黏蟲幼蟲的最有效時間段是幼蟲3齡之前,此階段可以采取藥劑防治的方法,比如可以使?jié)舛葹?.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200~1400倍液。
(4)玉米螟。玉米螟對玉米的傷害是極大的,其會傷害到玉米的各個部位,并且會導致玉米螟相關部位功能喪失。一旦玉米受到玉米螟侵襲,那么玉米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針對于此種蟲害,可以在田間引入玉米螟的天敵,比如赤眼蜂和草嶺等。如果玉米螟蟲害比較嚴重,也可以選擇相關藥劑進行防治,比如可以使用濃度為2%的高氯·甲維鹽微乳劑1000倍液~1500倍液和濃度為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4000倍液~6000倍液。
2.5.3 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也是保證紅薯和玉米產(chǎn)量的重要手段。紅薯的最佳收獲期是每天平均溫度在15℃,玉米的最佳收獲期是超過8成的苞葉枯萎。由于采取的是紅薯套種玉米種植方式,所以玉米的收獲時間會影響紅薯的產(chǎn)量以及質(zhì)量,基于此務必要在適當?shù)臅r間對紅薯和玉米進行收獲工作。
3 結語
紅薯套種玉米作為一種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nóng)民經(jīng)濟收入的種植方式,其應當?shù)玫綇V泛推廣。紅薯套種玉米不僅推動了農(nóng)業(yè)種植模式改革,而且其還能有效促進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孫麗華.玉米套種紅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探析[J].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20(19):13.
[2] 華萬洪,朱國英.紅薯與玉米套種模式試驗[J].農(nóng)家科技:中旬刊,2020(9):67.
[3] 覃正柏,張賢猛,陳紅教.烤煙-紅薯不同套種時間和密度對產(chǎn)量的影響[J].農(nóng)技服務,2020,37(11):57-58.
[4] 王紅.紅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策略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24):2.
[5] 鄭鳳北.紅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要點[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