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沉寂多年之后,劉瑜帶著她的《比較政治學30講》重回公眾視野。這本書延續(xù)了她在《送你一顆子彈》《觀念的水位》中的關懷,內容更為系統(tǒng)。這次,劉瑜想要為讀者解釋的問題是,構成國家治理的條件有哪些?
在政治生活中,最令人頭疼的也許是多元價值的排序問題。平等、自由、民主,這些理念單拎出來都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是彼此卻容易沖突。
比如民主。它已經(jīng)成為一個深入人心卻又內涵復雜的概念,人們對它耳熟能詳,卻又態(tài)度曖昧。在很多國家,民主并不是人們價值排序中的優(yōu)先項。
劉瑜在書中講道:“人們可能根本沒有那么渴望自由、民主、和平,很多時候,人們更渴望的,可能是安全,是秩序。”
如果從一個樸實的角度來理解民主,它其實事關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流程,這些政策由誰決定,又以怎樣的方式實施。
在這本書中,她舉了很多例子來描述不同國家的治理經(jīng)驗,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對非政治學專業(y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作者選取的案例不全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膰遥€涉及了埃及、智利和委內瑞拉等在國內語境中存在感較低的國家。這有利于拓寬讀者的視野。
比較各國的治理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成功的國家都是相似的,失敗的國家各有各的敗因,這些敗因包括但不限于極化的情緒、孱弱的國家能力以及強人政治的干涉等。甚至于,過于理想主義的施政方針,也會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災難。
讀罷全書,俾斯麥的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也許最適合用來概括劉瑜想要傳達的觀念。
政治的可能性在于,它可以團結或分離民眾,成為建設或破壞社會的力量。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治也不能在條件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做出超出社會力量限度的事情。
在劉瑜看來,政治轉型的形態(tài)和結果多種多樣,但社會力量限定了它的區(qū)間。而社會力量的大小,受制于民眾的觀念。
對于普羅大眾而言,與其說政治是一門學問,不如說它是一種倫理,它不指向一種確定性的真理,而是指向個體和社會。
劉瑜在本書末尾寫道:“如果知識是確切的,專制就是必要的。恰恰是知識的不確定性,讓我們需要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情境中不斷重返基本的道德問題和歷史經(jīng)驗,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思考,并以這種思考成就人之為人的尊嚴。”
好的政治要求每個人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自尊自立自強。同時,只有社會中有關民主觀念的水位提高了,才可以讓國家轉型變得穩(wěn)固。
值得注意的是,觀念變化帶來的長遠影響,對于任何一種政治理念及其轉型來說,都是適用的。
陳拙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2年2月
曾有這樣一句話:“機場比婚禮殿堂見證了更多真摯的親吻,醫(yī)院的墻壁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真誠的禱告?!贬t(yī)院是每個人一生中難以避免的一個場所,這句話點出了看病路上的苦澀與無奈,但當事人心中的悲慟與痛楚始終是難以言喻的。
《白色記事簿2》給了讀者一個特殊的窗口來聆聽醫(yī)院里的悲歡。這本書記錄了12個真實故事,同時也是12個罕見、疑難和危重病人的艱難求生路,其中既有醫(yī)者與死神的博弈,也有普通人與病魔之間令人動容的抗爭。
世界上,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和極端的癥狀是無法被治愈的,但比無法治愈更可怕的是找不到病因,病人只能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天惡化,稀里糊涂地等死。
“醫(yī)院里最不缺的是什么?哭聲?!遍喿x這些真實故事,仿佛每一行字都凝聚著人類的渺小與命運的殘酷,但又總能從中感受到莫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雙肺逐漸被“渣子”填埋的朋朋,愿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博得呼吸一口氣的自由,還希望記錄下自己的故事讓其他病人少走彎路。在某兒童醫(yī)院的冰箱里,可能存放著上一個住院的孩子留下的特效藥,等待著傳遞給下一個同樣重癥的孩子用于救急。這些“寶貝藥”傳遞著愛,以及生命的希望。
作者之一、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醫(yī)生林大鼻說:“希望讀者翻開這本書,里面醫(yī)生和病人直面生活的勇氣會讓人覺得:認識他們很值得?!钡拇_,打開這本書,看到了那些從未見過的疾病和人生,你會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場醫(yī)者與患者為生命而奔赴的戰(zhàn)役,也將感受到情感的共振和心靈的升華。珍惜健康,活著真好。
[美]康拉德·H.雅勞施 著
王晨 譯
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1月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jīng)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大屠殺、戰(zhàn)后重建、冷戰(zhàn)分裂,以及柏林墻倒塌后的統(tǒng)一與復蘇。
生在這一時代的普通人的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jīng)歷時,曾經(jīng)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康拉德·H. 雅勞施(Konrad H. Jarausch),是美籍德裔歷史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呂爾西歐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國德國研究協(xié)會主席。早年專注于希特勒掌權過程的研究,后期轉向東德研究、兩德統(tǒng)一,以及德國的文化民主化。
他的這本《破碎的生活》,基于70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zhàn)爭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它既是一幅20世紀德國歷史的完整圖景,也是一部折射大時代的“小人物”群像。
重新審視德國民族身份,了解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zhàn)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lián)肀藱啵瑥能娛虑致哉咦優(yōu)闅W洲的民主支柱,有助于讀者理解與體會普通人如何與強大的命運進行斗爭并選擇自己的生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