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義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普通高中教育邁入了內涵發(fā)展時期。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是我國教育的努力方向。在明確“為誰育人”“育什么人”的前提下,“怎樣育人”“如何高質量育人”成為中國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皬摹逵⑴e’到‘五育融合’,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變革與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毙熘菀恢卸嗄陙碇铝τ谒刭|教育的實踐探索,“六全育人”路徑成為撬動“五育融合”育人方式的關鍵一招。
“六全育人”是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及管理制度與機制變革等要素,運用整體融通思維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體系的基本模式和路徑。作為育人模式改革重要抓手的“六全”基本內容,可概括為:“全體學生選修足額學分的校本課程,全體學生每人至少參與一項社團活動,全體學生每人至少參與一項‘小課題研究’,全體學生每人至少掌握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技能,全體學生每人完成100學時的勞動教育和志愿者服務,全體學生能參與教育自編、自導、自演、自我認知發(fā)展蛻變的心理劇”?!傲恕卑褜W校頂層設計的共性、規(guī)定性育人要求與學生個性、選擇性要求實現(xiàn)了有機結合,達成了整體育人的“有為”和對個體育人的“有效”。
一、融理念——構筑“五育融合”育人之“魂”
“五育融合”理念集中體現(xiàn)在育人目標上。“融合”絕非簡單機械的累加或疊加,“五育融合”不是五種教育的簡單拼湊,也不是“1+4”,即以某一方面教育為基礎,再分別疊加其他四個方面的教育?!叭诤稀笔腔谄脚_支撐和機制效用,形成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貫通,進而融合成為育人體系的教育思想。通過融合性綜合實踐改變相互割裂,甚至相互矛盾的“單育體系”,形成育人合力,助推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新時代“融合育人”能有效改變應試教育的流弊,它要求教師善于利用“各育”的育人資源,實現(xiàn)基于融合、為了融合、在融合中的新型教學方式;依據(jù)學校的育人培養(yǎng)目標,依次制定學科課程教學目標—單元(主題)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能清晰地傳遞給每個學生,讓學生自主制定個人的學習目標。
當今,勞動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勞動教育具有潤德、益智、健體、臻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途徑。我校張穎震老師執(zhí)教的“漢畫壯饃”綜合實踐課,就是以勞動教育為基礎實施融合理念教育教學的典范,其課程教學目標如下。(1)價值體現(xiàn):學生通過自覺參加制作“漢畫像石與饃的千年邂逅”產品,熟悉相關文化知識、徐州美食和美工工藝。通過勞動在完成作品時,提升自我價值,增強自尊自信。(2)責任擔當:在考察學習與產品的研發(fā)中,以弘揚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責任感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的情感來增強活動的內驅力,培養(yǎng)家國情懷;在合作學習中,養(yǎng)成集體責任意識與團隊合作觀念。(3)問題解決:能通過前期的藝術研學與團隊交流,提出制作“漢畫壯饃與拓印烙饃”的文創(chuàng)課程研發(fā)方案,在過程中不畏困難,善于思考,勤于實踐,從而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藝術人文素養(yǎng)。(4)創(chuàng)意物化: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實踐操作,熟練掌握雕刻、拓印、裝幀等民間工藝技巧,并能綜合運用這些技巧制作完成“漢畫壯饃與拓印烙饃”等的創(chuàng)意研發(fā)。
教學過程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們到博物館考察以漢畫像石為題材,去街頭巷尾購買烙饃和壯饃做表現(xiàn)食材,通過多次創(chuàng)意制作,從“拓印烙饃”到“漢畫壯饃”再到“饃書物語”,隨著課堂作品制作的完成,實現(xiàn)“石”和“食”的相遇,一本現(xiàn)場可以“吃”掉的書應運而生,從而讓歷史悠久的漢文化和徐州的特色美食相融合,展現(xiàn)了一場美輪美奐的千年邂逅。張老師的這節(jié)課完美地體現(xiàn)了“五育融合”的教育新理念。這種融通式教學目標設計把勞動融合到了德智體美的全過程,通過以勞育美,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和人生價值,并以勞動教育為載體實現(xiàn)了“五育融合”的“日?;薄?/p>
二、融課程——打造“五育融合”育人之“核”
課程是教育“心臟”,“六全育人”實施的物化成果之一是“課程化”。學校拓寬思路,擴展內涵,讓“五育融合”教育成為學校整體課程開發(fā)實施的主色調,不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學?!叭诤稀闭n程文化。學校通過提高起點水平、提高供給水平、提高整合水平的“三提高”策略,初步構建基礎性、拓展性和研究性“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學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兩種范式實現(xiàn)“五育融合”的課程化。
1.范式一:“主題—融合式”
主要策略是以“教材或資源”的主題(或單元)作為引領載體,以“五育融合”為視角,挖掘主題內容中的“五育育人點”,在整合與開發(fā)課程時,力求打通學科之間的隔閡,逐步實現(xiàn)從學科內—學科間—跨學科課程融合。研發(fā)一批“融”教育課程綱要,實施家?!叭凇苯逃⑸鐣叭凇苯逃?、窗外“融”教育、心靈“融”教育等系列課程,達成學?!皟韧膺B通”、家長“家校共育”、學生“身心俱修”,不斷拓展立德樹人路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類范式主要在研究性課程中廣泛使用。
比如,我們以2020年春節(jié)后開展的“疫情教育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總主題的“融課程”設計。語文基于其特定的學科素養(yǎng),甄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大眾語言、新聞報道、英雄事跡等素材,選用“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等立意,搜集編撰課程資源。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古典詩句在援助武漢抗疫物資時加以使用,構成了語文靚麗的主題領域;地理基于“人地協(xié)調觀”等學科素養(yǎng),正確認識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關系,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原因,改進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物基于“生命觀念、科學探究與社會責任”等學科素養(yǎng),從新冠肺炎疫情成因及發(fā)生發(fā)展,認識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開發(fā)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xiàn)象;數(shù)學基于邏輯推理、數(shù)學建模、數(shù)據(jù)分析等學科素養(yǎng),對疫情防控中的建模、大數(shù)據(jù)運用和統(tǒng)計分析等主題進行資源開發(fā)和整合;化學基于“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科學責任”等學科素養(yǎng),側重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醫(yī)學研究、診療工具與方法、病毒研究等具體的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運用;思政課基于“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和法治意識”等學科素養(yǎng),樹立科學觀念,同舟共濟抗疫,彰顯制度優(yōu)勢,形成政治認同;體育學科基于“健康行為、運動能力”學科素養(yǎng),自編“抗疫操”加強身心歷練,開展生命教育,養(yǎng)成健康習慣。實行基于“五育融合”的整體課程資源和教學設計,全面挖掘跨學科教學中的“智育、德性、審美、健康、勞動”等育人點,并加以一定的融合。
2.范式二:“活動—融合式”
選擇以某一活動作為引領載體來融合“各育”,這類范式主要在拓展性課程,特別是社團活動中廣泛使用。學校共開發(fā)“儀式感召類、思辨明德類、自治養(yǎng)成類、服務踐行類”共四類“活動—融合式”課程。課程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展開,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比如,“紅色研學旅行”課程,育人價值體現(xiàn)在學生通過親近自然開展探究,提升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學會珍愛生命,在學會共處、擔當責任、解決問題、厚植家國情懷等方面育人價值顯著。這種方法把活動、研究、實踐、體驗進行了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自然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通,體現(xiàn)了德智體美勞的“五育融合”。此外,學校還開設了精準融合的銜接課程,包括初高中銜接、大中學銜接、中外銜接等課程。
三、融機制——鋪設“五育融合”育人之“軌”
轉變育人方式,呼喚能順應時代發(fā)展、體現(xiàn)校園文化的育人體系,而育人體系的最終生成與運轉,往往依靠轉變機制來推動和實現(xiàn)。
1.通過任務驅動,進行“五育融合”的頂層設計
學校遵循“三年一貫”階梯式提升、螺旋式發(fā)展的原則,對“五育融合”總目標下各育分目標進行系統(tǒng)性建構,提出了“成長高一,自主育人;成熟高二,深度育人;幸福高三,成功育人”的課程任務,引導學生在不斷自主選擇和超越中體會到拼搏過程的幸福和快樂。高一、高二年級引導學生進行學涯及生涯規(guī)劃,通過“六全”路徑,幫助學生規(guī)劃好不同階段選擇性課程學習,通過“日新大數(shù)據(jù)平臺”真實記錄學生素質發(fā)展達成情況,每學期末生成一生一單的“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單”;高三年級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社會,認識自我,進一步修繕未來職業(yè)目標與生涯規(guī)劃。學涯規(guī)劃、生涯規(guī)劃和綜合素質評價三個層次互相支持融合的學生個人信息平臺,激發(fā)了每一位學生成長的內驅力,為全面育人和發(fā)展學生個性提供了機制保障。
2.通過優(yōu)化學校組織結構,把行政力量和學術力量聚焦到“五育融合”上
學校調整了組織結構,減少了管理層級,形成扁平化結構;強化年級處融合育人職能,使其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評價于一身,集權力與責任于一體;改變教學處、德育處、總務處等中層部門的屬性,弱化管理、強化服務屬性,以服務于一線教育教學為職責,以溝通協(xié)調為主要工作方式,與年級處協(xié)商開展融合育人工作。
學校成立由各學科首席教師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與年級處構成矩陣結構,圍繞“五育融合”任務,形成行政力量與學術力量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學術委員會是課程研發(fā)、專業(yè)指導和學術領導的非管理型機構,立足帶領教研組和各教科研工作項目組開展融合育人的研究和指導。教學處為學術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務,負責學術委員會融合育人研究成果的督導實施和推廣;年級處是管理執(zhí)行機構,負責對融合育人研究成果及其實踐路徑的具體落實。
3.整合校內外資源,為“五育融合”創(chuàng)設情境
“五育融合”需要學校完善系列條件。首先,育人主體要堅持校內外結合,將教師、管理者、家長、高校教授、科研機構專家等納入到育人工作主體中來,通過不同渠道,在不同程度上履行“教育責任”,成為“五育融合”的主力軍或參與者。其次,育人先自育。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等途徑開展教職工新教育理念和育人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其育人能力和素養(yǎng)。再次,在教學條件上要完善教學設備、軟件設施、大數(shù)據(jù)平臺等,讓圖書閱覽室成為閱讀課的“主戰(zhàn)場”,讓研究課開在實驗室、開在田間地頭,讓線上、線下教學成為獲取資源的陣地,讓“五育融合”更適合學情,更有具身性、真實性和生活化。另外,要落實好載體和基地建設,固化育人場域。學校開放辦學,拓展教育空間,廣泛與政府、社區(qū)、企業(yè)、高校、科研機構、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形成密切聯(lián)動關系,為“五育融合”提供便利條件,構筑起“人人育人,事事育人,處處育人”的融合育人格局。
例如,我校關于“全體學生每人至少掌握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技能”的育人任務,體現(xiàn)了“健康中國”理念。學校必須提供豐富的體育選修課程,為此,學情、師情、場地、器材、組織管理、評價等成為突出問題。我校群策群力找到了可操作性的具體辦法。首先,實施體育課項目選修制,每位教師主要負責自己擅長的體育專項教學。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身體條件選修適合項目,組成專項選修組。其次,通過問卷調研全體學生的體育興趣,梳理排在前列的體育項目。同時,明確我校體育教師擅長的體育專項和外聘專家的特長,并與學生選項實現(xiàn)相應對接。再次,盤活我校自有和依托徐州市奧體中心的場地器材等資源優(yōu)勢,優(yōu)化項目開設。學校重點提供了競走、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瑜伽、游泳、健美操、跆拳道、太極拳等項目,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學校整體“有為”的剛性規(guī)定和學生個體“有效”的自主選擇,互補相促,使得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融評價——撬動“五育融合”育人之“棒”
評價是指揮棒,評價引領是“五育融合”的靈魂?!皢斡痹u價機械相加的評價方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五育融合”。為此,實踐中主要采用以下兩種評價策略。
1.對育人效果評價:更多注重“五育融合”整體實效和團隊發(fā)展
“六全”路徑是徐州一中校本課程體系的凝練和概括。其特點為:一是關照育人的全員、全面、全過程,指向每一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達標,突出核心素養(yǎng);二是與國家課程體系相得益彰,是國家課程的有機延伸、有效補充和學校特色彰顯;三是極具規(guī)范性、操作性和實效性,把師生自發(fā)分散的校本課程統(tǒng)一納入課程化管理,擬定校本課程綱要,編入學期教學計劃,排入課表,促進校本課程體系完善,選課、修習、展示、評價、激勵一整套學習鏈條確保校本課程體系的實效性,避免了淺嘗輒止式的學習;四是有與之配套的《“六全”獎助學金評選辦法》。
在《“六全”獎助學金評選辦法》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育人式評價”和“育分式評價”有效關聯(lián)對接,最終實現(xiàn)“以育人的方式育分,在育分中育人”。“六全”中的每一“全”都由“基礎分”和“獎勵分”兩部分構成;其中基礎起評分為60分,而獎勵分依據(jù)細化標準和獲獎等次采取無上限賦分形式。學生需要獲得“六全”基礎分(360分)方可參與評獎,不足者意味著“五育融合”中失之偏頗,學生須在教師指導下自行糾正和補修完善。
第二,將“規(guī)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有機結合,注重在全面達標的基礎上凸顯特長。凡不能完成“規(guī)定動作”的應限時補修,完成基礎性要求。同時,學校要為學生“自選動作”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以小課題研究為例,小課題研究總分=基礎分+獎勵分,在該項評獎中,明確要求學生必須在“日新大數(shù)據(jù)”平臺登記并形成完整研究鏈條,開題報告、研究過程、結題報告與研究成果展示必須齊全者。符合以上要求,計60分;項目不全者無“六全”獎助學金申報資格。同時對小課題研究順利結題且成果突出者,學校擇優(yōu)向“徐州教師教育”和“江蘇教育”等省市級媒體推薦報道,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研究意識和問題意識。
第三,增大獲獎面,獲獎人數(shù)大于全體學生的60%,讓大多數(shù)學生因踐行“六全”路徑而受到激勵,促進學習質量提升和身心和諧發(fā)展。
第四,注重團隊性獎勵評價。學校以年級處和班級為單位,開展“五育融合”的“六全”達標競賽,評出先進年級和優(yōu)勝班級;“六全”路徑注重師生合作,凡“六全”獎學金獲得者的指導教師,享受獲獎學生同等數(shù)額的“六全”獎教金。
2.旨在學生發(fā)展:更注重過程履痕評價、延展性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薄傲庇顺碚撘I、機制保障外,還需要大數(shù)據(jù)平臺的支撐和服務。學校投資定制“日新大數(shù)據(jù)平臺”。該平臺設計包括基礎平臺、人人通空間、學生生涯規(guī)劃與選科指導系統(tǒng)、社團活動系統(tǒng)、小課題研究系統(tǒng)、體育技能培養(yǎng)系統(tǒng)、勞動志愿服務系統(tǒng)、校園心理劇活動系統(tǒng)、校本資源庫開發(fā)系統(tǒng)、師生成長發(fā)展檔案等,覆蓋校園“教、學、考、評、管”等主要場景。所有記錄均要求具有“寫實性、客觀性、過程性”,并凸顯四大亮點:一是專屬個性化,讓每位學生都有一個專屬自己成長履跡的窗口,以激發(fā)其自主發(fā)展的內驅力,讓每一位教師都有專屬的發(fā)展業(yè)績庫,以師引生,以生促師;二是多元即時性,學生、教師、家長、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評價,即時記錄,收到“茍日新,又日新”效果;三是評價發(fā)展性,注重學生發(fā)展的增量,將關注“結果優(yōu)秀”與鼓勵“過程進步”相統(tǒng)一,注重“過程診斷”,將呈現(xiàn)結論與提出建議相統(tǒng)一;四是誠信甄別制,實施嚴格的仲裁復議制度及懲罰機制,保證系統(tǒng)記錄的真實性。
學?!傲庇寺窂皆诟咂焚|示范高中創(chuàng)建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六全”路徑為規(guī)劃的高品質示范高中申創(chuàng)答辯獲得華師大等課程專家的贊譽。2019年9月,徐州一中獲批“江蘇省首批高品質示范高中立項學校”。目前,和諧家校社區(qū)育人格局逐漸形成,健康鮮活、生機勃勃的校園氛圍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