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54期)競臨:米芾《叔晦帖》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襄陽漫仕”,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襄陽(今屬湖北)人,后遷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學(xué)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世號“米顛”。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且精于鑒別,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dá)到亂真程度,書畫自成一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米芾《張季明帖》,紙本,縱26.0厘米,橫34.5厘米,約元祐元年(1086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米芾《張季明帖》屬于《三帖卷》之一,和《叔晦帖》《李太師帖》合裝,均紙本行書,為米芾35歲在杭州任官所作,是其行書中的頂尖精品。項元汴認(rèn)為米芾此帖書風(fēng)模仿張季明《深秋帖》,又最于王羲之相近,且融合了王獻(xiàn)之的特色。米芾的書法的確得力二王最多。
釋文:
余收張季明帖云秋
(氣)深不審
氣力復(fù)何如也真
行相間長史世間第
一帖也其次賀八帖
余非合書
臨習(xí)要領(lǐng):
余:撇捺特別舒展,撇形態(tài)長而曲,收筆向左上,婉轉(zhuǎn)有序,捺稍短而右伸。下部緊靠字頭,內(nèi)第一橫與撇捺相接,第二橫偏右,豎鉤向左下斜,以與長撇相應(yīng),兩點與豎鉤左合右離,左低右高,整字重心偏左。
收:左縱右橫,先寫豎,向左下孤斜,豎提似一挑,豎尖起,提長而上斜。右部用草法省減,省撇而把橫與下一撇連寫為“又”狀。橫短撇孤,收筆上帶細(xì)連捺畫,角度略平,取反勢,不出捺腳。
張:行書中筆畫形態(tài)的適當(dāng)改變是變化方式之一。“弓”行書的寫法是兩個橫折后再寫橫折鉤,三橫之間上疏下密,上長下短,折筆有長短、方向變化,出鉤向左下拖行。右部上密下疏,四橫由短到長,間距緊密,取縱勢,下部豎提舒展,撇與提相接,反捺則與提相交,下部取橫勢。左在相背靠緊,長橫左伸。
季:上大下小,用筆也上重下輕。撇短橫長,豎畫偏右,下撇長伸,右捺收而改寫成長點,收筆下帶寫“子”部,橫撇與彎鉤連寫成一筆,末橫短平,收筆下帶與鉤相疊后再與下一字相連。
明:起筆承上字橫末下連,為較長的弧線,橫折也寫成與左豎相向弧線,下部相接,兩短橫化作點挑,連筆向右上,轉(zhuǎn)向后寫豎撇,畫輕而細(xì)。橫折鉤的橫細(xì)而上斜,轉(zhuǎn)向圓動,折筆長而下伸,出鉤變粗,向左弧出上鉤,環(huán)繞較遠(yuǎn),從左撇的左部繞回,內(nèi)兩短橫連寫為點狀,靠左居中,內(nèi)部大量留白。
帖: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可以整體左低右高,左右之間留空較多。首豎短小,橫略長,折鉤呈向勢,中豎較長。右部豎高而短,豎末接寫橫畫,上斜而短,收筆實連寫左豎,呈左下斜勢,豎末再連寫橫折,末橫短而含蓄,勢向下。
云:首橫斜下成點狀,收筆牽絲向左下,第二橫稍長略平,收筆上挑,紆回寫撇,折筆似提,末點側(cè)右下,位置偏右,整字呈三角形,上收下放。
秋: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基本齊平,左部上放下收,上疏下密,首撇與橫之間空出較多,筆畫也較粗。右部兩點相連取收勢,豎撇上昂下曲,上伸下縮。捺畫則向右舒展,形長勢足。左右對角互補變化,收放有度。
氣:上疏下密,字形取縱勢。上部三橫由平漸斜連寫,橫斜鉤出鉤向內(nèi)與點呼應(yīng)。被包圍部分“米”偏右,上兩點緊而下兩點松。(旁邊兩點是一個記號,表示該字不要)
深:左低右高,左正右斜,上開下合。首點側(cè),第二、三點連寫,圍成一個空間。右上部取收勢,橫短鉤長,下部“米”的兩點連寫,似一短橫,豎鉤向左下傾斜,最后兩點左低右高,整字右下角空缺,重心偏向左下。
不:字形瘦長,橫縮縱伸。首模短而粗壯,撇的角度趨縱,使字變長,中豎居橫的左部,收筆連寫右長點,點取橫勢,轉(zhuǎn)向后收筆下帶,與下一字首點相連。通過連帶使筆畫少的字變繁,增加了延伸長度。
審:字形窄長,上中下三個部件均取橫勢,寶蓋頭不要太寬,一筆連寫,出鉤后與點連筆,兩點一橫筆意連貫,撇收而直,捺平呈橫勢,連寫下部“田”,形態(tài)較小,豎與橫折圓轉(zhuǎn)相連,再寫兩橫,最后寫一長豎,通天達(dá)地。
真:上橫短且上仰,撇、豎相連成一斜筆,橫折圓轉(zhuǎn)而輕,內(nèi)三橫省減為一點,位置靠下,下橫稍長,收筆與下兩點實連,點比橫長,成為該字最放的兩筆。這種處理方法是最典型的反向?qū)Ρ?,繁則簡之,三橫化為一點,簡則繁之,兩點與上橫實連。
行:左長右短,左放右收。兩撇有開合變化,一粗一細(xì),連筆以求密之,撇比豎長。右部兩橫左開右合,上橫下斜似點,下橫左伸上斜,豎鉤形短,出鉤平拖,似有似無。
相:左放右收,首橫左伸較放,豎畫偏右且長,撇折相疊,形成塊面感。左右靠近,以免松散。右部兩豎左短右長,橫折取縱勢,四橫長度、角度各不相同,中間兩橫接左離右,間距上大中間小,留出不等分割空間,整字中間密而四周疏。
氣:較前一個“氣”用筆更圓潤,因此實連之外更多一些,如“一筆書”,且與下字相連。首撇似點,呈弧勢,與第一橫連寫,橫取下俯之勢,角度較平,第二橫短而略上斜,第三橫很斜且長,鉤呈環(huán)狀,繞回連寫兩點和橫,豎鉤偏左,出鉤平拖連挑點,最后一點取縱勢下帶。
力:橫畫起筆承上一筆意,折筆后轉(zhuǎn)向?qū)憴M,勢平形短,折筆處圓轉(zhuǎn)后弧形向左下行筆,出鉤向左上牽絲,并與橫畫相交,最后寫撇,弧度很小,以直勢下行,與下一個字的起筆實連后成一筆。該字外松內(nèi)緊,出鉤牽絲把字外空間匡入了字內(nèi),增加了空間對比,所謂“簡則繁之”。
復(fù):雙人旁用草法,連成一筆,與上一字“力”的撇畫相連接,呈有向背變化的一條縱線,收筆牽絲由粗到細(xì),漸變優(yōu)美,與右撇相接,右撇則成點狀,與短橫連寫,收筆接豎,形長而呈向勢,橫折圓轉(zhuǎn)而輕盈,兩短橫左開右合,中間收緊,下部略展,兩撇均有弧度,呈右上合左下開的勢態(tài),捺畫勢反,收筆重而下帶,與下一字起筆實連。
何:整字用草法,一筆寫成。單人旁化為一弧線,上弧下直,收筆向右上寫橫,稍細(xì)而取下俯之勢,轉(zhuǎn)筆環(huán)繞寫“口”,再接寫豎鉤,收筆向左下。整字承前啟后,形態(tài)狹長,疏密對比明顯。
如:起筆承上字末筆,撇折圓轉(zhuǎn)連寫,撇粗且長弧,收筆上帶寫提。提的收筆下按接寫“口”的豎畫,再寫橫折,折筆粗而長,下帶與下一字相連。該字左橫右縱,中間緊密,上下舒展。
也:行草書中“也”字往往伸展末筆,以求破勢。起筆承上一字末牽絲,向右下輕頓后轉(zhuǎn)向?qū)憴M,略向右上斜,形態(tài)要長,折鉤較短,用筆方折,出鉤與橫相交,空中回轉(zhuǎn)后再寫中間短豎,最后寫豎彎鉤。豎彎鉤的寫法特別,豎畫短,轉(zhuǎn)彎后不是向右平行,而是向右下斜行筆,也不向上出鉤,而是繼續(xù)向右下出鋒。
間:字形方正,疏密對比明顯,左收右放。先寫一點,再寫右豎,尖起圓收。第二點取橫勢,與橫折鉤相連,橫短而折筆處圓轉(zhuǎn),豎畫圓潤,有弧度,取向勢,出鉤較長。“日”部窄長,位置靠上屈中,豎長橫短成點狀,末兩筆相連。
長:字形寬博,上半部取縱勢,下半部取橫勢。豎長而三橫短,中間長橫上斜,與豎相交宜緊密。豎提則縮豎伸提,提收筆上挑寫撇,婉轉(zhuǎn)向左,接寫捺畫,形長勢反,向右下伸展。整字中間收緊,疏密停勻。
史:豎畫起直行曲,收筆上挑有細(xì)絲,橫折要橫長折短,下橫平短,收筆向上。長撇上段直而上昂,穿插過下橫后開始弧行,上下兩段長度相當(dāng),收筆上挑出細(xì)絲與下一筆快帶,捺畫長而勢平,如下斜之橫。
世:長橫細(xì)而上斜,前輕后重,三豎呈上開下合,牽絲細(xì)連,一虛一實,左右兩豎相向,基本勻分長橫,末橫略粗重,形態(tài)較短,收筆微出鋒,有下帶之意。
間:這個間的寫法與前一個很接近。先點后豎,豎略向右下斜。橫折鉤也略向右下斜,出鉤較平,收筆向上。內(nèi)部特別窄長,對比特別明顯。
第:行書中竹字頭常用兩點一橫的寫法,兩點分開,使字形上放,而橫短收。下部橫折和橫連寫緊縮,短橫收筆上挑后寫豎折折鈞,豎短橫長,折短而鉤長而向左下伸,出鉤上挑寫中豎,長而挺拔,最后一撇取收勢,使不出鋒。整字中間密而收緊,上下放而疏朗,上下各有一個大空間。
一:用筆圓潤,角度上斜。落筆取縱勢,重按后向右上行筆,中間略提后即按,收筆頓勢明顯。
帖:左窄右寬,左收右放,左低右高。左部中豎稍長而直挺,左豎略帶孤度,而右部兩豎均直短,先豎后橫,長度相當(dāng),下豎比上豎略偏右,橫折內(nèi)切較多,末橫出鋒下帶。
也:與前一個“也”一樣均為非常舒展最后一筆。橫折鉤取上斜之勢,橫長折短,內(nèi)切較多取收勢,中豎偏右,豎彎鉤伸展,豎向右下斜,與折筆呼應(yīng),呈上開下合之勢,豎橫轉(zhuǎn)接處圓潤自然,橫向右長伸且上斜,出鉤雋拔。
其:上部四橫兩豎的構(gòu)建很特別,兩豎較長而直,上橫上仰而短,下橫長而上斜,與豎中間偏下部相交,中間兩橫則連寫成點狀,使中間部位密集。下橫收筆實連下點,形長而粗重,又與豎相交,左點牽絲連寫右點,又與豎相交,使之密不透風(fēng),兩點左低右高,上合下開,雖分開而能支撐上部,字形中宮收緊,四周放射。
次:左低右高,左小右大,左收右放。兩點左開右合,下點偏左。右部上撇粗重而收,橫鉤短小,出鉤稍長,牽絲上繞寫下撇,形長勢弧,有環(huán)抱左部之意,捺改寫成長點,稍輕而穩(wěn)收。
賀:由三個部件構(gòu)成的這一類型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須上橫下縱,上部左縱右橫,三個部件有大、中、小之變化才和諧?!傲Α毙伍L而向左下斜,“口”扁狀略偏上,“貝”則偏右補位上插,左豎成為中柱,下點粗壯以穩(wěn)重心。
八:在行書中,撇捺??s為點狀。左撇似挑點,勢向右,牽細(xì)絲與右相連以免孤單,捺則改為點,弧行收筆向下。
帖:與上兩個“帖”不同的是,加強了對比變化。左邊變長變瘦,右邊加寬,使左縱右橫的對比明顯,左部三豎之間的距離變得很小,中豎很長,使之茂密。右部豎短橫稍長,第二橫與第三豎之間細(xì)絲相牽,豐富了右上空間,下部“口”寬而有大空間,加強了疏密對比。
余:左部比右部略長,右比左稍寬。首撇較縱向,細(xì)而伸展,點短輕盈,下部省減為橫撇彎鉤加豎提,一筆寫成,提畫粗重上挑。右部首撇直短,與提部分相疊,捺畫取橫勢平出,兩短橫靠緊偏左,豎鉤起筆與捺相接,斜向左下,中間有弧度,出鉤平拖后連左點,右點稍高且懸空。
非:兩豎左收右放,下部基本齊平,上部左低右高,間距約豎的四分之一左右。六短橫變化豐富,左部三橫偏下,右部上靠。左部三橫均與豎相交,以破兩豎之呆板空間,第三橫變提上斜,與右部呼應(yīng)。右部三橫與豎相接,六個短橫呈中間合左右開的勢態(tài)。
合:收放對比特別明顯,撇畫長而粗重,收筆變重再向左平出,取縱斜勢,捺則稍短,起筆較輕,捺腳也短,取收勢,上部重心偏左下。下部橫畫細(xì)而與撇相接,收筆下帶寫短豎,橫折較短,轉(zhuǎn)折處稍慢,最后一橫平而細(xì)。
書:上部“聿”的五橫有長短、角度、曲直等組合變化,同時間距還有大小對比,第一橫平而上仰,與第二橫間距最大,第三橫最短,與第二橫間距最小。上部整體取縱勢,下部“曰”則小而取橫勢,第一豎就承上橫筆意向左下斜,以縮短縱勢,增加橫向長度,中豎最后一筆寫,米芾很多時候都這么處理。
丁國東(江西九江)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
陳亞東(江蘇鹽城)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蔣明剛(福建廈門)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占亞雄(湖北黃石)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陳川生(四川都江堰)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吳玉霞(湖南衡陽)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馬宏明(甘肅天水)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黃學(xué)武(安徽淮南)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龍 剛(四川攀枝花)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張思勇(貴州黃平)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李正倫(山西太原)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周良華(湖北石首)
張治富(江蘇昆山)
何俊杰(山西新絳)
胡友琴(安徽淮南)
朱永強(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