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榮
作為一個長期把韓國作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學者,近幾年明顯感覺到韓國的存在感快速提升,中國政府部門、企業(yè)、媒體和社會各界對韓國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明顯提高。
客觀來講,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80年代實現民主轉型,1996年加入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邁過發(fā)達國家的門檻,到2021年在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上被認定為發(fā)達工業(yè)國家,韓國從一百多個發(fā)展中國家中脫穎而出,躋身發(fā)達國家行列,這樣的成功案例在世界上是非常稀缺的?,F在,韓國已經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是世界第五大貨物貿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5萬美元,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3.5歲,韓流文化在全球盛行……韓國已經成為成色夠足的發(fā)達國家。韓國的確有理由體現出較強的民族自豪感。
早在2015年,時任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就指出,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人均國民收入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組成“5030俱樂部”,僅有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6個國家,韓國有望成為該俱樂部的第七個成員。在樸槿惠被彈劾下臺的2017年,韓國實現這一目標。;繼任的文在寅政府,積極回應美國提出的七國集團(G7)擴員倡議,欣然作為嘉賓受邀赴英國出席G7領導人峰會。在2022年3月的韓國總統(tǒng)大選中,朝野兩位主要候選人都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標:李在明提出要將韓國打造成全球第五經濟大國;尹錫悅是稱建設“全球樞紐國家”。顯然,盡管執(zhí)政理念有差異,但韓國政治家的大國追求是完全一致的。5月10日,韓國新總統(tǒng)尹錫悅在就職典禮上向韓國國民和“世界市民”闡述了自己的執(zhí)政構想。他的視野不是韓國國內或朝鮮半島,而是放眼世界;主題不是聚焦國內統(tǒng)合和社會公正,而是自由、民主和人權。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尹錫悅強調韓國要“樹立全球領導國家的姿態(tài)”,“要在維護和擴大世界公民的自由與人權方面發(fā)揮主導作用”,而且認為“現在國際社會也肯定期待著韓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如何來認識當今的韓國? 國際政治心理學有幾個重要概念,有助于我們來觀察和分析韓國近期的一些變化。
一是“虛假獨特性”認知偏差,即為了建立自信,人們通常會對自身做出高于客觀實際的評價,而對他人做出低于客觀實際的評價。目前來看,盡管外界充分肯定韓國的發(fā)展成移,但是韓國對自身的評價仍然可能已經高于客觀實際。U個伺家的國際影響力,并不是某幾個經濟社會指標比較高就能發(fā)揮相作用,即便能,也有一定的滯后性。美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在19世紀末就居世界第一,但真正扮演領導者角色還是在約5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不可忽視的是,韓國仍然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不掌握本國軍隊指揮權的國家,韓國的國家安全還主要仰賴美國的保護,很多韓國人還擺脫不了對美國的心理依賴。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在依賴他國保護的情況下被認定為大國。美國比較通曉門道,積極回應韓國的.大國期待,口頭上給予韓國“地位”,輕而易舉地使韓國感覺受用,以此來實現本國外交目標。中國盡管也強調韓國是重要伙伴,卜未能達到韓國的預期。中國需要意識到,如果對韓國的認知和評價可能符合客觀實際但低于韓國預期的話,仍會給韓國造成被輕視的感覺,也很難與韓國打交道,進而影響雙邊關系。
第二個重要概念是群體內-群體外偏差。人們過高評價自己、過低評價他人的傾向,會從個人延伸和拓展到群體或國家。從建立自信的需要出發(fā),人們會對自己所屬群體給予高于客觀實際的評價,而對不屬于本群體的成員進行較低的評價甚至是排斥。這種偏差,會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關系政策的傾向,即物以類聚、國以群分?!∫a悅總統(tǒng)在就職演說中35次提到“自由”,要在維護和擴大世界公民的自由與人權方面發(fā)揮主導作用,突出了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重要性,只字不提美國,卻是對美國拜登政府“價值觀外交”做出了最積極的回應。群體內-群體外偏差在建立認同方面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簡單的我與非我、民主與威權的分立,會陷入非黑即白的兩分法,嚴重影響對外交往。
第三個重要概念是認知相符。人們對一個事物的認知存在原有的認知或刻印象,當接收到新的信息時,會有保自己原有認識的趨向,下意識地將新的信息與原有認識相一致。韓國有人認為中國小視韓國,這些人傾向于對中韓外交中的拍肩、宴請少、未回訪等正常禮儀解讀為外交失禮。有人還會認為,只有加強韓美同盟中國才會更重視韓國。
對韓國而言,找準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他國也需要對韓國有個較為客觀的認知。上述認知偏差,是人們自然的普遍心理傾向。明智的做法是知曉這些偏差,對認識做出適當的修正,使其更符合客觀實際,而不是被偏差駕馭?!ㄗ髡呤侵袊缈圃簛喬c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中韓關系未來發(fā)展委員會中方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