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蓉
(泉州市第三醫(yī)院,福建泉州362000)
近年來,伴隨著工作、生活和社會壓力的逐漸擴大,人們的心理負擔以及精神壓力也在增加,在臨床疾病中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在逐年升高,尤其在青壯年人群中發(fā)病率更高[1]。精神分裂癥是精神障礙疾病中的一種,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認知能力下降、產生思維障礙,情緒不穩(wěn)定等,通常情況下,患者的病情存在反復性,因此極易出現(xiàn)自卑心理,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同時心理抑郁患者也會出現(xiàn)輕生心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在該疾病抑郁癥狀患者中的護理價值,研究結果可供臨床參考和借鑒。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抑郁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特征?;颊呃脭?shù)值奇偶排列方式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值為20~71歲,平均年齡值為(45.5±8.5)歲;其中初中及以上學歷為20例,初中以下學歷10例。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值為22~71歲,平均年齡值為(46.5±8.1)歲;其中初中及以上學歷為18例,初中以下學歷1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組間差異存在均衡性(P>0.05)。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實施。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給予健康指導,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干預,內容包括:(1)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颊咴谑罩稳朐褐?,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供護理指導,綜合性評價患者的健康情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在患者與家屬溝通過程中,主動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心理情況以及社會情況,引導患者加強與他人的互動,緩解其不良心理以及心理壓力。(2)提高患者以及家屬的互動頻率。護理工作過程中,保證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護理人員需要加強患者以及家屬之間的交流,詳細解答患者以及家屬之間的問題,在治療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護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患者及家屬對疾病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颊呒覍傩枰_對待患者疾病,避免產生偏見,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獲得家庭以及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患者的康復能力[2]。(3)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指導。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結合患者的不同心理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與患者溝通之后,積極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負性心理情緒,詢問患者出現(xiàn)不良心理的原因,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需要主動向患者講解分裂癥知識以及治療和護理方法,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定認知,患者可以意識到不良心理情緒對自身疾病恢復具有負面影響,患者可以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賴,邀請成功病例分享經驗,恢復患者的治療信心。護理人員可以安排相應的文體活動以及公益活動,對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豐富影響,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以及悲觀心理,為患者的早期康復提供保證。(4)支持護理干預。護理工作中,醫(yī)護人員需要針對其社交能力進行培訓,患者在護理人員引導中逐漸融入正常的生活氛圍中,在培訓之后,患者改正自身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方式,在住院過程中,護理人員結合實際心理特點,開展相應的娛樂活動,引導患者在娛樂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不斷鍛煉之后,恢復患者的自信心,患者可以主動參與到不同類型的活動中[3]。在患者工作以及生活方面加強指導,奠定患者回歸社會的基礎。
1.3 觀察指標 (1)患者SAS和SDS評分。(2)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優(yōu)良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版本進行所得數(shù)據客觀分析,P<0.05作為統(tǒng)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 SAS和SDS評分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指標評分對比
2.2 護理滿意度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2.3 護理優(yōu)良率情況 研究組患者護理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優(yōu)良率對比
伴隨現(xiàn)代生活壓力逐漸增加,精神分裂癥疾病發(fā)病率在逐年遞增,精神分裂癥后期患者會在不同因素影響下產生抑郁癥狀。結合相關研究結果,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后期出現(xiàn)抑郁情緒占比為38%左右,比正常人群的發(fā)生率高。后期產生抑郁情緒會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以及認知功能,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臨床針對精神分裂癥伴隨抑郁患者進行抗抑郁藥物治療,臨床效果較好[4]。但長期使用抗抑郁藥物極易與抗精神病藥物產生作用,提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降低患者的依從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后期產生抑郁情緒的主要原因是藥物不良反應、疾病進程以及病情恢復信心不足,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5]。本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癥伴抑郁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究其原因,是通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護理計劃,并貫穿于護理進程中,通過重點介紹精神疾病知識,使用積極語言引導患者樹立疾病治療信息,患者對自身疾病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保證了患者的情緒穩(wěn)定,對改善其抑郁以及焦慮癥狀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