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燕
(宜興 21422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這是宋代文人梅堯臣對于紫砂的描述,也讓我們在今天對于紫砂的歷史淵源進行考證的時候有了參考的依據(jù),盡管只是文字的記載,但是卻令以紫砂泰斗、布衣壺宗顧景舟為代表的紫砂藝人們興奮不已,他們確信紫砂發(fā)源于宋代。而如今最為流傳廣泛的就是明代仕人吳頤山在宜興金沙寺寄宿讀書的時候,它的小書童龔春利用閑暇時間,在寺內僧人的指導之下,根據(jù)寺內千年銀杏樹的樹癭形態(tài)仿生而成的“樹癭壺”,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喜愛,后人為了紀念這位紫砂鼻祖,于是就命名為“供春壺”。今天,宜興的紫砂藝人在仿生器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傳承和完善紫砂器型設計,并且在此基礎之上創(chuàng)新了許多的器型,形成了包羅萬象、千姿百態(tài)的格局,讓我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紫砂作品“一團和氣壺”(見圖1)就是在傳統(tǒng)紫砂造型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把具體的肖像形態(tài)抽象成為了紫砂藝術的線條和語言,進而經過自己的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使其更加具有實用性和藝術價值。此壺壺身線條簡潔流暢,器型圓融飽滿,壺身的一道紋線把層次感凸顯出來,也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和鴛鴦相似的形態(tài),在水中游弋;壺底平整、端莊、穩(wěn)重,壺嘴胥出壺身,宛如鴛鴦的嘴巴,出水非常的爽利;而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則是圈卷舒適,如同鴛鴦的尾巴一般,二者營造出來的空間也非常的完美;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點綴的壺鈕也是一個鴛鴦戲水的抽象設計,或者可以看作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既可以實用性地當做壺鈕拿捏,又非常的美觀,令人觀之嘖嘖稱贊,巧妙的設計凸顯出作者的匠心獨運和對于紫砂藝術語言更為深刻的理解。設計此壺的靈感來源就是看到水中鴛鴦一起游來游去,非常的友愛團結,于是希望把這樣的情境用紫砂的材質表現(xiàn)出來。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一團和氣壺”,用簡潔明快的語言,不拘泥于具體的形態(tài),給人一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但是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那種文化特質和精神內涵,把一對鴛鴦和諧戲水,一團和氣的場景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在喝茶把玩此壺的過程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巧奪天工的技藝水準和希望傳遞出來的美好祝福,體會到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
圖1 一團和氣壺
紫砂的發(fā)源地宜興位于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大面積的水域滋養(yǎng)著這里的風土人情,也讓紫砂從誕生開始具有著江南文脈的靈秀之氣。宜興的紫砂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之中,把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觀察到的生動情景和所思所想,通過抽象的再加工,賦予紫砂藝術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鴛鴦戲水是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比較常見的,也是在文人筆下的繪畫之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其中的鴛鴦總是成雙成對地在水上漂浮,或齊頭并進,或回眸相視,一派和諧、一團和氣,令人羨慕不已。紫砂壺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沖泡茶葉,在設計的過程之中還考慮到茶葉和水的相互交融,茶葉和紫砂壺的相互匹配,不同的泥料、不同的器型對應不同的茶葉,茶葉與人的相互關系等等,這些元素都是在我們設計和創(chuàng)作之中需要考慮的。三五知己,坐在一起享受飲茶的快樂也是一種一團和氣的體現(xiàn)。茶作為媒介,壺作為載體,二者將天地之間的祥和之氣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件紫砂作品“一團和氣壺”正是從造型的演變和茶葉與人的關系兩個方面,來演繹和延伸紫砂帶給我們的實用功能和情感體驗。其中的造型設計從傳統(tǒng)器型延續(xù)而來,經過改良之后充滿了自己的個性和風格,而純熟的紫砂技藝又將這一切都完美地融入壺內乾坤之中,真正地體現(xiàn)了紫砂藝術天人合一的境界,讓我們充分地感受到了其中蘊含著的濃郁的人文情懷,細細品味紫砂文化的雋永悠長。
紫砂器自明代發(fā)端以來,薪火相傳、綿延不斷,在今天諸多的傳統(tǒng)工藝日益衰落的背景之下,紫砂產業(yè)一枝獨秀,成為了宜興的城市名片,帶給我們更多的藝術享受,也成為了許多壺友不可或缺的生活陪伴,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之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也達到了修身養(yǎng)性、提高文化水準和藝術修養(yǎng)的目的,從而更加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給我們的深厚底蘊和文化脈絡,更好地啟迪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