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宜“佛系”讀書譚旭東葉圣陶在《我和兒童文學》一文中,曾這樣回顧自己編寫語文教材時的經歷:“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于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guī)范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得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于閱讀,從而發(fā)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边@段話也傳達了葉圣陶語文教育的核心思想。
語文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這是今天語文教育界不少人忽視的觀點。語文課程標準雖然提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但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才是語文教育最核心的目標。在母語環(huán)境下,聽和說是不需要語文課來刻意營造情境和實現(xiàn)能力目標的,生活中處處有“聽”“說”能力訓練的環(huán)境和機會。如果語文課還要解決“聽”和“說”的問題,不就和外語課一樣了嗎?那樣的話,母語學習和第二語言習得就沒有區(qū)別了。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若淡化了這一點,就可能偏離語文教育的軌道,也會使語文教育無法實現(xiàn)其應有的目標和價值。
語文教師要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任,自然也要有閱讀和寫作能力。所以,教師的閱讀尤為重要。教師的閱讀視野和閱讀能力直接決定他的教學能力,也直接影響學生母語學習的質量。
那么,語文教師讀什么?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主要有哪些標準或標志呢?第一,教師無疑要讀經典,尤其是語文教師要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對課本里出現(xiàn)的作家作品要非常熟悉,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第二,教師要熟讀一些經典的哲學和歷史書籍,尤其要熟悉教育學、心理學前沿的理論。沒有這些理論墊底,就很難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無論語文教師,還是其他學科的教師,都要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第三,要把讀與教、讀與寫結合起來。教師讀什么,一定要與自己教什么和寫什么緊密結合,才會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容易建構起一個有機的認知體系和理解圖式。有的語文教師閱讀很隨意,完全是閑散地讀書,這當然也有用,至少可以充實生活,但太隨意并不利于教學。中小學教師的時間很寶貴,精力也有限,不宜以“佛系”的心態(tài)讀書,而應有計劃、有目標地去讀書,讀最有用的書,讀最有可能豐富自己心靈,同時也能提升自己教育教學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書。
當然,閱讀的具體書目及閱讀方法,根據(jù)各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對閱讀的認識一旦落到了實踐,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就會提高,而閱讀的意義也就自然體現(xiàn)出來了。(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原載于《中國教育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