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尼
近幾年,生活類vlog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不少博主輕松收獲數(shù)十萬粉絲,百萬級播放量,甚至會全職進行“自我呈現(xiàn)”。那么,年輕人為何愛看他人波瀾不驚、平平無奇的生活日常?這背后又折射出怎樣的精神需求?
梳理這類視頻,會發(fā)現(xiàn)一個顯著特點:它們往往是熟悉感與陌生感的結合體。因為展現(xiàn)的是獨居、租房等平凡日常,所以,受眾看后不會有一種疏離感。不管是一起床先刷手機的小習慣,獨自窩在沙發(fā)里看一場電影的愉悅,還是“抽個大空”來一場徹底大掃除的暢快,都能夠讓關注者產生群體認同與情感共鳴。
隨著近年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這一受眾群體的規(guī)模不容小覷。以獨居青年為例,據民政部的數(shù)據,2018年,我國有超過7700萬名“空巢青年”,其中五分之一分布在北上廣深。在工作之余,如何擺脫“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的單調生活模式,也成為眾多獨居青年的關注點。
這便涉及生活類vlog的另一個魅力:在相似的生活框架下,它們又會有注重儀式感、強調生活品質的“新鮮”一面。年輕人喜歡看這類“歲月靜好型”vlog,正是因為它們蘊含著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在庸常日常之外,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小小生活家,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起來。
這種觀看的樂趣,應該成為追尋美好生活的靈感和動力,而不是成為生活本身。對通勤時間動輒一兩個小時、時常加班、工作繁忙的年輕人來說,回到家往往疲憊異常,“只想躺著”。此時,生活類vlog可以成為一種提醒:繁忙的工作之外,別忘了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
這幾年,生活類vlog的變現(xiàn)模式的確愈加成熟,很多都實現(xiàn)了深度商業(yè)綁定。這種模式當然有利于博主的持續(xù)內容輸出,卻也容易造成一種誤區(qū):視頻的真實度大打折扣,許多變?yōu)橛筛黝惿唐范哑銎饋淼膫尉律睢?/p>
比如,不少博主家里就有同款香薰蠟燭,同樣精致的碗碟,相似的“愛用品”推薦環(huán)節(jié),然后在視頻下方的信息欄中打上商品鏈接。前段時間,如何更好區(qū)分“種草”與廣告的話題,就引發(fā)了社會熱議。對觀眾來說,這種美好情境很容易引發(fā)幻覺,以為只要手指一點,獲得同款好物就擁有了同款生活,由此陷入消費主義陷阱。
可以看出,生活類vlog大火,折射的是當代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真實向往,對生活品質、樂趣的追求。只是,這樣“好好過日子”的追求不該被限定在消費主義的狹隘框架中。以觀看他人的美好日常為靈感,用心經營自己的生活,才能讓生活vlog產生更多正向的激勵作用。
(選自2022年1月21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