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巖
國寶小檔案
名字:秦陵銅車馬
年齡:2200 多歲
出土地:陜西西安
現(xiàn)居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材質:青銅
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內發(fā)現(xiàn)的銅車馬,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體形最大、結構最復雜、系駕關系最完整、制造最精美、彩繪最豐富的古代青銅制品,因為這一連串的“最”,它也被譽為“青銅之冠”。2002年,秦陵銅車馬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可見它的珍貴。
商周時,中國古代的君王貴族開始在陵墓里放置陪葬的車馬,但那些車馬大多是真馬搭配木車,很容易腐爛、腐朽,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考古學家并不知道商周時期的人們究竟是怎樣駕車的,那時的御用車駕又是什么樣子的。直到1980 年秦陵銅車馬出土,人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古代御用車駕的形狀、結構與制作工藝。
秦陵銅車馬由兩輛銅車馬組成,按出土時的先后順序被編為一號車和二號車。兩輛銅車馬都是由1 個車轅、2 個車輪、4 匹駿馬、1 位車夫組成的。一號車為前車,古人稱之為“立車”,是在前方開路警戒的,其作用類似于今天的警衛(wèi)車;二號車為后車,古人稱之為“安車”,是供貴人出行乘坐的。
秦陵銅車馬作為隨葬品,雖然只有真車馬的二分之一大,但總重量也超過了2.3 噸,上面使用的金銀飾品重達14 公斤。現(xiàn)在,銅車馬身上的彩繪已消失殆盡,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象出當年它美輪美奐的樣子。
秦陵銅車馬的主要材質是青銅,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銅車馬在制作時采用了鑄、焊、鉚、鑲、嵌、鏨、刻等10 多種工藝手段,制作難度極大。
以二號車的一個部件——車篷蓋為例,它是用青銅做成的,呈大橢圓形,面積達2.3 平方米,中間拱起,正反兩面繪有精美紋飾,可以并排躺下3 個壯漢。這么大的車篷蓋卻并沒有任何鍛打、焊接的痕跡,可以看出是一次鑄造而成的。最令人驚嘆的是這件車篷蓋非常薄,最厚的地方4 毫米,最薄的地方僅有1 毫米!無論是厚度還是花紋,秦代工匠們竟把青銅做出了絲綢的質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在復制二號車時,曾邀請多家現(xiàn)代化鑄造企業(yè)進行車篷蓋的復制實驗,但因為沒有攻克技術難題,直到現(xiàn)在依然沒有出現(xiàn)成功案例。
秦代工匠制造秦陵銅車馬是一個奇跡,而修復銅車馬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
1978年6月,一位考古隊員在秦始皇陵西側20 米處勘探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黃金碎片,專家調查后確定了車馬坑的存在。1980年年底,考古學家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努力,終于使兩輛彩繪銅車馬完全露出地面。
可惜,因地層的坍塌、擠壓,兩輛銅車馬早已破碎成了3000 多塊。怎樣才能把這些碎塊從泥土中取出來呢?這可讓考古學家們大傷腦筋。如果一塊一塊挖出來,不僅會弄亂位置,還有可能造成新的損傷,修復起來會更加困難。最終,大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把銅車馬和埋壓銅車馬的土整體提取運到博物館中,邊清理邊修復。
經過初步清理,修復人員面對的是一套巨型的3D 青銅“拼圖”。這套“拼圖”的主體碎片是青銅,不僅數目眾多、結構復雜,一半以上的青銅碎片還雙面裝飾著怕熱的彩繪。要想完整拼接修復,修復人員首先要搞清楚器物的制作年代、材料構成、器物功用,并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給銅車馬的各個部位進行“ 科學體檢”,確切掌握它的制作工藝和組成成分。修復人員還要按照碎片的大小、所處的位置、殘破的程度、有無彩繪等情況,采用不同的修復技法。對于因常年在地下受到擠壓、已經變形的部分,修復人員還要先給它們做“矯形正骨手術”,使其恢復原樣,許多部件的修復甚至是再創(chuàng)造。就這樣,經過8 年的努力,秦陵銅車馬才重獲新生,完整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完整修復后展出的秦陵銅車馬,以逼真的造型、精湛的制作工藝,令世人再一次為我們所擁有的古老文明而傾倒,也為古代工匠與現(xiàn)代考古及修復人員的巧思與技藝所折服!我們知道秦陵銅車馬是仿照真車馬制作的。那么,曾經如此精美、豪華的車馬, 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座駕嗎?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親理國事,依靠著秦國“車千乘,馬萬匹”的強大戰(zhàn)斗力,秦國軍隊所向披靡,終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秦朝。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秦始皇先后5次去各地巡游“視察”,看看自己打下的壯麗河山。為了彰顯大秦帝國強盛的實力,秦始皇每次巡游都有規(guī)模宏大的車馬隊伍隨行,頗為壯觀。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出行時,像秦陵銅車馬這種樣式的車馬有81乘。所以這樣的車馬究竟是不是秦始皇乘坐的御車,至今并沒有明確答案。不過從它精巧的設計和奢華的龍鳳紋樣中,你一定可以想象出整個車隊的豪華氣派和乘坐者身份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