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侗
摘 要:歌劇《沂蒙山》講述了沂蒙山軍民一心抗戰(zhàn)的動人故事,因其豐滿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沂蒙精神深受觀眾的喜愛。海棠和夏荷作為全劇的女一號和女二號,她們的唱段承載著女性角色的多重形象和偉大的紅色精神,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本文以創(chuàng)作背景為切入點,對兩個女性人物形象及重要唱段進行分析,從而展現(xiàn)海棠和夏荷這兩位性格分明、有血有肉、舍小家為大家的民族女英雄崇高的革命精神。
關鍵詞:歌劇《沂蒙山》;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唱段分析
一、《沂蒙山》創(chuàng)作背景及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國家與民族的強盛,要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總書記還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山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臨沂市委、臨沂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出品了一部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革命性歷史題材歌劇《沂蒙山》。
該劇匯集了國內數(shù)支專業(yè)團隊,由王曉嶺、李文緒編劇,黃定山導演,欒凱作曲,于2018年12月19日在山東省會大劇院首演,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和一致好評。自首演以來,該劇獲評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十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并且被選為2019年全國舞臺藝術優(yōu)秀劇目暨優(yōu)秀民族歌劇展演劇目之一、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演出劇目之一,成為現(xiàn)象級歌劇佳作。《沂蒙山》中的多個唱段廣為流傳,受到無數(shù)聲樂學習者的喜愛,主角海棠、林生、夏荷的唱段,如《蒼天把眼睜一睜》《愛永在》《沂蒙的女兒》,更是頻頻出現(xiàn)在各大聲樂比賽的舞臺上。
二、《沂蒙山》劇情介紹及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沂蒙山》取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山東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fā)生的真實抗戰(zhàn)故事,生動再現(xiàn)了沂蒙革命老區(qū)淵子崖村廣大軍民團結一心、舍生取義、英勇抗戰(zhàn)的故事,深刻詮釋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
劇情圍繞著海棠與林生、夏荷與趙團長兩對人物關系展開。女主人公海棠是沂蒙山區(qū)一名普通的村民,她與舅舅的學生林生相愛并在舅舅和鄉(xiāng)親們的見證下結為夫妻。正當大喜之日,日寇突襲村子,村民們勇敢堅毅、頑強抗戰(zhàn),但仍難以擊退敵軍。緊急關頭,趙團長和夏荷夫妻兩人帶領八路軍戰(zhàn)士們前來支援,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與鄉(xiāng)親們共同擊敗日寇。趙團長還帶來了黨中央招兵的消息,村民們紛紛報名,林生也決定參軍,懷孕的海棠依依不舍地送別丈夫,與村民們在舅舅九龍叔的帶領下照顧八路軍傷員戰(zhàn)士。不料日軍重返村子,為了掩護八路軍,九龍叔和三名村民慷慨赴死。沂蒙山區(qū)遭到大掃蕩,八路軍隊長夏荷在掩護村民撤退的過程中不幸身負重傷,生下了一名女兒取名為“小沂蒙”,犧牲前滿懷不舍地將女兒托付給海棠。海棠撫養(yǎng)小沂蒙和自己的兒子小山子長大,在村子里平靜地度過四年光陰,然而日寇卷土重來,四處搜尋八路軍后代。海棠在敵軍的追襲下無法同時保護兩個孩子,她悲痛萬分地讓自己的骨肉小山子獨自逃跑引開敵人,最終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倒在敵人的槍口下。革命勝利了,趙團長與海棠重逢,卻帶回了林生的遺物,原來在關鍵時刻,林生引爆手榴彈,犧牲自己保護了群眾。海棠強忍悲痛將小沂蒙還給她的生父,趙團長也對海棠舍子換回小沂蒙的生命感激不已。
這部紅色歌劇塑造了許多經典的形象,除了積極參軍、英勇善戰(zhàn)的林生和臨危不懼、慷慨赴死的孫九龍之外,還有兩位女戰(zhàn)士,這兩位女性個性鮮明、形象飽滿立體,她們就是豪爽堅強、有情有義的紅嫂海棠和溫柔善良又勇敢無畏的女八路軍夏荷。
海棠這個角色串聯(lián)了全劇的劇情,是劇中的核心人物,她代表著將八路軍當作親人對待的沂蒙山鄉(xiāng)親。她原是山區(qū)一名普通的姑娘,性格有著山東女性的大膽潑辣,在經歷了新婚丈夫參軍、舅舅英勇犧牲、夏荷臨終托孤后,漸漸由一名簡單純樸的沂蒙山村民成長變化為不怕犧牲、有正義感的八路軍的堅強后盾。當敵軍突襲時,海棠讓自己的孩子引開敵人從而保護了夏荷的女兒,得知愛人林生在戰(zhàn)爭中犧牲,雖然覺得悲痛萬分,但還是無怨無悔。她的人物形象是在劇情的發(fā)展中一步步轉變的,最終呈現(xiàn)的是一個堅韌剛強、有情有義的沂蒙紅嫂形象。
夏荷則是為國家、為人民、英勇堅毅、不畏犧牲的八路軍代表,在劇中一開始就與丈夫趙團長一起投身到革命戰(zhàn)爭中,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展現(xiàn)了機智沉穩(wěn)、不畏艱險的知識分子的一面。夏荷在突圍戰(zhàn)斗中身受重傷,初為人母就要面對骨肉分離之痛,她剛柔并濟、頑強不屈的女八路軍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堅定的革命理想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讓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這兩位女性角色在歌劇《沂蒙山》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海棠和夏荷雖然身份和生活背景不同,一位是普通的村民,一位是女八路軍戰(zhàn)士,但這兩個人物身上共同所具有的偉大女性精神卻十分令人震撼。她們是妻子、是母親,把深深的愛意和柔軟給予了丈夫和孩子,但在民族大義面前卻都將個人情感置之度外,選擇犧牲小我、無私奉獻,化身為有血有肉、飽含大愛情懷的民族女英雄形象,讓人肅然起敬。也正是因為女性角色自身的多面性和多重身份的交織,體現(xiàn)了兩個女性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才更加令人動容,潸然淚下。
三、《沂蒙山》中女性人物唱段分析及形象塑造
《沂蒙山》中的所有唱段都是隨著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層層展開的,其中既有優(yōu)美流暢的抒情唱段,又有富于變化的戲劇性唱段,無一不豐富了海棠和夏荷的人物形象。海棠是全劇的中心人物,她的唱段設置幾乎貫穿了全劇,其獨唱唱段有五首,分別是《封壇酒》《等著我,親愛的人》《就在山水間》《蒼天把眼睜一睜》《等上一輩子》。由她領唱的混聲合唱也有很多首,如《婚禮歌》《無情的風雨》《孩子,快跑》《八路軍打勝仗》《沂蒙山,永遠的爹娘》。夏荷參與的唱段有八首,有《當兵就要當八路》《海棠,讓他去吧》《鄉(xiāng)親把苦嚼成甜》《怎么辦!怎么辦!》《沂蒙的女兒》《奶水、血水、淚水》等。通過分析其中幾首重要唱段,我們可以從中摸索出人物性格發(fā)展的脈絡,直觀地感受人物形象,從而在演唱中準確塑造角色。
(一)海棠唱段
劇中一開始,一首由海棠領唱的混聲合唱《婚禮歌》用歡快的曲調和唱詞快速勾勒出海棠爽朗可愛的性格。當海棠與林生剛剛新婚不久,林生受到動員決定去參軍時,她還是一個沉浸在幸福中的妻子形象,她難以理解和接受丈夫的決定,也一時無法說服自己將“小家”的幸福生活上升至“大家”的民族危亡,對此她表現(xiàn)出了猶豫、糾結的“小我”的一面,但最后還是無奈與林生分別,送丈夫去參軍。《等著我,親愛的人》就是第二場海棠送林生參軍時與林生的二重唱,曲子柔和而有力,旋律上由海棠唱著“我是村頭的月,你是遠方的星,星月相伴乘彩云,等到再相逢”的緩緩訴說到“等著我親愛的人,親愛的人”不舍情緒的抒發(fā),在演唱時要注意通過柔美的語氣、連貫的樂句線條和力度的變化處理,把海棠戀戀不舍的心情以及小女人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
這個唱段在劇中共出現(xiàn)了三次,在第四場林生犧牲后,海棠夢到了與林生重逢時又響起了二重唱版本,海棠獨唱版本則是在第五場,小山子總是問母親父親在哪里,從而勾起海棠對丈夫的刻骨相思之情所演唱。三個版本的情感不同,演唱者需要結合劇情細細揣摩人物心理,以突出人物情感的區(qū)別。
《無情的風雨》是第三場海棠目睹相依為命的舅舅和鄉(xiāng)親們舍生取義,倒在敵人子彈下時演唱的詠嘆調。她內心悲痛交加,但在經過無情風雨的沖刷后逐漸堅定了革命信念。此唱段吸收了音樂劇的風格,加上激昂的管弦樂隊伴奏音樂,將海棠內心的轉變刻畫得淋漓盡致。重音記號在唱段中反復出現(xiàn),從第一段的“轉身別過,眨眼陰陽兩隔”就開始醞釀情緒,第二段中“沖刷著我”“洗滌著我”“我挺身像你一樣,再不會躲”等樂句也標注了重音記號,用強烈、堅定的語氣表明她也要學習丈夫,挺身而出,為革命奉獻自己的力量。此唱段前后音區(qū)跨度較大,對聲音的力度控制和穿透力有極高的要求,這樣才可以完成海棠的情感爆發(fā)和心理蛻變的展現(xiàn)。
全劇的高潮部分應當就是海棠失子這一場,海棠遵守了夏荷臨終托孤的遺愿,保護了小沂蒙卻痛失兒子,這樣抉擇的背后是沂蒙山人民一諾千金永不變、軍民一心、舍生取義的沂蒙精神。這時唱段《蒼天把眼睜一睜》中充滿了海棠復雜、掙扎、矛盾的情緒,從“蒼天啊,把眼睜一睜”哭天喊地質問蒼天的不公,再到抒發(fā)對孩子、丈夫的愧疚和自責,最后到“長命百歲一場夢,血染青山春又生”,將悲痛轉化為堅信革命勝利的信念,通過細膩的情感變化塑造了海棠兼具母親、妻子、革命者三重身份的飽滿形象。情緒的多次轉換要求演唱者要注意體會人物情感。首先,演唱第一句一定要用質問的語氣,足量的氣息,爆破發(fā)出“蒼天啊”的呼喊,“把眼睜一睜”的“睜”字要突出字頭,加強力度以表達海棠悲憤的心情。
其次,“手心手背都是肉”“留哪個,舍哪個,留誰舍誰都心疼”是對海棠左右為難、掙扎心理的描寫。一邊是親生骨肉,一邊是對夏荷的承諾,要加強對“留誰舍誰”字頭的力度以突出海棠內心的無助和矛盾。隨后這部分用曲折婉轉的旋律與前面呼天喊地的音樂做出了對比,所以這種表面上看似平靜的樂段就顯得極為揪心?!昂⒆影。堅從镉H,你還在懵懂,怎知娘的苦衷”“親愛的孩子啊,你哪里知道,到底是為了什么,你離去的這樣匆匆”……這是強烈的情感爆發(fā)后最樸實的傾訴,要用吟唱式的訴說語氣表現(xiàn)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愧疚與思念。最后一部分痛苦再次到達頂點時再現(xiàn)了第一部分的內容,她是一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也是一名內心堅強、對民族未來充滿希望的女戰(zhàn)士,演唱者需要深入體會和把握這種交織著的復雜情感,才能演繹出整首詠嘆調的戲劇張力,將劇情推向最高潮。
(二)夏荷唱段
在夏荷出場后第一個唱段《當兵就要當八路》中,夏荷擔任著發(fā)動群眾參軍支援革命的任務,輕松歡快的音樂營造了軍民之間愉快融洽的氣氛。在演唱中要用堅定又不失親切的語氣,積極洋溢的情緒,塑造夏荷開朗、富有人格魅力的性格,以及身為八路軍干部堅毅果敢的形象。
在第四場中,夏荷在戰(zhàn)斗中身受重傷,剛成為母親就要與孩子分離,在犧牲前將女兒小沂蒙托付給好姐妹海棠,演唱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詠嘆調《沂蒙的女兒》,這是夏荷的核心唱段,也是她最富有戲劇表現(xiàn)力的唱段。這首詠嘆調運用了中國戲曲中板腔體的手法,旋律中通過搖板、垛板等板式的變化融入不同的節(jié)奏和不同的情緒色彩,描繪了夏荷的多面形象和多變的心理活動,加強了戲劇張力和藝術感染力。“告別了四面荷花三面柳,湖水半城山一城。書香已被炮火染,安逸的心難再平靜”是對家鄉(xiāng)的追憶和對殘酷現(xiàn)實的感嘆,也從側面反映了作為一名知識女性的夏荷甘于獻身革命的勇氣和擔當,這部分要用娓娓道來的演唱方式才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唱到三次反復的“生死與共”時要做漸強處理以推進情緒,深情且堅定地表現(xiàn)八路軍與老百姓之間深厚的情誼。
隨著急促的鑼鼓鼓點,進入板腔部分,夏荷內心飽含對丈夫的牽掛唱道:“你看那天邊的星,已透出黎明,孩子的父親還在戰(zhàn)斗。你聽那山谷的風,傳來不息的回聲,突圍中難料是吉是兇?!边@是夏荷擔憂遠在戰(zhàn)場上的丈夫安危的片段,在焦急不安的情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深愛丈夫的妻子形象,演唱要突出板腔體的音樂風格。托付女兒這段,夏荷內心充滿對孩子的愛與不舍,最后充滿力量的音樂和歌詞“生生世世,風風雨雨,生生世世,風風雨雨,情深義重,義重情深”更是烘托了這位八路軍女戰(zhàn)士心懷大義、舍己為國的大無畏精神,演唱此段時一定要對人物情緒把握準確,氣息要牢牢地支撐住聲音,體現(xiàn)字句的鏗鏘感。
《沂蒙的女兒》在夾敘夾議中最終到達情緒高點,緊接著的唱段《奶水、血水、淚水》是一首飽含深情、低回委婉的搖籃曲,爆發(fā)式的演唱需要立即轉換為具有濃烈深沉的情感但又克制的狀態(tài)。“媽媽沒有奶水,只能喂你血水,孩子你嘗不到母乳的滋味,媽媽對你有愧?!边@一句是母親對女兒令人揪心的內心獨白,夏荷的飾演者張卓老師在排練時常常被感動到無法控制情緒、泣不成聲。因此從上一個唱段轉換到這一唱段時,情緒也要立即轉換,此時音樂從高亢回落,一定要保持聲音的穩(wěn)定性,細膩飽滿地突出剛剛成為母親卻自知無法陪孩子長大的夏荷對小沂蒙深深的愛與愧疚。
中國民族歌劇舞臺上有很多如韓英、江姐、金環(huán)、田玉梅等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海棠和夏荷是繼她們之后出現(xiàn)的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民族女英雄,她們身兼母親、妻子、戰(zhàn)士多重身份,在家國大義面前都表現(xiàn)出堅強不屈、犧牲自我的英雄精神。希望通過對二者形象及唱段的分析,能夠讓演唱者全面把握偉大女性形象與人物情感,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逢春階.沂蒙精神,黨和國家寶貴精神財富[N].大眾日報,2017-10-13(A1).
[2] 張卓.我演夏荷[J].歌劇,2020(07):96-101.
[3] 王麗達.在歌劇舞臺上成長[J].人民音樂,2021(03):32-35.
[4] 喬邦利.“沂蒙精神”的歌劇化呈現(xiàn):評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特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1(01):170-174.
[5] 袁茜.《沂蒙山》中海棠人物形象及經典唱段分析[J].戲劇之家,2021(09):45-46.
[6] 王曉嶺,李文緒,欒凱.等著我,親愛的人,民族歌劇《沂蒙山》第二場[J].音樂創(chuàng)作,2019(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