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磊
[摘? 要] 課堂上常常會涌現(xiàn)出一些新想法,出現(xiàn)一些新困惑,有時還會產生一些新問題,進而形成了動態(tài)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的動態(tài)資源,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課堂知識,讓課堂變得更靈動,從而使小學數(shù)學課堂更具生命力。
[關鍵詞] 動態(tài)資源;課堂教學;生命力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都比較活躍,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這些意外有可能是學生獨特的見解,有可能是他們大膽的猜想,也有可能是他們的困惑,這些“意外”都是寶貴的課堂生成性資源,也正是課堂上產生了這些“意外”,才使數(shù)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應對課堂上產生的這些“意外”呢?筆者節(jié)選了一些教學片段,通過這些片段,想與同行進行交流、探討。
[?]一、捕捉精彩,拓展思維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在看待問題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個性張揚的想法和思路。面對這些想法和思路,教師要學會尊重和接納,要多加鼓勵和引導,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去思考、去表達,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案例1? 巧變正方形
師:現(xiàn)有一個用鐵絲圍成的長8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你是否能將它變成正方形呢?怎么變?你能想出幾種好辦法嗎?(問題給出后,學生不僅思考如何變,而且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操作,探究的熱情被激發(fā))
生1:可以將這個長方形拉直變成一條線段,再將其對折再對折就得到4條邊,把這4條邊圍起來就是一個正方形了。
師:是嗎?那你依據(jù)的是什么呢?
生1:我是根據(jù)周長相等的思路,長8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周長為28厘米,則正方形的邊長為7厘米。
師:這確實是個好方法,大家也是這樣想的嗎?
生2:我可以不用計算周長就求出正方形的邊長。
師:請講講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2:用長方形一條長加一條寬的長度除以2就可以得到正方形的邊長。也就是(8+6)÷2=7(厘米)。(生2的話音剛落,有個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說說自己的想法了)
生3:我與生2的計算過程相同,也是利用(8+6)÷2=7(厘米)求出邊長,但是我是這樣想的,以前我們在做分糖的游戲時就是多的人給少的人一些,讓兩個人一樣多。將長方形變成正方形就是將長變短一點,寬增加一點,只要長的分給短的一點,問題就解決了。本題中長和寬的差為2厘米,因此只要將長分給寬1厘米,長方形就變成了正方形。(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很好,利用“分一分”輕松地解決了問題,生3能想出這個好辦法,他在生活中一定也是個愛分享的好孩子。
整個教學過程輕松、愉快,教師給學生時間思考,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了探究的樂趣。對于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會呈現(xiàn)不同的精彩。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去經歷一些“做”數(shù)學的活動,讓活動與數(shù)學相結合,數(shù)學與生活相結合,通過親身實踐明晰認知,通過合作交流,開闊視野,讓學生享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二、發(fā)散思維,深化理解
教師不僅是知識講授者,而且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就要善于激勵、鼓舞學生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一些想法可能不成熟、不完整,這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亍耙灰?,讓思維走向更深處。
案例2? 用乘法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師: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用乘法解決過哪些問題呢?
(問題給出后,學生列舉了很多實際應用的小案例,例如在超市購物時,買一瓶飲料5元,那么買2瓶多少錢?也有學生就地取材,選擇了教室中應用乘法的案例。)
生1:我們教室一扇窗戶有6塊玻璃,一共有6扇窗戶,則一共有幾塊玻璃?
生2:假如某班共有4個學習小組,每組6人,問一共有多少人?
師:很好,和我們班的情況差不多,不過我們班第4組少了1個人,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3:23人。
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生3:6×4=24(人),24-1=23(人)。
師:很好,說說你的解題思路。
生3:我是先從其他班“借”1個人,這樣使各小組人數(shù)相同,利用乘法先求出一共多少人,再將借來的人從總數(shù)中減去。
師:很好的解題思路,如果不用請求別人的幫忙,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生4:我們可以先算出前面3個組的人數(shù),接下來加上第四組的人數(shù),6×3=18(人),18+5=23(人)。
師:我們之前分組是縱向分的,一豎排為一組,如果現(xiàn)在我們橫向看,可以怎么算呢?
生5:橫向看,一共分為6行,前面5行每行4人,最后一行3人。如果用生3的思路“借”1個人,就是“6×4=24(人),24-1=23(人)”,如果用生4的思路直接計算就是“5×4=20(人),20+3=23(人)”。
在教學中,教師篩選了學生可以直接看得見的生活案例,引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學生通過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觀察,運用不同的解題思路解決問題,這樣由表及里潛移默化的引導,發(fā)散并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三、適時引導,掃清障礙
學生在理解問題,應用知識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尤其面對一些抽象的、復雜的問題時更容易卡殼,這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中的小應用進行引導,借助生活的直觀性來消除思維障礙。
案例3? 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師:剛剛我們一起用豎式計算了48÷2,現(xiàn)在請大家試一試,如何用豎式計算48÷3。(教師讓學生獨自完成,教師巡視)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看,這幾種解法哪個對呢?(教師板書展示巡視結果)
師:你認為哪個是對的呢?(教師板書展示豎式)
對比展示后,之前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可以加深理解,教師又借助學生分木棒的經驗進行引導。
師:現(xiàn)在我們3個人一組,每組拿出48根木棒,嘗試分一分。
生1:我們組的48根木棒是4捆整捆的,每捆10根,還有8根單根的,4整捆的可以每人1捆,現(xiàn)在還剩下1捆和8根單根的,若單獨分會分不開,這時我們將1捆整的和8根單根的放在一起,這樣,每人可以再分6根,所以每人分得16根。
師:說得真好,你們也是這樣分的嗎?(很多學生點頭表示贊同)
從上面豎式看,雖然學生得出的答案都是16,但學生對數(shù)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因此使舊知在遷移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在教學中,當學生出現(xiàn)思維障礙時,教師不能僅讓學生進行機械的模仿來解決問題,而是應該通過聯(lián)系性引導讓學生理解每一步的真正意義,這樣學生學習好“兩位數(shù)除一位數(shù)”后,可以引導有余力的學生嘗試“三位數(shù)除一位數(shù)”,接下來再推廣至“三位數(shù)除以兩位數(shù)”。只要學生真正地掌握了算法和算理,就可以自由地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這無疑對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四、經歷錯誤,促進全面提升
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產生錯誤,解決了錯誤可以更好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視錯誤、直面錯誤。受傳統(tǒng)教學觀的影響,教師習慣于將教學經驗直接講授給學生,對于易錯點進行重點的強調,這樣使學生經歷錯誤的機會變少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學生解題的正確率會有所提升,然因學生缺少經歷錯誤的過程,對知識點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會缺乏深刻性,這樣勢必會影響后期知識的遷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陷阱”讓學生去經歷錯誤,同時,帶領學生做好錯誤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通過對錯誤所折射出來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查缺補漏,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課堂是動態(tài)的,教師要用一雙“慧眼”去捕捉、去篩選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通過啟發(fā)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深化理解,同時借助生成性資源尋找新的“生長點”,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