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敏
林覺民是清代末年著名的革命志士,曾于1911年4月參加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后從容就義。在參加起義之前,他就已經(jīng)有了必死的決心,因此給妻子寫了一封絕筆信。在這封信中,林覺民委婉地向妻子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并表示家庭幸福、夫妻恩愛與國家命運、民族未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將自己對妻子的愛與對國家的愛融為一體,生動地詮釋了“國家不強大,人民不幸福,個人就沒有幸??裳浴钡牡览?。這封書信情感真摯,語言委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下面,筆者就解讀一下《與妻書》中的情感。
一、對摯愛之人的無限依戀
在這封信的開頭,林覺民寫道:“意映卿卿如晤?!薄耙庥场笔橇钟X民妻子的閨名。林覺民生于1887年,18歲時由母親做主,娶了陳意映為妻。兩個人雖是包辦婚姻,但感情篤厚,極其恩愛。在黃花崗起義爆發(fā)之前,陳意映已經(jīng)有孕在身。在這種情況下,林覺民并未遲疑,而是留下絕命書后毅然奔赴廣州。他何嘗不想留在妻子的身邊,陪她一生一世呢?但是國難當頭,他不可獨善其身。在書信當中,他以“卿卿”二字稱呼妻子,充分表達了對妻子的愛戀之情。他先簡要交代了事情的緣由,然后說道:“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汝其勿悲。”林覺民深愛著自己的妻子,自從遇到妻子之后,便愿天下有情之人皆能成眷屬。不過當時國家積貧積弱,百姓飽受磨難,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著人間,又有幾個人能過得舒心如意?他雖然已經(jīng)作出了決斷,但在臨別之際,心中仍有千言萬語想細細傾訴。可時間不等人,他最終只留下這封書信,便匆匆離開了。也正是因為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他才會毅然踏上這條未知的道路,棄“小愛”而成就“大愛”,舍“小家”而守護“大家”。
二、對昔日之事的深切追憶
林覺民與妻子成婚已有數(shù)年,兩人攜手并肩,也曾度過了一段溫馨的時光。在決定參與起義后,他提筆寫下了這封信。在信中,他思及昔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心中感慨萬千:“吾真不能忘汝也!……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蔽羧盏幕貞浽矫篮茫诮袢针x去之時便會越不舍。“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像他這般胸懷磊落之人在情深之時更是無法自抑。他回想起二人在新婚之時如膠似漆,片刻不忍分離,如今卻不得不分別。作者以細膩溫婉的筆觸,追思往昔之事,抒發(fā)了強烈的內(nèi)心情感。作者胸懷家國大義,卻也有柔情款款的一面。如果是在歲月靜好、家國安寧之時,他或許會像其他男子一樣守在妻子的身邊,照料嬌妻、幼子,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一生??上屡c愿違,他縱然想過平靜的生活,卻不得不離開她。在離開之前,他腦海里回想起的全是與妻子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三、對自身際遇的滿腔悲憤
林覺民年少才高,又得佳配,本來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日子。可惜,他并不是處在海清河晏、國泰民安的時代。當時,清朝政府搖搖欲墜,民主革命的呼聲日漸高漲,革命志士幾乎每一天都會面臨生與死的抉擇。林覺民親眼目睹了反動者的種種惡行,卻沒有能力改變現(xiàn)狀。其苦痛可想而知。“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尋我乎?一慟!”得遇良妻,是作者生平最大的幸事,但是生在當時的中國,對他而言卻又是不幸的!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壓迫百姓,瘋狂地搜捕、剿殺仁人志士。如國家不強大,個人又如何能獲得安寧,得到幸福?若民族前途堪憂,小家又如何能安然無恙?林覺民不想獨善其身,卻又苦于自身太過弱小。對理想的渴望和對現(xiàn)實的無奈使他猶如在被烈火焚燒,日日夜夜備受煎熬。后來,他懷著滿腔熱血,積極地響應革命號召,參加起義活動。明知會失敗,他依然決定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在赴死之際,對自己短暫的一生進行了回望,并高呼“生不逢時”。想來這樣的悲憤并非作者一人的切身之痛,也是當時無數(shù)有識之士共同的感受。
四、對殘酷現(xiàn)實的強烈批判
林覺民也曾經(jīng)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年少的他無心于功名,在試卷上題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字,便憤然離場??梢?,他對功名富貴并無興趣,而是一心想要為國家和民族謀一條出路。對林覺民而言,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無疑是險惡、黑暗的。他就像一簇微弱的火光,隨時都有被吞噬的可能。后來,他去日本留學,在那里接觸到了民主思想?;貒螅汩_始積極地參與各種民主革命活動,立志成為一名愛國人士。當時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貪官污吏橫行,普通百姓飽受欺凌,生不如死。面對種種現(xiàn)狀,林覺民痛心疾首,在書信中也發(fā)出了怒吼:“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天災、人禍、盜賊、奸官、污吏……人間的污濁已經(jīng)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作者的肺腑之言既是在表明心跡,也是在對當時的現(xiàn)實進行鞭撻。在萬分危急的關頭,還有那么多的人對殘酷的現(xiàn)實視若無睹,只惦記著自己的利益,忘記了家國大義。林覺民懷著一腔熱血,毅然投身于革命事業(yè)。他熱切地期待著,有一天自己的理想能成為現(xiàn)實,有一天乾坤清朗,破碎的山河能夠美麗如初。
五、對革命理想的堅貞不渝
20世紀初期,民主革命的呼聲不斷高漲,全國各地的起義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但是革命人士的處境仍然極其地艱難。林覺民年少之時曾自辦私學,又自辦女學,創(chuàng)辦讀書所,多方宣傳革命思想,從日本留學歸來之后,加入同盟會,為革命事業(yè)多方奔走,雖屢屢受挫,卻對革命理想始終矢志不渝?!敖袢瘴崤c汝幸雙??;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而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眳⒓悠鹆x之前,林覺民已知此舉無論成功與否,自己都斷無生還之理,因此在提筆之時,已有死志。即便如此,作者卻沒有絲毫貪生之意,反而視死如歸,毅然決然。自己如今即便死去,也沒有遺憾,就算這一次謀國之事不成,仍然還有無數(shù)的同志者涌現(xiàn)。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來看,作者正確地預料了后來之事,黃花崗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各地的仁人志士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救國大業(yè),反而紛紛高舉義旗,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也因此展開,無數(shù)的英雄人物前赴后繼,為國家前途浴血奮戰(zhàn)。作者的犧牲并非毫無意義,他親手寫下的絕筆書,激勵了無數(shù)的后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號召力。而作者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也得以傳諸后世,令無數(shù)人稱頌。
“壯士捐軀赴國難,浩然之氣世長存”。正是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對自由、光明的熱切向往,賦予了作者強大的精神力量,使作者有足夠的底氣面對死亡。如同作者在信中所言,直至最后中槍倒下的一刻,作者仍然沒有喪失身為一位革命者的氣度,沒有后悔自己的抉擇.而書信當中的一字一句,也成為了作者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絕響。
《與妻書》雖然只是一封家書,卻展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從這封信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妻子的依戀、對理想的渴望、對現(xiàn)實的不滿……可謂字字如泣,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