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
日記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寫日記可以幫助我們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習慣,是積累習作素材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堅持寫日記,既可以幫助我們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
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中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竺可楨每天寫日記,一生寫了厚厚的幾十本。除了1935年以前寫的日記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丟失以外,從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共38年零37天的日記,全部完整地保存著。堅持寫日記的習慣,讓竺可楨積累了大量的科學觀察素材,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習作要求
一篇完整的日記包括一件固定格式的“外衣”和各不相同的內容。固定的格式指的是,日記的第一行中間寫上星期幾、日期、天氣等信息,要求記錄準確。而日記的正文是日記的主要部分,可以寫題目,也可以不寫題目;日記篇幅較長的話,還可以分段寫。
習作指導
日記里可以寫些什么?日記的內容來源于我們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既可以寫印象深刻的人,也可以記錄親眼所見的景物,記錄生活中有意思、有意義的事,還可以寫自己各種各樣的想法,等等。
竺可楨是氣象學和地理學專家,他的日記記錄了哪天柳絮飄飛、哪天北海結冰、哪天春燕回歸、哪天丁香花開等內容。我們小學生的日記,可以記錄種子發(fā)芽、蝌蚪變青蛙、小雞孵化;也可以記錄自己吃的美食、看到的美景、做了某件事后的感受,還可以寫自己的讀書心得、奇思妙想等等??傊?,每個人認為值得記錄的事情,每天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思、所悟,皆可寫入日記。
思路拓展
我們不光可以自己寫日記,還可以和伙伴一起寫“漂流日記”。一個日記本,多人共用,每天“輪值”的記錄者認真閱讀前一天小伙伴的日記,然后再寫一篇日記,供下一日“輪值”的小伙伴欣賞。在這樣的日記“漂流”共同體里,每個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既可以為他人指導,又能汲取其他優(yōu)秀日記里的“營養(yǎng)”。不管是一個人每日“獨白”,還是眾人“共舞”,和同學分享日記中的趣事,學著當老師,點評一下伙伴的日記,甚至針對別人的日記寫讀后感,等等,只要堅持寫下去,你一定會有很多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