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革命文物常因時間較長和存放不當?shù)仍虮晃廴旧蠅m土、水漬、污斑和色素等物質,輕則影響紡織品的美觀,重則給紡織品帶來持續(xù)的、不可逆的損壞,因此紡織品的清洗是進行紡織品保護、修復、展貯的必要前提。以旗幟類紡織品革命文物為對象,在清洗實踐的基礎上,梳理出清洗紡織品表面的常用工具與方式,紡織品濕法清洗的工具設備、環(huán)節(jié)、具體操作手段及適用于不同污染物的清潔溶劑配比。
革命文物是指在革命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反映革命斗爭、英雄人物、革命事件的遺物。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館藏中,有大量旗幟類紡織品革命文物,它們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物質見證,是愛國情感和民族記憶的直接體現(xiàn),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通過參與2020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主題展覽中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分析旗幟類紡織品革命文物的特點,結合紡織品清洗的實踐經(jīng)驗,對旗幟類紡織品文物的清洗技術進行研究。
旗幟類紡織品的分類和特點
革命文物品類繁雜,從質地屬性上看,文物屬于紡織品文物一類,從文物形制特點上細分則屬旗幟類,在此表述為“旗幟類紡織品”革命文物。旗幟類紡織品文物從其來源上可分為三類,一是在戰(zhàn)斗場景中直接使用的旗幟,如中國軍隊軍旗或某參戰(zhàn)部隊的番號旗、指揮旗、簽名旗等,此類旗幟制作工藝和制作材料通常較為簡單,材質多為棉布或棉麻混紡布,旗幟主體為單層布料,加縫旗庫,旗面上的字樣多為直接涂寫或是剪出字形后使用漿糊黏合在旗面上。二是由國家官方機構嘉獎授予參戰(zhàn)集體或個人的獎旗,或是國內外民間團體或個人制作并贈予參戰(zhàn)單位的錦旗,這類旗幟總體制造工藝較為精良。官方頒授的獎旗形制通常大體相似,主要由旗庫、旗面和背襯、旗面裝飾(鑲邊、裝飾帶)、旗邊裝飾(旗穗、壓褶花邊)構成,材質更為講究,出現(xiàn)了絲質、提花綢緞旗面,使用刺繡工藝或短絨布料裁剪縫制出字樣,用棉布作背襯,有旗穗或荷葉褶狀襯邊作裝飾。這類獎旗總體以紅色為主,字樣、旗面裝飾、旗邊裝飾多為黃橙色系,國際和民間團體贈予的獎旗則在用料、配色上展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或區(qū)域特色。三是戰(zhàn)場上繳獲的敵方旗幟,如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繳獲的美軍、韓國軍的各軍軍旗。這類繳獲旗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工藝材質也多有不同,如1953年夏季反擊戰(zhàn)金城戰(zhàn)役中,楊育才所率偵察分隊繳獲的韓國首都師第一團(白虎團)“優(yōu)勝”團旗,旗雙面皆為絲質,旗徽和字樣均為印染,三邊飾有厚重的瓔珞旗穗。
旗幟類紡織品的革命文物,由于歷史和保存原因,表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幾種污染物類型:塵土及其混合結垢產物,血漬、水漬和油漬等液態(tài)污染物結垢、殘留黏合劑、昆蟲排泄物等。
旗幟類紡織品清洗的基本原則
第一,事前調查。實施清洗前應充分了解紡織品的纖維類型、紡織品遇水縮脹率,紡織品上的染料種類,對紡織品上的污染物類型進行初步劃分并了解其特性。第二,最小干預。紡織品文物清洗應遵循最小干預原則,人為施加的干預越少越好,比如優(yōu)先采用物理清洗方式,盡量減少化學溶劑的使用;必須使用的化學溶劑盡量配制成中性溶液,避免使用強酸強堿物質。第三,局部試驗。紡織品清洗前必須進行局部試驗,在實驗結果可行的基礎上再進行大面積清洗。局部試驗主要考察織物的耐酸堿性、遇水縮脹率、染料的水溶解性等。試驗部位應為旗幟的次要位置,試驗位置大小以12cm為宜。常用的遇水脫色試驗方法有兩種:一是將白色綿紙鋪墊在紡織品試驗部位的下面,在試驗部位滴一滴試驗溶劑,約一分鐘后查看白色綿紙上是否有顏色痕跡。二是使用棉簽蘸取適量試驗溶劑,順紡織品紋理走向來回輕輕擦拭幾次,查看棉簽有無顏色痕跡,該方法更易于控制水量。
旗幟類紡織品的表面清洗
旗幟類紡織品的“表面清洗”特指采用物理方法將吸附在紡織品表面或內部的松散污染物(如塵土、毛絮)去除,是在旗幟類紡織品清洗實踐中廣泛使用的清洗方式,具有干預小、便捷、可控性強等優(yōu)點。根據(jù)清洗對象的差異,選擇不同的工具進行表面清洗,以下是幾種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一,吹風筒和洗耳球。紡織品表面的飾珠、穗子、刺繡等起伏復雜的部位,經(jīng)常暗藏許多灰塵,可以使用洗耳球、小型吹風筒輕輕吹去灰塵、毛絮等,這種方法非常高效便捷,在污染物附著程度弱或紡織品(如薄紗)不宜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也適合使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風往同一方向吹,同時用棉布覆蓋未處理區(qū)域,避免灰塵再次沉積。第二,軟毛刷、棉簽、潮布。對于一般紡織品,可以選用適合的軟毛刷或棉簽,用水稍稍濕潤后,沿著紡織品紋理走向,往同一方向輕輕刷除,隱藏在纖維之間的塵土就會黏附在濕潤的軟毛刷或棉簽上。紡織品需要大面積清洗時,則可以使用潮布進行表面清潔,將潮布覆蓋在紡織品表面,輕輕按壓、拍打潮布,借用水分吸附灰塵。實施過程中,首先應保持紡織品的干燥,確保只有清潔工具含有水分,才能將污染物從干燥部位轉移到潮濕部位;其次應控制好清潔工具的濕潤程度,適宜狀態(tài)應是觸碰時有潮濕感,但無法擠出明顯水分;最后,應保證工具的潔凈,及時清潔軟刷和潮布,及時更換棉簽,避免二次污染。第三,黏膠帶、面粉團、文物清潔泥。對于絨類紡織品,一般方法較難去除隱藏在絨圈之中的塵土,可以采用膠帶將之黏除。采用市售的文保專用低敏膠帶,裁取一段約15cm長的膠帶,手持兩端將膠帶繃緊,輕輕接觸紡織品表面,此時可觀察到膠帶上黏住許多細小污染物。專用的文物清潔泥、自制的面粉團同樣也是利用其黏性去除塵土,相比于膠帶更適用于某些復雜的紡織品表面。第四,細針和鑷子。對一些在紡織品表面黏結緊密、甚至滲透到紡織品結構縫隙中的污染物(如干結的漿糊塊),可以使用細針和眼科鑷子等器械去除。較小的污染物可以使用細針或鑷子直接挑出,較大的硬結物先用細針扎穿,使其破碎成小塊,再挑出。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使用針尖刮除污染物時,針尖是順向劃動,絕不可逆向或是來回劃動,避免紡織品纖維磨損。第五,真空吸塵器。對于大件的三維紡織品或厚重紡織品(如毛毯、毛氈、牛津布)可以采用博物館專用吸塵器吸除紡織品表面的塵土。實施前必須對真空吸塵器的安全性做一次測試,判斷其吸力大小;應對紡織品做適當固定,避免紡織品在吸力作用下發(fā)生晃動。
無論是采取哪一種方式進行表面清洗,都應劃分好區(qū)塊,有規(guī)律地依次進行清洗,避免有遺漏的部分。
紡織品的濕法清洗
以水作為清洗媒介來清除紡織品上的污漬和雜質稱為濕法清洗。選擇濕法清洗必須進行充分的考量,因為早期旗幟類紡織品文物大多使用工業(yè)染料染色,水會使紡織品暈色或褪色;水還會造成纖維的溶脹、收縮和變形,對復合材質的旗幟類紡織品而言,其不同材質的織物之間的變形程度差異較大;另外,部分旗幟類紡織品僅使用漿糊、明膠等有機黏合劑來黏貼字樣,有機黏合劑則極易被水溶解??傮w而言,大部分旗幟類紡織品文物不具備整體進行濕法清洗的條件,僅對不易脫色的部分(旗穗、背襯等)進行單獨的濕法清洗后再重新縫合。
第一,濕法清洗用水。清洗用水一般分為純水和自來水兩種,清洗旗幟類紡織品推薦使用純水。雖然自來水是最常見和易得的清洗用水,但自來水中含有大量的鈣鎂離子(表現(xiàn)為白色沉淀物),在清洗過程中,鈣鎂離子在污跡和紡織品纖維之間會產生連接作用,使污跡更難去除。
第二,濕法清洗裝置。一般濕法清洗有兩種操作方法,一是采用連續(xù)水流的沖洗清洗法,二是浸泡清洗法,根據(jù)清洗方法的不同,清洗裝置也不盡相同。尺寸合適的防水板。采用沖洗清洗法時,只需找到一塊尺寸略大于紡織品的防水板即可(如有機玻璃、亞克力板)。紡織品放置于防水板上方,并加以固定;防水板一側墊高,水流從高至低緩慢流淌過紡織品。清洗槽,類似加寬加大后的洗衣槽,但槽深較淺,通常材質為不銹鋼且臺架底部帶有滾輪,另外臺面與架子可以分離,使臺面升降、形成一定的斜度,以便根據(jù)清洗和排水的不同要求調整。據(jù)了解,最新的清洗槽能配置加熱恒溫設備、超聲波清洗系統(tǒng)。
第三,濕法清洗添加劑。實踐發(fā)現(xiàn)僅用水清洗不能有效去除污跡,需配合其他溶劑使用。在清洗時可直接在水中加入低濃度洗滌劑,如陰離子型洗滌劑和非離子型洗滌劑,二者性質互補,為達到理想洗滌效果,可將二者復配。根據(jù)污染物化學性質的不同,部分清洗添加劑如下。
1.堿性溶劑。用堿性溶劑可去除酸性污跡,例如淀粉、果汁、油脂、酸性染料等有機類污跡。在紡織品文物清洗中,常用堿性試劑有皂片、氨水、硼砂、蘇打、多磷酸鹽等。實踐表明,清洗劑pH值在7—10之間時,清洗效果最好,其pH值過高會導致絲、羊毛等蛋白質纖維素發(fā)生明顯的質變和降解,因此要嚴格控制清洗劑的pH值。
2.酸性溶劑。酸性溶劑可去除堿性污跡,如鐵銹、銅和其他金屬氧化物造成的污斑。在紡織品文物清洗中,醋酸的使用最為廣泛,當濃度接近1%時,pH值接近2.8,當濃度在28%時,pH值是2.0,可以根據(jù)需要調整配比。
3.氧化劑或還原劑。紡織品沾染有色污跡時,可借物質的氧化或還原作用達到褪色效果,這類溶劑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稱作“漂白劑”。以下是常用的氧化劑或還原劑。物質適用酸度表
4.酶制劑。酶是生物體內一類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可對清洗產生催化作用,具有微量性、專一性、常溫性、高效性的特點,近幾年逐步運用到紡織品文物保護領域。原理是通過酶的作用,將污跡中不可溶解的大分子水解成可溶解的小分子,從而去除污跡。常用酶制劑有: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溶液使用時一般需要在恒溫條件下,與污跡充分接觸達1.5小時,才能達到較好的去污效果。目前沒有了解到較通用的準確配比,應謹慎使用。
旗幟類紡織品一般清洗程序
第一,局部試驗。清洗前要先進行局部試驗,判斷清洗是否會造成不良后果,主要需進行紡織品酸堿度測試、纖維強度試驗和脫色試驗。
第二,表面清洗。先采用表面清洗法對紡織品表面進行清洗,可根據(jù)不同情況選擇適當工具進行清洗。
第三,濕洗清洗前固定。紡織品入水后會漂浮晃蕩,甚至是纏繞成團,可能會對本身造成損壞,也不便于實施清洗,因此給紡織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防護,以保持平整的狀態(tài)進行濕洗清洗。加固方法是裁取一張塑料薄膜,尺寸略大于紡織品,將紡織品平鋪在塑料薄膜上。必要時也可以在紡織品上方加覆一層透明的尼龍網(wǎng),避免在清洗過程中直接觸碰紡織品表面,紡織品夾在塑料薄膜和尼龍網(wǎng)之間,也能被更好地固定住。
第四,浸泡和沖洗。浸泡法:用純水充分浸潤紡織品,水的高度控制在能夠浸沒紡織品即可,一般不超過5cm,浸泡10分鐘左右即可排水。在浸泡過程中,需要用手或海綿輕輕按壓紡織品表面,可以看到紡織品內的污水被擠壓出。在水的作用下,紡織品纖維會舒解開并恢復彈性,此時可以盡可能地撫平紡織品表面的褶皺、折痕,理順紡織品纖維。沖洗法:用緩慢流動的水沖洗紡織品上面的污跡,這一過程需要多次反復進行。在沖洗過程中,水流必須是緩慢流經(jīng)紡織品表面,才能最大程度將紡織品內的殘留污物清理出來,同時借助海綿、軟毛刷等工具,盡可能地將污跡、污水漂洗干凈。在實踐操作中,浸泡和沖洗常常配合使用,一般先浸泡再多次沖洗,如有添加清洗溶劑,應在多次沖洗后再浸泡10分鐘。
第五,添加清洗溶劑。如需添加清洗溶劑,建議在第一浸泡結束后和沖洗前進行。將配置好的清洗溶劑均勻地倒在紡織品表面,可以借助軟毛刷順著紡織品的經(jīng)、緯方向輕輕地刷掃,動作務必輕柔。
第六,翻轉至背面清洗。清洗紡織品時,一般要先清洗污染比較嚴重的一面。清洗完一面后需要將紡織品翻轉過來,將覆蓋在紡織品上方的尼龍網(wǎng)換成一張塑料薄膜,將紡織品夾在兩張塑料薄膜之間,即可進行翻轉。翻轉后,揭除上方塑料薄膜,蓋上尼龍網(wǎng),繼續(xù)進行清洗。
第七,吸干。紡織品兩面都完成清洗后,需要將紡織品中多余的水分吸除。為加快后續(xù)干燥,可用吸水性強的白色毛巾或海綿鋪在紡織品上,輕輕按壓吸收多余水分,可多次進行。如果紡織品較輕薄,可用毛邊宣紙吸水。
第八,轉移、干燥、平整。紡織品吸干水分后,就可以移出清洗槽,轉移方式與翻轉時相同。將紡織品放置在干燥的平臺上后,盡快進行調整、保證紡織品的平整。調整好后,在室內陰干即可,陰干位置應避開空調風口,避免陽光直射,特別是不能使用熱風機,因為短時間內的快速干燥,一方面會導致紡織品嚴重變形,另一方面會降低紡織纖維的韌性。
清洗效果的評價
紡織品清洗后,應該進行效果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宏觀內容有污染物的去除程度、紡織品色彩變化、手感變化、紡織品組織結構的破壞情況。微觀內容則是紡織品纖維的形態(tài)變化、內部化學結構的改變等。我們目前主要在宏觀內容上做出評價,評價要求如下:去除80%的污染物,紡織品色彩無明顯變化,紡織品保持良好手感,無發(fā)硬、變脆現(xiàn)象,紡織品外形無明顯改變,組織結構未收到明顯破壞,經(jīng)緯密度無明顯改變。
參考文獻
[1]田金英,王春蕾,白志平.古代文物絲織品霉斑清除的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5(04):1-6.
[2]汪自強,周旸.南昌明寧靖王妃墓出土絲織品結晶鹽的分析與去除[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6(04):18-24+65-66.
[3]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紡織品鑒定保護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黃慧濱(1996—),女,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