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義、字形角度出發(fā),以《字解人生》為例指出走、正、辵部字誤釋現象及原因、應對策略。
于丹的《字解人生》講解了大量漢字,但作者不是專業(yè)的文字研究者,書中對字義、字形的講解存在諸多謬誤。本文主要按《說文解字》(簡稱《說文》)部首來展開講解《字解人生》在《說文》二卷中涉及走、正、辵部的12個漢字。
走部
走
“從字形上看,‘走字就是一個人擺著臂大步向前走的樣子?!?/p>
首先,“從字形上看,‘走字就是一個人擺著臂大步向前”是對的?!白摺钡慕鹞? ,上面的? 像一個前后擺著兩臂、邁著大步的人形,下面的? 像人的腳,指上面人的動作與腳有關。其次,“走是人向前走的樣子”錯誤?,F代漢語的“走”是步行、行走的意思。“走”的金文? 、小篆字形? 本義是奔跑。《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薄白摺逼鋵嵤枪沤癞惲x字,《字解人生》中的解釋疏忽了這一內容。
赴
“奔赴的‘赴字,它是奔跑的本義,是要用腳去走的?!?/p>
原句用詞不當。應說“‘赴字的本義是奔跑”;現代漢語的“走”是步行、行走,原句可改為“是要用雙腳來跑的”。
躁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情緒的煩躁、急躁,跟外在的燥熱是一樣的,無論是足字旁的‘躁,還是火字旁的‘燥,要想寧靜下來,都要心里有一種安靜的能力。”
首先,“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背鲎浴兜赖陆洝罚渲械摹霸辍敝浮皠印?,不是煩躁、急躁。其次,“躁”隸變之前為“趮”,其小篆字形為? ?,《說文》:“趮,疾也。從走,喿聲?!薄犊脊び洝罚骸坝鹭S則遲,羽殺則趮。”意為箭羽如果大,箭就會飛得慢;箭羽如果小,箭就會極速飛行?!摆嫛焙髞黼S著時間變遷為“躁”。由行動上的飛快,引申出性急、性格上不冷靜。
正部
正
1.“所以我們看站立的‘立字,就是人立于地,能夠穩(wěn)穩(wěn)地站在大地上,下面這一橫象征的就是地……正確的‘正字下面也是一橫?!?/p>
2.“《說文解字》上說:‘正,是也,從止。這個‘正字,上面是一橫,下面是一個‘足,這一橫表示止于此,其實就是一個標準?!?/p>
3.“‘正字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這一橫是人向著目的走去?!?/p>
我們在這里只談論“正”。上述表述有誤,且作者的描述相矛盾。第一句說“正”下面的一橫是地,第二句說“正”下部分是“足”。
“正”的甲骨文字形為? ,上面“? ”是要攻伐的城池;下面“? ”的“止”是人的腳趾。但鄒曉麗指出,“正”從字形上看是“足”的變體。依據《五音集韻》:“疋(shū),古正字?!逼湔J為“足”“疋”“正”本為一字。關于“正”是否為“足”的變體,我們還要探究。但不管哪種說法,“正”下面的一橫都不是指“大地”,而是人腳“止”的組成部件。
辵(chuò)部
辵
“《說文》中說:‘辵,乍行乍止也。走一走,停一停,就是乍行乍止。這個偏旁后來演化成了兩個不同的偏旁,一個是走字旁,比如趨勢的‘趨、追趕的‘趕就是走字旁,另外一個就是走之旁——辶?!?/p>
首先,“辵”的甲骨文字形為? ,由“行”和“止”組成。其中, 是“行”的甲骨文字形,表通衢大道。其是指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有一只腳,本義是在路上行走。
其次,“辵”演變出了“辶”,沒有演變出“走”?!稗u”隸書? ,后簡化為“辶”。最后,標點有誤,“追趕的‘趕就是走字旁”后面應是分號。
徒
“比如徒步的字,雙立人加一個‘走,表示艱辛,也表示了一種驕傲,因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人的雙腳……因為什么都不依憑,所以‘徒字又引申出白費力氣的含義,比如‘徒勞無功,就在那白辛苦一場,沒有取得任何結果。一個家里面沒有什么家具擺設,叫作‘家徒四壁,只有四面白墻?!?/p>
首先,“徒”隸變之前為“? ”“? ”等,在《說文》中,屬辵部。其次,“徒”字形不是雙立人加一個“走”這么簡單,而是“辵”變?yōu)椤搬堋焙汀? ”,上面的“土”表讀音。清代邵英《說文解字羣經正字》:“今彡為偏旁彳,以止合土為走,作徒。”《說文解字》“? ,步行也。從辵,土聲?!北玖x指徒步、步行。最后,因沒有憑借任何交通工具,引申出“空的、沒有憑借的”,如“徒勞無功”;進而引申出“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僅僅”?!凹彝剿谋凇敝械摹皦Α辈皇恰鞍讐Α?。
徙
“‘徙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就是兩只腳對在一起,它也是代表雙腳行走的意思?!讲胶汀w徙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徒步可以是一個人,但遷徙更多地用于整個部落。”
首先,“徙”隸變之前為“? ”“? ”等?!墩f文通訓定聲》:“今隸體作徙,不作。”在《說文》中,“徙”屬辵部。其次,“徙”的金文字形是? ,“彳”表示道路,兩個“止”是兩只腳,兩部分組合起來表示人在路上移動雙腳,本義是移動?!稄V雅·釋言》:“徙,移也。”另外,關于兩個“止”有不同的說法。鄒曉麗指出,兩個“止”是兩只左腳,表明在道路上不止一人;《古代漢語字典》指出,兩個“止”是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的關系。本文贊同《古代漢語字典》的說法,由“徙”的金文字形中大拇腳趾的位置,可看出是左右腳,不是相同的左腳。
進
“再來看‘進字,其繁體字是‘進,是走之加一個‘隹;小篆字體是左‘走右‘隹。在古文字中,‘鳥是指長尾巴的禽類,‘隹是指短尾巴的禽類。那么,‘進就是奔跑著去追趕短尾鳥禽。短尾鳥禽一般都跑得比較快,那么,你能追得上就叫‘進?!?/p>
首先,“在古文字中,‘鳥是指長尾巴的禽類,‘隹是指短尾巴的禽類”不正確。作者觀點來自《說文》,但不正確。帶“鳥”的不一定是長尾禽類,如鵝、鴨、鴉等,它們雖是禽類但沒有長尾。雉的尾羽比鵝、鴨、鴉的尾羽還長?!傍B”和“隹”都指鳥類。其次,從“進”的甲骨文字形? 、金文字形? 、小篆字形? 中,可看出,代表“進”的原本只有表示鳥的“隹”和表示腳趾的“止”;金文字形添加了“彳”;小篆字形中,“彳”變?yōu)椤稗u”,不是“走”。最后,鳥類不會倒退,追趕鳥類只能往前,所以“進”的本義是前進。
遇
“‘行不相遇也為‘達,這路寬到大家對向而行都看不到對方。”
“遇”的金文字形為? ,“禺”原為“寓”,是音符;“辵”為意符,表行走。在小篆字形中,音符“寓”成了現在用的“禺”?!坝觥北玖x是相逢,不期而會,不相遇并不是“看不到對方”。
巡
“這個巡邏的‘巡字,本義就是‘視行也,遠遠地去巡視。”
“巡”的金文為? ,其中,“辵”表行走;“巛”為川,水流動的樣子?!镀n惥帯さ乩眍悺ょ莶俊罚骸扮?,川本字,通作‘川。”“巡”本義是往來查看,后發(fā)展為“長途遠行”?!把惨暋笔堑礁魈幉榭础?/p>
道
1.“道理的‘道,里面一個‘首,外面一個走之旁。一個人站在路口,要靠頭腦的判斷來決定走哪條路……但卻不一定就能走對路,因為往哪兒走還是由人的腦袋決定的?!?/p>
2.“比如說道路的‘道,跟道理的‘道,就是同一個‘道。人用腳去走,那就是條道路;用腦子去走,也許就是這個道理?!?/p>
3.“《說文》上講:‘道,所行道也。人所走的那條路就叫作‘道,里面是首先的‘首,外面是走之旁。從字形上來拆解,一個人站在十字路口想,究竟選哪條路才是正確的,這個判斷、選擇的時刻就叫作‘道。最后決定走哪條道,是由大腦決定的……用腳選的叫‘道路,用心選的就叫‘道理?!?/p>
首先,“最后決定走哪條道,是由大腦決定的……用腳選的叫‘道路,用心選的就叫‘道理?!边@句話矛盾。如果走什么道路是由大腦決定的,那為何又是腳選的?其次,“道”的甲骨文字形為? ,是由表示四通八達道路的“行”和在路中的“人”組成的。金文中,將道路中的“人”變?yōu)椤笆住?,有的在“首”下加“又”? ,有的在“首”下加“止”為? 。筆者以為,“道”字本義為道路,“首”代替“人”出現在“道”中是因為“道”的引申義——方法(《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保?,技術、技藝(《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保?,事理、規(guī)律(《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論語·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保┑刃枰四X來思考、學習,所以才用“首”代替了“人”。但這只是筆者猜測,是否準確還需進一步研究。
征
“‘正字加上雙立人,就是長征的‘征。‘征的本意為‘正行也,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地走,就叫作‘征?!焙喕说摹罢鳌弊钟袃蓚€來源,一個是“征”,另一個是“徵”。“征”之前的字形有“? ”,在《說文》中,“征”既屬辵部,又屬? (tǐng)部。
“征”的甲骨文字形由“彳”和“正”組成。“彳”是“行”的省略,表道路;“正”既表音又表意?!罢鳌钡谋玖x是“遠行”,《爾雅·釋言》:“征,行也?!焙笥忠瓿觥罢鞣ァ?,《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p>
“徵”金文字形? ,由表示行進的“之”、表示侵略的“各”和表示手持器械的“攴”組合而成,表示手持武器,明取強奪。本義是朝廷官方強制取用民間的人力、物力。篆文? 將“之”寫成“山(字形稍微傾斜)”,將“各”寫成“? ”,同時加“彳”,突出行軍義。
誤釋原因及應對策略
誤釋原因
漢字字形演變。漢字由圖畫演變?yōu)槲淖帧T谶\用過程中,后又演變?yōu)樾袝?、楷書?935年后,漢字又進行了簡化。不能只用現在的字形來解釋漢字。比如“躁”和“徙”經歷過隸變,簡化了的“征”字有兩個來源,還有“辵”“道”的演變等。
漢字字義演變。漢字在使用中,產生了古今異義,詞義擴大、縮小、引申,用現在的字義來解釋會產生謬誤,比如《字解人生》中對“走”的解釋。
語言不嚴謹。書中對字的解釋有矛盾,比如對“正”和“道”的解釋。
應對策略
作為作者,寫作的公共出版物要認真考證,語言組織要嚴謹,不應有知識性的明顯錯誤,不管做什么研究,都應該廣讀、深讀,并認真考證,引用的材料和觀點要驗證正確以后再引用。語言組織要嚴謹,不能自圓其說,要思考如何說服讀者。比如“赴”的本義既然是“奔跑”,那就不能“用雙腳走”。
以上是從字義、字形的角度出發(fā),以《字解人生》為例,對走、正、辵部字誤釋現象的原因解釋及應對策略。其中,“正”的字義還有分歧,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于丹.字解人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說文》部首今讀本義(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管錫華.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古代漢語字典編委會.古代漢語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
[6]吳潤儀.漢字部件解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8.
[7]張素鳳,張學鵬,鄭艷玲.一本書讀懂漢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9]魏勵.漢字部首解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7.
[10]孟于翀.話說漢字——看懂漢字的前世今生[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8.
[11]王寧.漢字六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
[12]黃天樹.古文字研究——黃天樹學術論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許慎.畫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故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4]王本興.甲骨文字典:第3版[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7.
[15]王本興.金文字典[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6.
[16]王旭東.古文字從辵、彳、行、止之字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2.
【作者簡介】陳金雁(1988—),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