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宇奇
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師資),中國教育電視臺特邀心理咨詢師,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大課題《家校共育的政府職能與對策研究》研究工作,現(xiàn)任中國教育戰(zhàn)略發(fā)展協(xié)會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專委會重大課題研究員,長期從事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案例征集郵箱:18371717788@163.com
“我沒有想法,不要問我,我什么都不知道?!边@是陸存(化名)到咨詢室給我的回應。他對自己的父母咆哮:“我要自由,我要自由!”然后又開始大哭,一邊哭一邊捶頭,“你們現(xiàn)在給我自由,可我卻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會,我是個沒用的廢物,我現(xiàn)在沒有任何想法,我現(xiàn)在也不知道要聽誰的……”
陸存曾經(jīng)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陽光燦爛,是老師和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删褪沁@么一個乖孩子到了高中卻極度叛逆,對父母仇視,父母說的任何話都不聽,離家出走,和父母吵鬧,胡亂消費,讓父母苦不堪言。
很明顯,陸存不是一天之內(nèi)變成這個樣子。父親“語重心長”地講述了陸存的成長史,也羅列了他是如何指導、幫助孩子成長的,聽上去,確實是位好父親。但是仔細聽,你就會發(fā)現(xiàn),父親不允許陸存有自己的想法,總是讓陸存聽他的話,按照他規(guī)劃的道路走;母親看上去特別柔弱,說不到幾句就開始哭,哭孩子的不懂事,帶著一分抱怨,也帶著一分可憐。他們看上去教育方式不同,其實都是要陸存按他們的意思辦,上什么輔導班,該有什么樣的興趣愛好,交什么樣的朋友,都是父母的意思,一個人是用權(quán)威的方式控制,一個人是用“柔弱”的方式控制。
過度控制與鄙視有時候像兩個孿生兄弟。要想簡單控制,就必須要著鄙視的色彩。鄙視最直接效果的就是打擊一個人的自信,摧毀一個人的自我。當自我不復存在,控制才會變得簡單。鄙視包括語言的、行為的、本身自帶的能力光環(huán)等多重形式。可能父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控制行為竟然攜帶著“摧毀”的力量吧。
控制本身是個中性的行為。我們需要控制感,這讓我們感到安全。孩子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從父母控制過渡到共同控制再過渡到孩子的自我控制。問題是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就要逐步放棄控制,否則,孩子的自我意識長期被壓抑,他受不了的時候就是他奮起反抗的時候,這就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
過度控制本身就是一種變相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面對生活的變化,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保護自己,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從人性需求來說,這直接阻斷了自我實現(xiàn)的上升通道。自我實現(xiàn)是這一代人的共同價值追求,也是人性的高級追求。而一個人能夠自我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就是信任與尊重。當控制中沒有了尊重,孩子就可能奮起推翻它。叛逆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自我的爭取,想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去開辟另一條路。
陳為然跟媽媽說不想上學了,第二天,他就去酒吧上班了。這可把他的媽媽嚇壞了:到這么一個復雜的地方去上班,孩子會不會有危險,不上學以后怎么辦?這對父母來說就像晴天霹靂,但是所有的勸說對陳為然都不管用,父母只能偷偷去看他,看著他努力又認真的樣子,既欣慰又心疼。一個半月之后,陳為然沒有領到工資,而且特別勞累。他提出來要去上學,但是想學體育,他喜歡運動。一年半之后,他如愿以償?shù)乜忌狭诵膬x的體育大學。
叛逆未必都是壞事。它是成長的標志,也是對父母的提示。孩子長大了,它需要去上山下海,也需要去搏擊長空。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