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琳
摘要 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種種原因使戲劇文學作品成為了配角,老師學生不太重視戲劇文學作品的學習,本文分析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從高考、教材、校本課程、日常訓練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戲劇教學 缺失 現(xiàn)實原因 對策
曹明海先生的《戲劇教學的“戲劇味”缺失問題與對策》(刊發(fā)于2021年第2期《(語文教學通訊)A刊》)一文,從理論高度,高屋建瓴地分析了當前高中戲劇教學的尷尬現(xiàn)狀,認為“不少語文課一講戲劇就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戲劇味了,‘戲樂和‘戲擬在語文課上都感受不到。曹先生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下中學語文課堂中戲劇教學的嚴重弊端。
曹先生是大學老師,站在學院的角度,分析了當前中學戲劇教學的沉疴,理論分析十分到位。正因為曹先生是大學老師,對中學語文課堂的關照,多多少少缺少了一些“現(xiàn)實”的因素。本文試圖以一個高中語文教師的身份,從中學語文課堂戲劇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再次審視中學戲劇教學的具體情況。
一、戲劇教學在中學課堂缺失的現(xiàn)實原因
1.戲劇在高考試題中的“缺席”。一年一度的高考被社會公認為“指揮棒”,對中學教學的影響不可低估,高考考什么,中學教師便教什么,中學生就學什么。高考不考的東西,中學教師果斷舍棄,中學生也鮮有涉及。戲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多年來被打入冷宮,一直排除在高考試題之外。
筆者翻閱了十幾年來的高考試題,無論是國家卷還是地方卷的大閱讀題,戲劇全部缺席,僅有個別地方卷,在語言運用、文學文化常識等考點上稍有涉及,其目的是考查考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學文化常識的積累情況,并沒有考查考生閱讀戲劇的能力。
為什么戲劇會在高考試題中遇冷呢?一是受高考試題字數(shù)的限制。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考生的閱讀總量在9500字左右,如果加上戲劇,在“字數(shù)”上是不允許的;二是排版的限制。戲劇的句子特點是“行多字少”,如果行數(shù)太多,會影響到試卷的排版;三是從試題的難易角度考慮。在四大文學樣式里面,面向中學生閱讀的戲劇,閱讀難度相對來說要小一點,命題人擔心考不出來考生真實的閱讀水平,只好犧牲戲劇了;四是命題難度比較大。雖說戲劇的閱讀難度不大,但從命題角度考慮,戲劇是不太好命題的,這一點和元曲有些相似。
2.高中語文教師對戲劇的“冷漠”。造成高中語文教師對戲劇的冷漠,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高考試題對戲劇的拋棄。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但應試教育還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廣大語文老師,一方面在盡心盡力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另一方面還要重視高考應試的訓練。為了能讓學生多拿一點分數(shù),無奈地選擇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下策,對戲劇教學“翻白眼”。其二是教師教學戲劇能力的惡性循環(huán)。十多年來,戲劇在高考試題中連配角都不是,當年的學生,變成了今天的老師,如果在大學沒有補上戲劇這一課,教學戲劇的能力天生“缺鈣”,對戲劇只能“敬而遠之”,教學中一筆帶過。個別語文教師,甚至連《雷雨》《哈姆雷特》《茶館》這樣的經(jīng)典也都丟掉了。
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師,對戲劇教學不加重視,戲劇在中學課堂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3.學生和戲劇之間的“代溝”。筆者就四大文學樣式的喜歡程度,對所在學校的學生發(fā)出問卷調(diào)查,最后的結果是,學生最喜歡的是散文,其次是小說,第三是詩歌,最不喜歡的就是戲劇。學生為什么不喜歡戲劇呢?除了高考不考的硬傷之外,還有以下原因。
一是內(nèi)因,即戲劇本身的原因。首先,和大多數(shù)散文相比,戲劇所反映的生活內(nèi)容往往滯后,和當下中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比如老舍的《茶館》,雖然名揚海內(nèi)外,但學生對《茶館》折射的那個時代、戲劇中的內(nèi)容,還是有一定的“代溝”。其次,和小說相比,戲劇的情節(jié)雖然較為曲折,但沒有小說那么吸引人。同樣是寫暴雨的,盡管《雷雨》中的“雷雨”描寫相當出彩,深得大家的好評,但中學生更鐘情于《平凡的世界》中“暴雨”的驚心動魄。田曉霞的死,使許多中學生唏噓不已。至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等待戈多》,喜歡閱讀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
二是外因。首先是學生的時間受到其他學科(主要是理科)的擠兌,很少有時間來閱讀戲劇。其次是隨著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娛樂方式多元化,影響了到了戲劇。今天的中學生,碎片化的時間大多用來刷抖音,看頭條,很少把時間給了戲劇。
4.學校課程設置的“急功近利”。2020年7月28日南京一中的大門口,發(fā)生了一件家喻戶曉的大事情,孩子在該校就讀的家長,憤怒地高喊“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等口號,造成這次圍攻事件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當年南京一中的高考“考砸”了。事情雖然發(fā)生在南京一中,但擔心高考考砸的陰霾,環(huán)繞在每一位高中校長,尤其是一些高考名校的校長的心頭。既然高考都不考了,何必“庸人自擾之”,開設一門不那么重要的“戲劇”課程,給自己帶來大麻煩呢?于是,戲劇就乖溜溜地滾出了中學校園,與廣大中學生漸行漸遠了。
二、解決戲劇教學缺失的對策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而戲劇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戲劇“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它發(fā)揮著社會對學生語文素質(zhì)要求的重要導向作用”,突出戲劇教學,對做到“四個自信”意義重大。因此,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忽視戲劇教學,更應在中學語文課堂中進一步加強戲劇教學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來突顯戲劇教學的“戲劇味”。
1.增加高考選做題。當年的高考,為了兼顧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的考查,采用了選做題的方法,即命題人給出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閱讀題,讓學生“二選一”。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散文和小說交替出現(xiàn),這就使得廣大師生在備考的過程中,不敢輕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文本,既要重視實用類文本,還要重視文學類文本,既要重視散文,還要重視小說。如果在高考試題中,在文學類文本這個大類中增加對戲劇的考查,讓學生取得較好的語文分數(shù),以此來刺激師生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最終養(yǎng)成自覺閱讀戲劇的良好習慣。
2.增加教材中戲劇的篇目。蘇霍姆林斯基說:“對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yǎng)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試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是的,必須使這些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些書。”如果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一些優(yōu)秀的戲劇文學作品,多多少少能扭轉(zhuǎn)當下戲劇教學的被動局面。統(tǒng)編教材的專家也意識到了戲劇在中學語文課堂遇冷的情況,在原有《竇娥冤(節(jié)選)》《雷雨(節(jié)選)》《哈姆萊特(節(jié)選)》三篇戲劇文學的基礎上,增加了《玩偶之家(節(jié)選)》和《茶館(節(jié)選)》。但我們認為,篇目還遠不夠,還應增加《西廂記》等優(yōu)秀的戲劇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閱讀欣賞。
3.開設校本課程,增加實踐活動。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都要進行為期一周的課本劇展演,至今已舉辦了21屆。劇本改編、演員選擇、道具準備、場地布置、服裝租賃等,完全由學生自已完成,教師只起一個指導的作用。每次展演都很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校長主持的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在普通高中學生中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行動研究”就是對此項活動的總結。通過課本劇展演,學生熟悉了戲劇的基本常識,逐漸熱愛上了戲劇,形成了閱讀戲劇文學作品的濃郁風氣。
4.重視日常訓練。在周測訓練中,我們適時進行戲劇文學的訓練,以此作為催化劑,倒逼老師教學生學戲劇,久而久之,學生逐漸感受到了戲劇作品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致的表現(xiàn)手法、獨特的藝術魅力……于是,慢慢地喜歡上了戲劇,戲劇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師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張掖市張掖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