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從事教育的初衷,是想讓她教授過的每個學生,都能找尋到幸福的“密碼”,當他們成年之后,不管身處何地、從事何種職業(yè),都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28年的教育生涯,從農(nóng)村到城鎮(zhèn),在張英踏過的足跡里,印著學生成長的故事。正如張英所言,她許多年前教授過的學生,如今都已成年,他們并非人人都大富大貴,但他們都享受著屬于自身平凡的幸福生活,這便是教育的意義。
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候,曾做過教師的父親就對張英說道:“育人比教書更重要!”這些年來,張英記著父親的話,既教好書,又育好人,將安靜的教學時光渲染得詩意無限。
在鄉(xiāng)村工作的第一年,張英教授的是全學區(qū)底子最差的班。這是一個人人都避之不及的班級,可是張英卻不想放棄。育人先育德,她從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起,一步一個腳印,等學生的習慣稍微好轉后,她才開始課本教學。
面對山里孩子渴望閱讀卻沒有書籍的窘境,張英靈機一動,每周回到家,她就從鄰居們手里挨家挨戶買來雜志,星期一再背到學校,每天定時和學生一起閱讀?!半m然他們的成績不突出,但是閱讀可以提升他們的素養(yǎng),開闊他們的眼界。”張英介紹,在20世紀末期,素質(zhì)教育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她便在鄉(xiāng)村小學給孩子們開設了課外興趣班,有時候是閱讀,有時候是繪畫,一群不喜歡上學的孩子,卻格外喜歡張英的課?!盁o心插柳柳成蔭”,雖然沒有時刻緊盯成績,可是一個學期之后,張英班上的孩子考試拿了當時全學區(qū)的第一名,她的教學故事傳遍了十里八鄉(xiāng)。
學生取得好成績,張英自然很高興,可是彼時農(nóng)村的教育現(xiàn)狀,依然不容樂觀。張英無數(shù)次告訴自己,讓孩子們擁有健康的心理,享受平凡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彼時,她的班上有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父親坐牢,母親離家出走,只能和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更不幸的是孩子的父親幾次在獄中自殺未遂,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蒙上了塵埃。張英得知此事后,開始教這個三年級的孩子寫信,周末她帶回城里寄出去,一封接著一封,讓孩子獄中的父親燃起了活下去的斗志,而這個孩子也有了轉變,他變得開朗,喜歡閱讀,也喜歡和同學老師交流。出獄后,這個孩子的父親甚至跪在張英面前,感謝她挽救了一個家庭。
如今回憶起過往種種,張英卻覺得這是為人師再平凡不過的經(jīng)歷。夏木陰陰,夏蟬激鳴,坐在電腦前的張英打開了她寫給學生們的“情書”,這是2022年的一個早晨,距離她來到電報路小學已經(jīng)9年,距離她從教,更是已經(jīng)過去了28年。一路走來,和學生相處的許多瞬間,都讓她難以忘卻。懷著這樣的心緒,2015年,張英提筆寫下他和學生之間的故事,從第一個到第二個,第三個……這一寫,就歷時六年,寫了五十七個故事,共計十余萬字。
翻看五十七個故事,張英竟如數(shù)家珍一般,用細膩的筆觸刻畫著每個孩子的形象,用溫潤的語言闡釋著每個孩子頑皮的緣由。那些細水長流的歲月背后,是張英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或許,外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但每一天的教學、陪伴,都隱藏著張英的“小心思”“小確幸”,這是只有用心付出的老師才能享受到的厚禮。
透過故事的縫隙,再一次看到了張英對教育的執(zhí)著,無論學生調(diào)皮還是安靜,努力或是懈怠,在她的眼里都是一樣的,正如她常說的那樣:“我總是力圖用顯微鏡去尋找每個孩子的閃光之處,想要借此燃起他們的自信,助力他們能夠進步!有進步,我覺得就是教育的成功之處!”
張英
重慶市萬州區(qū)電報路小學教育集團江南小學教師,曾獲評萬州區(qū)中小學教學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