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昆榕
現代教育提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生命個體,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隨著教育教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學校教育呈現出全景式、多樣化、個性化等諸多特征。教育活動不應局限在教室之中、課本之內,而應以更為開放的姿態(tài),從更廣泛的視角對學校的育人場所進行統(tǒng)整重構。為此,我們借鑒信息化學習中的泛在學習理論,結合學校辦學理念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改造校園內的非正式學習空間,探索出一條由空間引發(fā)的學習方式變革之路。
一、泛學習:終身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校園是實現現代教育最為重要的場所。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談到一個觀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自育自學。學校教育則應當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應對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性成長,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更為主動、開放的學習空間,正是我校進行校園學習空間場域建設的理念支撐。
廣義上說,泛在學習指不受制于技術的無處不在的學習,即隨時隨地都能開展學習活動。有學者將泛在學習表述為7A,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時間(Any time)利用隨手可得的學習設備(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way)獲取自己所需學習信息(Any contents),以學習支持(Any Learning ? supports)來進行學習。
在泛在學習的視野下,我們可以把校園空間視作一種基于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泛學習場域,泛在學習空間的打造是支持學生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校園的重要途徑。作為學習發(fā)生的主要場所,學校理應主動承擔起責任,探索校園內泛在學習空間構建之道,為學習的發(fā)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泛空間:時空融通的空間設計
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著名建筑師王澎說過: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在設計建造一所學校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為學生打造一個屬于他們的美好世界。因此,校園不能僅僅是傳統(tǒng)概念上的教室加操場,而是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校園里的各種建筑及空間設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
1. 立足尊重教育理念的空間構建。
學校以“尊重教育”為治學理念。因此,在泛在學習空間的構建伊始,我們便從尊重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習的發(fā)生、尊重學科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將設計權交還學科組和學生,通過多輪頭腦風暴、項目征集令等方式廣邀一線教師、學生全程參與空間設計、物料呈現、項目選擇、方案論證、文化滲透,邊修改邊實踐,邊實踐邊修改,逐步形成了泛在學習場域雛形,隨時隨地給予學生生長、創(chuàng)造時空。歷經多輪調整、更替,學校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十大學習場,囊括十三個學科領域的泛在學習空間。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一場場的項目推進會、頭腦風暴,一輪輪的泛在學習空間學科探索小隊實踐,讓學生改變學習觀念,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知識。
2. 走向五育融合目標的項目設計。
黨和國家提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必須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泛在學習空間的設計和項目聚焦正是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辟第二學習陣地的具體嘗試。
在探索中,學校建設了科技空間站、魔法音樂學院、毓力體育運動空間、紅色密碼研究站、舒心小屋、U-Learning學習場、大師藝術學院、出奇“智”勝學習空間、字里行間閱讀場、STEAM人工智能創(chuàng)客泛在學習空間等十大空間。各空間目前已承載學科研究類、綜合實踐類、美學鑒賞類、體育競技類、品德熏陶類、實地考查類等多樣化的分支項目學習,特色鮮明,彼此關聯,指向五育融合的體驗與探究。
如紅色密碼研究站聯通黨史文化長廊、校黨建室、少先隊大隊部等空間場所,為學生們提供自主探索紅色文化的空間。出奇“智”勝學習空間分兩層。一層將歷史和動手實踐有機結合,設有多個展示柜展示傳統(tǒng)數學益智器具,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益智器具發(fā)展史。多人協(xié)作操作臺上的益智器具可以讓學生隨時取用,隨時進行探索與交流。在進階的二層空間中,學生可以充分了解華容道的歷史文化,并組建團隊挑戰(zhàn)華容道PK榜,既培養(yǎng)了思維品質,也提高了競爭意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機能。毓力體育運動空間克服了場地的局限性,多樣化地將多個體育場所串聯使用。從二人、四人、八人制足球場到標準化球場,不同的場域滿足運動小將們多樣化的需求。在魔法音樂學院里,學生們可以通過自主點播,翻閱“古典音樂繪本”,走進古典音樂探索之旅。他們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積極編創(chuàng),演奏音樂片段、編創(chuàng)歌詞和舞蹈動作,DIY打擊樂器……在這里,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展現自己的舞臺。
三、泛智慧:身心浸潤的學習方式
浙江大學邵興江教授撰文指出,校園空間的優(yōu)化設計可以促進學生優(yōu)質學習,教師有效教學,學校高效管理,教育品質提升及學校社區(qū)共融。其核心是基于教育學視角對學??臻g加以規(guī)劃與使用。泛在學習空間從學習方式、學習體驗、學習環(huán)境三個方面三管齊下,傳遞出“無時無處不學習”的學習理念。同時,學生們在空間學習中所展現出來的自主性、探究性、現實性便成了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和進一步深化。
以學??萍碱惙涸趯W習空間——科技空間站為例,站內設有知識區(qū)、互動區(qū)、探索區(qū)三大區(qū)域,囊括實驗展臺、科學史展區(qū)、自助實驗室、聯網資料庫、DIY區(qū)、成果報告廳等。學生可以在這里經歷初步認知、自主探索、內化生成三個步驟。在成果發(fā)布墻上還可以將研究成果張貼上墻,供全校師生瀏覽學習。學生的項目研究從資源獲取到實踐探究再到成果展示,都可依托科技空間站進行。
來自五年級的學生提出了他們的泛在學習空間研究項目——各種各樣的計時工具。該項目源自五年級的科學學科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完日影變化后,對教材中提及的中國古代計時工具——太陽鐘產生了濃厚興趣。為此,他們在科技空間站開展了自主研究活動??臻g站的圖書和電子閱覽區(qū)為他們提供了便捷的資料查詢渠道。學生親手操作站內存放的日晷、圭表、滴漏等各類計時工具,分析、比較各工具的優(yōu)劣,探索不同工具的計時原理。在探索區(qū),他們協(xié)作完成地平日晷模型,并在討論交流區(qū)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修整、交流,并對外發(fā)布。
在泛在學習空間里,學生的探究了從最初的新鮮、好奇,甚至帶著一些茫然逐步發(fā)展為熟悉、喜愛和積極參與。學生以興趣為導向,分學科、分項目開展自主研究、團隊競賽、交流辯論,在各空間學科導師的協(xié)助下不斷提升自我,個人素質得到全方位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