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照
在70后張韜的印象里,私家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更多的中國家庭,并在新世紀迎來一個上牌高潮。后來,一些通往邊疆的公路陸續(xù)翻新或建成通車,加之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帶動,國內公路旅行市場逐漸沸騰。
張韜覺得,喜歡自駕游的人都崇尚個性、自由的旅行方式,他也一樣。張韜在國內幾大著名公路上瞻仰過許多大山,如G318沿線的南迦巴瓦峰、G317沿線的薩普神山、獨庫公路(G217南段)沿線的哈希勒根達坂冰川。這類景觀是他最為難忘的心頭好。
“真正到那些地點的時候,它能夠超越我平時對這個世界的常規(guī)認知和理解。特別是清晨陽光打上去的時候,真有那種渾身會起雞皮疙瘩的感覺。”
今年7月,獨庫公路上時不時堵車長達幾公里。外省人只知道游客因新疆旅游政策進一步放開而暴增,內行人卻很清楚,“獨庫,堵哭”的一半“功勞”要歸于歡度古爾邦節(jié)的本地人。
“比如南疆庫爾勒、庫車的去伊犁玩,伊犁的去南疆玩,像度周末似的這么走一圈,就和游客擠到一起了?!?/p>
在路上,張韜有時會趁著堵車跟當地人聊一聊。他覺得,當地人對游客還是比較歡迎的,“因為確實能帶來經濟的繁榮,他們掙錢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
這次在獨庫公路,他遇到一對維吾爾族父子。因為小朋友過于可愛,張韜忍不住問孩子爸爸能不能拍幾張照片。這位爸爸欣然答應,并和張韜互加微信,以便接收孩子的照片。
后來,張韜征得同意,把照片發(fā)到朋友圈。沒想到孩子爸爸竟然留言:“哎呦,我兒子快成網紅了!”
這樣的相遇讓張韜覺得,只要彼此真誠,當地人其實很愿意和游客交流。如果你來自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他們會毫不掩飾地表達羨慕和向往——就像游客向往他們家鄉(xiāng)的詩和遠方那樣。
你在公路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公路上看你。張韜也喜歡看由人構成的風景,比如國內幾大自駕公路上,現在涌現了越來越多騎行的人。
“騎行主要是自行車隊,也有摩托車隊,摩托車隊以中青年男性為主。自行車隊男女比例大致相當。他們裝備精良,每天騎行數十公里,大包小包地背著。這是這幾年國內公路旅行挺拉風的一個人群,也讓公路旅行的方式變得豐富多元?!?/p>
在中國“網紅經濟”的熱潮下,各條“網紅公路”上還經常能遇到“網紅主播”,他們一般騎著平板車或帶拖斗的三輪車,帶一條寵物狗,沿途一路走、一路直播。張韜了解到,他們要么自己搭帳篷解決吃住,要么在沿途的牧民家里借宿,有不少粉絲會在他們直播時打賞?!?/p>
在公路上,前幾年揮紗巾的“中國大媽”,也是一個很吸引眼球的人群。
雪山下,油菜花田邊,大草原上……五顏六色的紗巾照片,曾經是50后、60后女性游客朋友圈的主要內容,“這兩年,公路上紗巾變少了,旗袍又多了起來”。
美國旅行作家保羅·索魯說:“在中國,一直有個難題。如果有什么地方風景特別好看,人們就會蜂擁而至,然后美景就被人群毀了?!?/p>
所以盡早上路吧,否則“野景點”和無人區(qū)都人頭攢動了,更何況那些聲名遠播的公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