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洪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主動積累、梳理基本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經(jīng)驗,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笨梢赃@樣認為,語感是語言能力的體現(xiàn),當然也就是體現(xiàn)語文水平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語感已經(jīng)成為當前語文教學避不開的核心問題。
然而當前學生的語感現(xiàn)狀并不樂觀,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上,不敢大膽發(fā)言,就算發(fā)言,不是聲音小,就是吞吞吐吐,表述不清;生活上,怕說話、不會說話、說不好話;習作時,語句啰唆拖沓,句意斷裂,語氣不通,語意混亂。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語感能力較為低下。因此,語感的養(yǎng)成,已是當前語文教學緊迫之事,是語文魂之所在。那么,語感到底該如何養(yǎng)成呢?語感的主體是學生自己,而不是教師。語感的養(yǎng)成,歸根結(jié)底,要由學生自己來實現(xiàn),要由學生從自己的各種語文實踐中獲得。
一、在精心的語言初學中,開始觸發(fā)語感
談及對語言的感受,宋代大儒朱熹曾提出,要一字一字讀,讀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讀,是觸發(fā)語感最基礎(chǔ)、最有效的方式。
讀,應該從學生自讀開始,從學生的預習開始。我們應該要想辦法讓預習成為預讀,只要學生在教學前能借助工具書精心去讀,讀得準,讀得順,讀得響,再讀出一點點感覺來,就已經(jīng)是值得表揚的預習了。
當然,只有預習中的自讀是不夠的。由于是自讀,可能就會有錯,就會有困惑,所觸發(fā)的那一點點語感還可能會有點偏差。接下來,課初的讀也就十分必要了。讓學生聽讀、交流讀、練習讀,確保語感的正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讀得正確,讀得充分,語言所要傳達的信息,才有可能正確、充分地傳送到學生那,這樣才會觸發(fā)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即語感。
已故語文教學大師于永正,堪稱這方面最好的榜樣。他的課,沒有優(yōu)美的言辭,沒有繁復的分析,有的只是心平氣和的讀書。一句句地讀,一段段地讀,甚至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學生開始也許讀得還有點磕磕絆絆,可在他溫和的鼓勵中,讀著讀著,慢慢就讀準了,讀順了,甚至在不知不覺間,讀懂了。這就是讀的魔力!
二、在專心的語言品味中,逐漸體悟語感
1. 吟誦中悟語言之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爆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結(jié)果表明,反復地吟誦,語言的一些要素(如聲調(diào)、語速、節(jié)奏、含義等),就會對學習主體的感覺器官不斷地形成刺激,從而留下“印跡”。這種印跡不斷地強化、固化,就形成了某種定勢的語言感覺。良好的語感就會在這種誦讀中逐漸感悟到。
吟誦強調(diào)的是聲、速、情的統(tǒng)合,所以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通常會叮囑那些語感差的學生,平時最好能夠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把一些文辭優(yōu)美的文章,拿來誦讀,讀給家人聽,讀給自己聽。貌似簡單的方法,堅持下來,往往會有令人驚喜的收獲。
2. 比較中悟語言之準。
俗話說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毕胍@得準確的語感,也可通過比較的方式。語言的特性有些是很明顯的,讓人一看就明白。有些卻不那么明顯,語言之間的區(qū)別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感受到。比如,“傷心”與“悲痛”這兩個詞,如果單獨來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似乎差不多,可這兩個詞顯然是有差別的。要想讓學生對這兩個詞的感受更為準確一些,不妨通過具體的語境來比較。如:“他的一塊橡皮擦丟了,有點傷心。”“他的爺爺去世了,他感到十分悲痛?!碑敯堰@兩個句子進行對比時,語言表達出的情感的輕重差別馬上就能感覺出來了。這種在對比中進行語感訓練的方法,可以針對不同的詞,尤其是近義詞的辨析。
當然,也可以針對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辨析。例如,“驕傲”這個詞,既有“自滿”這一負面的意思,又有“自豪”這一正面的含義。想要準確理解,就必須放進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比較。如:“他取得了一次好成績,有點驕傲了,不再刻苦地練習了。”“他今天做了件好事,他為自己感到驕傲!”將這兩句一對比,“驕傲”一詞所包括的不同含義就不言自明了??梢?,在語文教學中,善于使用對比,能讓學生較輕松地感悟到語言間的差異。
3. 情境中悟語言之妙。
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情境性。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傳達著不同的情感。文學文本中常出現(xiàn)的反語現(xiàn)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人叫你“傻妞”或“臭小子”,你一定會很生氣。但如果這么叫你的是你的爸爸媽媽,情況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你是一個乖女兒,看到媽媽生病了,就到廚房去給媽媽煎蛋。蛋煎好了,但手卻被燙了幾個泡。這時媽媽心疼地對你說:“傻妞,以后千萬要注意保護自己,媽媽沒事的?!甭犃藡寢尩脑?,你心里除了暖暖的,還會生媽媽的氣嗎?如果你是一個男孩子,幫忙把煤氣罐從一層搬到六層的家中。你爸爸夸你一句:“臭小子,沒想到你這么能干。走,晚上請你吃大餐!”聽了爸爸的話,你除了開心,還會嫌棄爸爸叫你“臭小子”嗎?可見,我們要善于把學生帶進各種情境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體驗語言的精妙所在。于是,豐富的語感也將在一次次的情境感受中形成。
相較于于永正老師平實的讀,王崧舟老師則抓住文章的細節(jié),或是通過吟誦,或是通過比較,或是通過語境的設置,帶著學生走進詩境一般的文本中。于是,學生的語感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三、在悉心的語言積累中,逐步積淀語感
1. 誦讀佳作妙句,積累語言素材。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質(zhì)兼美,佳作妙句比比皆是。如《鄉(xiāng)下人家》《月是故鄉(xiāng)明》等課文,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誦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從而不斷提升語感。
2. 博覽同題群文,豐富語言積累。
群文閱讀,是目前語文研討的一個熱門方向。從記憶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識記只有在不斷地重復中,才能形成較為牢固的記憶。語感的養(yǎng)成也存在遺忘曲線。如何讓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感受能夠固定下來,從而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語感呢?可以將同主題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同主題的文章讀多了,自然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掌握了許多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等到自己要表達的時候,自然也就能隨心所欲地運用了。
四、在用心的語言運用中,實現(xiàn)語感養(yǎng)成
語言的積累,規(guī)律的獲得,最終是為了運用,也只有在語言的實踐中,才能最終習得語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實踐中。比如,開展辯論會、朗誦會、故事大王比賽等,讓學生在語言實踐運用的過程中,習得豐富的語感。
語感,語文魂之所在。讓我們把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化在語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里,化在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中。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梅峰小學 ? ?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