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F(xiàn)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首席專家、消化中心(消化科、脾胃病中心)主任,炎癥性腸病中心主任、脾胃病研究室主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國家華北區(qū)域脾胃病診療中心負責人、國家脾胃病區(qū)域診療中心聯(lián)盟主席、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lián)盟副理事長、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迫珖⑽覆f(xié)作組組長等;兼任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消化專業(yè)委員會會長、第1~2屆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主任委員、歐美同學會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整合消化病分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等。
擅長疑難胃腸病、功能性胃腸疾病、肝膽病的診治,以及胃痛、便秘、泄瀉、虛證調(diào)理、疲勞(脾勞)調(diào)理等。
人有五臟,與六腑相表里,每一對臟腑都承載著重要的生理功能。五臟六腑之中,脾胃這對相表里的臟腑有著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對生命健康意義重大。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脾胃主運化水谷精微,即通過飲食攝入的所有營養(yǎng)精微物質(zhì)都由脾胃進行消化。除此以外,脾胃也會將飲食水谷中的糟粕雜質(zhì)分辨出來,向下傳導,這便是脾胃的“分清泌濁”功能。而另一方面,脾胃在完成分清泌濁,將屬于“清”的營養(yǎng)精微物質(zhì)和屬于“濁”的糟粕廢物區(qū)分以后,還能夠?qū)⒕⑽镔|(zhì)向上升騰布散,在其他臟腑的協(xié)助下,使得這些精微物質(zhì)隨著人體氣機運動輸布全身,被各個需要的組織所利用。這便是脾胃的升清作用。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整個人體的氣機也在脾胃這一升一降中順暢地運動起來,脾胃因此被稱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胃既是人體能量的物質(zhì)來源,更是這個人體氣機的“樞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來自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消化中心的張聲生、趙魯卿告訴我們,脾胃功能減弱是如今困擾著很多人的重要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群,可能隨著人體機能的衰退、臟腑功能的減弱而出現(xiàn)脾胃功能衰減,而多年的不良生活方式更可能直接使得脾胃的損傷積累。脾胃功能減弱,會產(chǎn)生很多“代謝垃圾”,這些代謝垃圾既是脾胃功能減弱的結(jié)果,也會成為一種“病理因素”,進一步損傷脾胃與其他臟腑,使得人體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張主任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及時清除這些脾胃代謝垃圾,實現(xiàn)給脾胃減負,很多疾病的風險都能夠消弭于無形。
脾胃主管運化水谷精微,水液進入人體后的運化自然也離不開脾胃。脾胃的運化有賴于脾胃氣機的推動、溫煦,如果出現(xiàn)了脾虛,便容易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無法被有效運化的水液聚集在身體里,就成了代謝垃圾——濕邪。而濕邪進一步凝聚,往往就變成了大家熟知的“痰邪”,其與濕邪混雜的狀態(tài)也被籠統(tǒng)地稱為痰濕,這既是一種病理產(chǎn)物,也會進一步成為多種疾病的致病因素。正是因為這樣的痰濕生成過程,脾胃又被稱為“生痰之源”。
張主任告訴我們,濕邪最易困厄脾胃,容易導致典型的健康困擾,如納差、痞滿、腹瀉等。濕邪困脾最常見的原因是氣候居處潮濕,涉水淋雨,或恣食瓜果肥甘,濕邪內(nèi)侵;或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盛,致濕濁內(nèi)盛,困著脾胃,阻遏氣機。典型的癥候包括肢體困倦而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納食不香,口中黏膩無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膩,脈搏濡滑,等等。自我辨證時,可以通過舌苔的情況判斷濕邪困脾的嚴重程度。
正常舌:淡紅舌,薄白苔。
輕度脾濕舌:有一層薄膩苔,還能看到原本的舌質(zhì)顏色。
重度脾濕舌:有一層黃厚膩苔,看不見原本舌質(zhì)的顏色。
濕邪給人帶來的不僅是一些癥狀上的困擾,張主任告訴我們,濕邪以及進一步形成的痰濕作為致病因素與多種疾病有關(guān),濕邪聚集日久,也會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疾病,比如疑難病潰瘍性結(jié)腸炎便可能與濕邪有關(guān),多種癌癥的發(fā)生過程中也能看到濕邪的身影。所以,科學祛濕、強健脾胃顯得十分重要。
提到祛濕,很多人都能想到茯苓和薏苡仁。雖然茯苓和薏苡仁都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但二者的特性和適用人群略有區(qū)別,一個更適合脾虛重的人群,一個更適合濕氣重的人群。張主任建議,脾虛重濕氣輕用茯苓,濕氣重脾虛輕用生薏苡仁。
茯苓是一種真菌類藥材,《中國藥典》記載其:歸心、肺、脾、腎經(jīng),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尤其善于健脾,適用于脾虛重的人群。
薏苡仁又叫作薏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種仁?!吨袊幍洹酚涊d其歸脾、胃、肺經(jīng),味甘、淡,性涼。主要功效為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解毒散結(jié)。薏苡仁的利濕作用較強,適用于濕氣重的人群。
薏苡仁可以直接生用,也可以炒制后熟用,二者功效不同。生薏苡仁的藥性偏涼,更善于利水滲濕,炒制后的炒薏仁則去除了寒涼藥性,更善于利濕健脾兼有止瀉之效。
張主任推薦了一道藥膳——茯苓蓮子粥,藥膳中除了善于健脾的茯苓外,還有善于清熱瀉火、清心火的蓮子。蓮子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的功效,有助于緩解心腎不交引起的心悸、失眠、多夢、健忘以及脾虛引起的食少。所用的粳米也是善于健脾的藥食同源之品。這道適用于脾虛重濕氣輕的人群。這樣的人群通常舌體胖大、舌邊尖齒痕明顯,苔薄白,這是典型脾虛較重的證候。下圖的舌象即為典型的脾虛者舌象。
【材料】茯苓30克、蓮子30克、粳米適量。
【做法】將茯苓和蓮子打成粉,煮好粳米粥后,直接取適量的茯苓粉和蓮子粉混入粥內(nèi),再次煮沸就能食用了。
【功效】健脾利濕。
【禁忌】陰虛火旺、便秘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不建議食用。
對于濕氣重脾虛輕人群,張主任則推薦了一道祛濕鯽魚湯。方中所用的冬瓜皮尤善于消水腫、清熱利濕,陳皮則可行氣,與生姜一起使用則有助于化解冬瓜、薏苡仁帶來的寒涼之性。鯽魚也有一定的食療功效,《中華本草》記載其歸脾、胃、大腸經(jīng),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血脈之效。這樣一道藥膳有很強的祛濕健脾功效,尤其善于祛濕,非常適宜濕氣重脾虛輕的人群服用。
張主任提醒,濕氣較重的人群往往舌苔白膩或厚膩,但舌邊齒痕不重,下圖中的舌象即為典型的濕邪重人群的舌象。
【組成】生薏苡仁30克、冬瓜皮10克、陳皮5克、生姜3片、鯽魚400克。
【做法】上述材料洗凈,鯽魚去鱗去內(nèi)臟備用,生薏苡仁浸泡1小時以上備用。隨后在鍋中倒油并燒熱,入姜片爆香后下入鯽魚兩面煎至上色,繼而倒入足量的水并加入薏苡仁,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蓋上鍋蓋,煮40分鐘。接著打開鍋蓋,加入冬瓜皮烹煮20分鐘以上,然后加入陳皮煮制5~10分鐘,按個人口味調(diào)味后即可出鍋。
【功效】祛濕健脾,利水消腫。
【禁忌】虛寒人群、孕婦不建議食用。
近來天氣炎熱、濕熱難耐,天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nèi)菀状俪善岬漠a(chǎn)生,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代謝垃圾。所謂脾熱,指的其實是脾胃感受熱邪而形成的一種病證。脾為陽臟,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說法,脾很少單獨感受熱邪而為病。損傷脾胃的熱邪多與痰濕之邪夾雜致病,導致脾胃濕熱、濕熱蘊脾等病證。脾熱發(fā)生以后,往往會殃及與脾相表里的胃,導致出現(xiàn)胃熱的情況,這便可能引起多種常見的胃部不適。
張主任告訴我們,脾熱主要可能造成口干口臭、口舌生瘡、唇周起泡、顴紅、肌肉疼痛等不適,也可能由于胃熱導致胃脘灼熱、反酸胃灼熱等。如果脾胃熱邪不去,久之便會損傷脾胃的陰陽平衡,導致脾胃氣機運動失常、功能失健。比如脾胃熱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這是源于熱邪可能迫血妄行而離開脈道(血管)造成出血。同時,包括萎縮性胃炎等多種胃癌前病變背后也有胃熱、脾熱的身影。為了清除體內(nèi)的脾熱,專家?guī)砹艘环萏厥獾木G豆湯。
張主任推薦的這道綠豆湯與尋常家中制作的綠豆湯不同,它的主材是綠豆與雞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雞蛋也是一味藥食同源之品,雞蛋黃被以“雞子黃”的名稱記載于多部中藥學典籍中。比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提到:雞子黃主除熱、火灼、爛瘡;雞子白主除心下伏熱。綠豆則是一種大家非常熟悉的善于清熱的藥食同源之品?!吨腥A本草》記載綠豆入心、胃經(jīng),味甘性寒,主要功效為清熱、消暑、利水、解毒。雞蛋跟綠豆湯配在一起可以很好地清熱解毒、除脾熱。
【材料】綠豆30克、雞蛋1個、冰糖適量。
【做法】先加冰糖、水、綠豆煮成綠豆湯,再把雞蛋攪散,用煮沸的綠豆湯沖熟雞蛋就可以了。須注意煮綠豆湯時間不宜太長,煮沸即可食用(煮的過程中不要開蓋否則會氧化變紅),且不要去掉綠豆的皮,才能保留綠豆清熱解暑利水作用。
【禁忌】脾胃虛寒之人不得服用。
張主任提到的第三種代謝垃圾便是“脾滯”。所謂脾滯,指的是一種脾胃氣機運行不暢、停滯的異常狀態(tài)。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離不開循環(huán)無端的氣機運動,氣的流暢運行、推動,使得脾胃能夠正常地運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濁。而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使氣機的運動陷入了停滯,脾胃便無法正常發(fā)揮出運化的功能,也會引起多種不適。
張主任告訴我們,脾胃氣滯最常見的表現(xiàn)是消化功能下降,繼而產(chǎn)生的胃脹、小腹脹滿、排氣增多。治療的方法則主要是健脾行氣。需要注意,脾胃氣滯對人體的傷害并不僅是導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腹部不適,脾胃氣滯可能會與肝互相影響。一方面,肝郁氣滯會導致脾滯,反過來脾滯也會影響肝的功能。肝主藏血,有著儲存血液、調(diào)節(jié)血量以供人體活動所需,發(fā)揮濡養(yǎng)臟腑組織的重要作用,如果發(fā)生了脾胃氣滯進一步導致了肝郁氣滯,可能會導致血瘀的生成。另一方面,脾胃也是整個人體的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不足會導致整個人體的氣不足,氣機不足則會推動血液無力,氣滯則血瘀,導致血瘀的生成。血瘀跟很多疾病相關(guān),嚴重如多種消化系統(tǒng)癌癥,它們背后辨證與瘀血相關(guān)的證型均有較高比例,尤其是結(jié)直腸癌與食管癌。
張主任提醒,當脾滯還未造成血瘀時,就需要重視化瘀,防患于未然,專家?guī)砹艘晃痘钛植粋乃幉摹?h4>活血不傷血的三七
三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活血藥材,有活血而不破血的特性,更能夠止血不留瘀,能雙向調(diào)節(jié)血瘀。很多人都用過三七粉,但專家告訴大家,三七在使用過程中有很多誤區(qū)。
問題1:陰虛人群可以服用三七嗎?
專家答:三七是溫性的,會助熱傷陰,不適合陰虛人群長期服用。
問題2:三七可以睡前服用嗎?
專家答:三七主要作用是活血,會加速血液循環(huán),睡前服用會讓神經(jīng)興奮進而影響睡眠,更建議飯后服用。
問題3: 三七可以和山楂一起食用嗎?
專家答:山楂可以消肉食之積,同時也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臨床上經(jīng)常用三七和山楂一起協(xié)同化瘀。
張主任向我們推薦了一道好喝又有效的代茶飲——三七山楂飲。其中所用的三七主要發(fā)揮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山楂不僅是一味消食的藥材,更能夠行氣散瘀,將山楂與三七同用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活血化瘀療效。代茶飲中也用到了行氣藥材佛手,它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夠緩解肝郁脾滯,即所謂“氣行則血行”,佛手的加入能夠讓活血化瘀事半功倍。
【材料】三七粉3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
【做法】山楂和佛手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5分鐘,另一個杯子放入三七粉,用泡好的山楂佛手飲倒入三七粉中化開即可飲用。
【禁忌】經(jīng)期女性、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不建議使用,凝血功能存在異常的人也不能使用。
(編輯? ?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