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昱 趙維彥
摘要:目的? 查找國內外文獻,搜集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的修復方法,并分類總結,從而尋找最佳治療方案。方法? ?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主要由缺血、神經病變引起,治療上以病因出發(fā),根據發(fā)病機制進行手術治療。結果? 針對糖尿病患者不同病變類型,制定不同治療方案。缺血型患者首先建立下肢血液循環(huán),再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壞死組織,行創(chuàng)面修復術;神經病變型可直接針對創(chuàng)面進行清創(chuàng),在1期或2期修復創(chuàng)面。結論? PRP、VSD、人工真皮、干細胞等新技術從病因、發(fā)病機制出發(fā),為糖尿病足創(chuàng)面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糖尿病足;創(chuàng)面;外科治療
糖尿病足病為2型糖尿病多種并發(fā)癥之一,主要因血糖未得到長期有效控制,導致血管及神經器質性病變。血管病變包括:動脈、小動脈粥樣硬化,引發(fā)下肢軟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皮膚感染或足趾壞死。神經病變包括:1.下肢感覺減退,足部小創(chuàng)口未及時察覺;2.神經營養(yǎng)功能降低,導致肌肉萎縮;3.交感神經遞質分泌減低,汗液分泌減少以致足部龜裂,最后發(fā)展為潰瘍甚至慢性創(chuàng)面,遷延不愈[1]。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由糖尿病足潰瘍導致截肢高達85%[2]。因此要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足潰瘍。
糖尿病足最常用的分類為Wagner分類。0級:皮膚無破損,但有發(fā)生潰瘍風險;1級:皮膚有潰瘍,但無感染;2級:深層、穿透性病灶,但無膿腫、無骨髓炎;3級:不僅有深層病灶,而且累及骨組織,或伴有膿腫;4級:足趾或局部組織壞疽;5級:全足壞疽,主要由下肢股、腘、脛、腓等主要動脈閉塞引起。
本文就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的外科治療進行討論。
1常規(guī)治療
1.1 控制血糖范圍在6.0~11.1mmol/L
糖尿病足患者大多由于服藥依從性差、胰島素抵抗等,導致血糖控制較差,多需要多學科協作會診。
1.2 抗感染
術前常規(guī)應用廣譜抗生素,并聯合使用針對厭氧菌的抗生素,例如甲硝唑。根據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抗炎治療。
1.3 改善循環(huán)
應用擴張血管藥物,增加局部血液流通,改善末端營養(yǎng)情況。
1.4 營養(yǎng)神經
應用甲鈷胺、復合維生素B族等改善病變神經。
2保留肢體的手術治療
2.1 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
對于下肢動脈閉塞缺血的患者,首先采取改善下肢循環(huán)的方法,待循環(huán)重建后,再進行創(chuàng)面修復。
2.1.1 骨膜牽張技術與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
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huán)再生技術是現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治療糖尿病足的措施。Ilizarov 醫(yī)生的犬腿牽拉成骨試驗表明,骨折端微血管生成較成骨早,通過血管造影可觀察到局部微循環(huán)的重建。該技術可以通過緩慢持續(xù)的牽拉骨膜,激發(fā)生物合成能力,使細胞增殖,并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恢復組織的正常功能,使骨骼及周圍的軟組織同步生長,從而實現局部微循環(huán)的重建,進一步促進神經的再生[3],加速糖尿病足創(chuàng)口愈合[4]。已有學者臨床試驗表明,骨膜牽張技術作用與脛骨橫向骨搬移術原理、療效與預后相同,且比骨搬移術創(chuàng)傷低、易操作、風險低 [5]。
2.1.2 重建動脈通路
介入治療:包括支架置入、經皮球囊擴張術、通過激光或機械清除血管內斑塊。新型鎳鈦合金編制支架、肝素涂層覆膜支架等新型支架,一期通暢率較普通支架高。球囊表面涂有藥物,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減少血管再狹窄。有研究表明,球囊與激光治療或斑塊切除術聯合,使用遠期通暢率較高[6]。
外科手術: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人工血管、自體血管轉流術。下肢動脈閉塞的病人多年齡大,且常伴有心腦血管疾病,不適宜進行創(chuàng)傷大、麻醉風險高的開放性外科手術。
2.2 糖尿病足創(chuàng)面的修復
2.2.1 持續(xù)沖洗負壓封閉引流術(VSD)
VSD多適用于創(chuàng)面較大、感染嚴重、不能一期縫合的創(chuàng)面。徹底清創(chuàng)后,依創(chuàng)口大小修剪VSD敷料,固定引流管,連接負壓吸引器,壓力控制范圍為40~60KPa,貼膜覆蓋;檢測密閉性良好后,以慶大霉素、生理鹽水等沖洗病灶,控制滴速為8~10滴/min[7]。負壓吸引可增加創(chuàng)面血液循環(huán),加強局部養(yǎng)分,改善供氧[8]。此方法可去除創(chuàng)面細菌,并刺激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新生,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強創(chuàng)面抵抗力。
2.2.2 富血小板血漿(PRP)技術
PRP為自體血離心后的富含大量血小板的血漿濃縮物,經凝血酶或鈣離子激活后形成PRP凝膠,可覆蓋創(chuàng)面,多適用于難愈性潰瘍創(chuàng)面。糖尿病足難愈性潰瘍創(chuàng)面多因缺血或感染引起,缺乏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的細胞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PRP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新技術,多與VSD聯合應用,治療效果較單獨使用VSD或PRP更優(yōu)[9]。激活PRP后,可使其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表皮生長因子(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等,促進局部微血管再生,為肉芽組織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10]。。
2.2.3 人工真皮技術
適用于各種復雜創(chuàng)面,包括骨外露、肌外露、腫瘤切除術后。人工真皮無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因此需良好、干凈、無壞死組織的創(chuàng)面,要求做到徹底清創(chuàng),甚至多次清創(chuàng)。臨床多采用VSD聯合人工真皮技術。人工真皮為雙層結構,由膠原蛋白內層、硅膠膜外層構成[11]。內層結構可充當真皮支架,使肉芽組織遷入,覆蓋骨、肌等組織,外層2周后可直接揭除,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滿意后可行中厚皮片移植術[12]。人工真皮手術較皮瓣轉移修復術更為簡單。切取皮瓣可對患者造成新的創(chuàng)傷,而人工真皮手術避免了這一不利因素,且功能上與皮瓣相差無幾,可負重、抗壓、抗摩擦,對患者生活影響較小。
2.2.4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MSCs)
干細胞是再生治療的理想細胞來源,包括骨髓衍生的間質干細胞(BM-MSC)、臍帶血衍生的腦膜干細胞(UCB-MSC),以及其他組織衍生的間充質干細胞。MSCs 具有抗感染、促進肉芽組織生成、預防瘢痕形成的能力,可幫助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創(chuàng)面修復。目前尚未確定何種移植方式最佳,也未確定何種間充質干細胞臨床療效最佳[13]。
2.2.5 皮瓣修復術與植皮術
植皮術要求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有較好的血運,局部無感染及炎性滲出,因此通常于PRP、人工真皮及VSD術后于創(chuàng)面覆蓋自體中厚皮片。皮瓣修復術目前有股前外側皮瓣、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皮瓣具有血運良好、抗感染能力強、耐摩擦等優(yōu)點[14],通常與VSD聯合應用。由于切取皮瓣創(chuàng)傷較取中厚皮片大,通常優(yōu)先選擇植皮術。
2.3 創(chuàng)面敷料
目前有含銀敷料、含藥敷料、水凝膠敷料、水膠體敷料、藻酸鹽敷料、泡沫敷料、富生長因子敷料。這些敷料具有釋放生長因子、抗菌、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再上皮化的作用[15] 。
3截趾/肢術
當患者存在足部或下肢大面積軟組織壞死,感染嚴重,危及生命;或肢體無功能,疼痛難忍,創(chuàng)面難愈,血運不能重建,經濟狀況差、無法進行多個周期手術治療并堅持行截肢術時,可根據情況行截趾/肢術。
4評估療效
目前評估療效最常見的方法有患者臨床狀況、踝肱指數(ABI)、經皮氧壓(TCPO2)測量或血管造影成像。經皮氧壓(TCPO2)測量是目前唯一評估足部灌注的方法[16]。動態(tài)體積灌注CT由于易于獲取,成本相對較低,圖像獲取速度快,并且能夠提供實質性灌注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因此可用于非侵入性診斷實體器官異常,特別是在腦中風治療中。目前也有研究表明,CTP在評估糖尿病足療效中具有重要意義。
5討論
糖尿病足創(chuàng)面發(fā)病機制復雜,且具有不可逆性,常見的創(chuàng)面包括由小潰瘍遷延不愈發(fā)展為慢性創(chuàng)面;由于局部感染、皮膚張力高,局部破潰形成的感染創(chuàng)面;還有由足趾或局部皮瓣缺血形成壞疽創(chuàng)面。因此,治療上要根據發(fā)病機制行外科治療,術后精心護理,方能保證治療效果。而文中所介紹的各種保留肢體技術,針對性強,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保肢率,使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修復不再是難題,血管、神經病變不再是創(chuàng)面修復的阻礙,從而減輕了患者痛苦,極大地改善預后,也為糖尿病足病的保肢治療增加了希望。
參考文獻
[1]郭光華,朱峰,閔定宏,等.糖尿病足合并難愈性創(chuàng)面外科治療全國專家共識(2020版)[J].感染、炎癥、修復,2020,21(3):147-153.
[2]任慈,董海.封閉負壓引流術 (VSD) 與富血小板血漿 (PRP) 聯合應用治療糖尿病足的治療進展[J].飲食保健,2019,6(11):286-287.
[3]侯全山,毛里提拜克,李偉.觀察脛骨橫向骨搬運循環(huán)再生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J].現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2018,2(9):15-17.
[4]黎立,司裕,周泓宇.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J].新疆醫(yī)學,2019,49(7):645-649.
[5]曾納新,曹政,游藝,等.骨膜牽張技術治療糖尿病足1例并文獻復習[J].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2019,47(5):558-560.
[6]趙鋼,曹瑩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雜志,2021,50(3):1-4.
[7]趙志英.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在糖尿病足潰瘍中的應用方法與護理效果研究[J].特別健康,2020,(33):243.
[8]Qiang Huang,Ji-Ting Wang, Han-Cheng Gu,et al.ComParison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nd Tradition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A Meta-Analysis[J].The Journal of Foot & Ankle Surgery,2019,58(5):954-958.
[9]楊榮華,阮樹斌,林澤鵬,等.富血小板血漿治療糖尿病足難愈性創(chuàng)面的作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20):47-49.
[10]馬紅偉.分析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中應用負壓封閉引流 (VSD) 與自體富血小板血漿(PRP) 聯合的效果[J].東方藥膳,2019,(20):62-63.
[11]鄒利軍,李炳輝,鮑瓊林,等.人工真皮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修復糖尿病足跟部骨外露15例[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9,16(4):77-80.
[12]鮑瓊,李紅紅.人工真皮聯合負壓引流技術修復糖尿病足創(chuàng)面的療效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9,28(6):85-88.
[13]毛水紅,張家鵬,張勇超,等.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重度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的促進作用[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21,38(7):639-644.
[14]劉雙陽,梁久龍,等.股前外側皮瓣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9,30(11):662-663.
[15]莫超艷.新型敷料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0,30(24):391-392.
[16]Emetullah Cindi, Gonca Erbas,Koray Akkan,et al.Dynamic Volume Perfusion CT of the Foot in Critical Limb Ischemia: ResPonse to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20,214(6):1398-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