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指尖博物館!這里全年無休,24小時對外開放。來吧,保你收獲一大堆知識和趣事!
博物館里的動物標本大部分是由采集人從大自然中采集而來的。他們有的是博物館的標本管理人員,有的是科研機構(gòu)的科學(xué)工作者,還有的是博物學(xué)愛好者。為了得到那些珍貴的標本,采集人可是忙個不停?。?/p>
忙著做攻略
采集人的工作地點大多在野外。出發(fā)前,他們總是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制定采集路線、了解采集地點的情況、安排采集期間的衣食住行等等。做完攻略之后,他們才開始準備采集工具。如果一位采集人乘坐“小獵犬號”環(huán)球航行,對將要采集的動植物幾乎沒有了解,同船的隊友大多是水手而不是科學(xué)家,目的地是隨機登陸的沿途海島—沒錯,這位采集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博物學(xué)家達爾文—那么他的攻略最好加上一條,那就是如何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忙著“篩”昆蟲
當采集人在野外采集昆蟲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日常是這樣的:白天,揮舞長長的捕蟲網(wǎng)跑來跑去,把看到的昆蟲一網(wǎng)兜進去;夜晚,在合適的地點掛一塊白布和一盞誘蟲燈,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吸引來一大堆昆蟲。有時,他們將裝有誘餌的玻璃瓶埋入土中,等著步行性昆蟲落入陷阱……
采集人這樣忙碌,得到的昆蟲既包括需要的也包括不需要的,所以還要篩選,留下最有保存價值的那些制成標本,把剩下的放歸大自然。
忙著計算潮漲潮落
博物館里不乏貝類和頭足類標本,采集人要采集它們,需要到海邊去。如果目標是游得很快的頭足類,那么采集人運氣好的話可以在海邊的魚市上直接買到,運氣不好的話就得隨船出海去采集。如果目標是行動慢的貝類,采集人在海邊就可以直接找到。
可是,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在海邊找到貝類。聰明的采集人會精確地計算潮漲潮落的時間,退潮以后,去潮間帶采集,那樣就能有大收獲。
現(xiàn)代動物標本采集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準則,收集標本的數(shù)量遠低于物種的數(shù)量,相關(guān)的科學(xué)研究對物種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標本采集利大于弊。但是在過去,博物學(xué)家為了采集標本,確實做過一些傷害動物的事。
忙著自我反思
19世紀時的歐洲博物學(xué)家曾經(jīng)滿世界捕獵,將哺乳動物做成標本帶回歐洲。博物學(xué)家華萊士在東南亞考察時,就曾經(jīng)雇傭獵手捕獵紅毛猩猩。有一次,華萊士殺死一只雌性紅毛猩猩后,將它的幼崽當作寵物撫養(yǎng),結(jié)果,幼崽感染了人身上的病毒不治而亡。但后來,科學(xué)家們意識到了這樣做有多愚蠢,摒棄了類似的采集手法。
20世紀時,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采集人還曾使用槍支采集鳥類標本。后來,槍擊采集法也被認為過度傷害鳥類而被摒棄。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人采集活的哺乳動物、鳥類等動物了。
忙著接收動物
有些動物標本是自然死亡的動物。
“我們公園有一頭熊今早壽終正寢了?!笔盏竭@樣的消息,采集人第一時間趕往公園,奔赴熊的尸體所處的位置。把熊帶走之前,采集人還要詳細記錄熊生前的棲息環(huán)境和死亡日期、位置等信息。換句話說,采集人要在動物附近“逛”一圈。
有些標本不是完整的動物身體或骨骼,而是其身體的一部分,還有些標本是動物的巢穴,比如蜂巢。要采集這些標本,采集人不辭勞苦地在野外尋找它們,采集到之后,還要詳細記錄其所處的環(huán)境。
忙著整理餐桌
博物館里不止保存著珍稀動物的標本,還有一些是常見動物的標本,比如鯉魚、鯽魚、螃蟹等的骨骼標本。這些動物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汀S谑?,采集人為了得到這些標本,常常穿梭于各個餐桌之間。“嘿,小心點兒,不要咬斷它的尾巴!”想想看,當你正在吃魚的時候,旁邊有個采集人盯著你看,還時不時發(fā)出類似的忠告……直到你小心翼翼地吃完一整條魚,只剩下骨頭,采集人的工作終于正式開始,他們整理餐桌、拼裝骨頭……
忙著拍照、取樣、交換……
有些科學(xué)家主張采用攝影、錄音和抽樣的方法采集標本。于是,一些采集人忙忙碌碌地四處尋找新物種,使用高分辨率的相機拍攝,或者從動物身上取樣,以此來替代傳統(tǒng)的標本采集。還有些采集人忙著在其他博物館尋找可交換的標本。有時,一條小魚的骨骼標本、一只泡在福爾馬林里的青蛙可能換來一整頭大象的剝制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