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
教師授課,絕不是向學生灌輸一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求解知識與組織知識。因此,概念不能直接給予,必須要在學生頭腦中經歷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本文以蘇科版生物學八(下)“生物進化的原因”為例,以教學設計為主線,采用不同的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直觀化,最終使知識內化為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首尾呼應的導入情境
本節(jié)教學內容中,導入環(huán)節(jié)和課后檢測環(huán)節(jié)都選用了“長頸鹿脖子為什么那么長”的問題。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長頸鹿的脖子那么長”。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筆者并沒有立刻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了本節(jié)的學習。學完新課之后,筆者再次讓學生思考“長頸鹿脖子為什么那么長”的原因。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知道了長頸鹿的長脖子不是因為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形成的,而是通過不斷地自然選擇形成的,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本節(jié)內容通過前后同一個問題的設計,在形式上首尾呼應,在整體設計上也實現了教學的閉環(huán)。
二、學科融合的互動情境
“自然選擇學說”的提出,和達爾文的一次環(huán)球旅行有關。那么,如何把這次旅行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講清楚,引導學生進入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想到,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借助地理學科教學工具中的地球模型,在三維的可旋轉的地球模型上,帶領學生沿著達爾文的環(huán)球旅行路線,進行了一次情景再現。例如,在本次旅行中,有一個孤懸于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通過觀察島上的地雀,作出了自然選擇的推測。筆者通過地球模型更直觀地展示了加拉帕戈斯群島獨特的地域特點,將生物學科和地理學科有效融合,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三、層層遞進的認知情境
達爾文根據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地雀喙的形態(tài)變化,推測它們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通過對家禽和農作物做大量的數據分析研究,又得出了人工選擇的結論;接著在人工選擇的基礎上,又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進行研究,最后得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理論。
科學的研究通常由假設到驗證,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都是逐步推進,最后得出結論。那么,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必須遵循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的主體環(huán)節(jié)上,筆者根據達爾文發(fā)現自然選擇的過程進行設計,由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的假說,然后到人工選擇,最后到自然選擇學說的提出,整體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一氣呵成,讓學生跟著達爾文的腳步,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生物進化的原因。
四、小組合作的探究情境
有效的小組合作,必須有好的問題進行引領,因此,問題的設計很重要。如果問題太簡單,沒有挑戰(zhàn)性,學生往往無法進行深入討論和有效合作。對于簡單問題、生活常識問題以及從課本上能夠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盡量不要組織學生討論,可以讓學生直接回答。但是問題設計也不能太難,如果班級里面只有個別學生會,那么也起不到討論的效果。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選擇難度適中或開放性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有話說,這樣組內討論才能真正地活躍起來,達到預期的討論效果。
在教授本節(jié)內容時,筆者共設計了三次小組討論,第一次“優(yōu)良品種雞的形成過程”,第二次“樺尺蛾數量變化的原因”,第三次“嘗試利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進化過程”。對于前兩次的討論,筆者已經作了材料分析的鋪墊。因此,學生討論起來都有話說,但是關鍵的地方,又不太確定,需要組內討論才能決定。第三次討論是在本節(jié)課的檢測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對自然選擇的過程“過度繁殖—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進行一步一步的分析,最后,大多數同學能夠得出原鹿進化成長頸鹿的過程。但是在討論過程中,很多學生會認為短脖子的鹿被淘汰了,其實這正是本節(jié)學生學習中容易忽略的地方。筆者對學生的課堂展示匯報中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讓學生知道短脖子的鹿有可能進化成其他種類的鹿,當然也有部分鹿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了,從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
五、教學感悟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發(fā)布,義務教育將迎來一系列的變化。以核心素養(yǎng)為課程目標,深度學習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新課標,要求初中生物學教學要通過實驗、探究類學習等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激發(fā)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進而能用科學的觀點、思路和方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筆者結合新課標理念,依標定教,發(fā)現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環(huán)節(jié)可以進一步地完善。
1.活動設計要貼近生活。
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越是貼近生活,就越能引起學生共鳴,課程中的教學目標就越能充分落實。深入挖掘教材可以發(fā)現,以“原雞”的馴養(yǎng)作為人工選擇的案例,教師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當地的動物園進行參觀,并請飼養(yǎng)員講解不同品種雞之間的異同點,更深刻地理解人工選擇促進原雞的進化過程。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去體驗生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步驟。
2.小組合作中分層教學的完善。
當小組成員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通過組內學生的不斷討論,結果也就會越來越明了。當組內討論遇到瓶頸時,教師要及時對有困難的小組作出一定的指導,讓小組合作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3.評價是反饋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多元評價。有效的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上進心,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可以選擇熱點話題“抗生素的濫用”在課堂中重點講解,把體現相同知識點的“害蟲抗藥性的形成”作為習題,放在課后的檢測中,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