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岫
陳嘉映是國內(nèi)知名的人文學者、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在存在哲學、語言哲學和倫理學等領(lǐng)域均卓有建樹,也是20世紀西方哲學經(jīng)典《存在與時間》《哲學研究》的譯者。對行外之人來說,存在哲學、語言哲學不免深奧難解,不過,陳嘉映和許多學術(shù)“大咖”不同,他很少受學術(shù)體制和專業(yè)壁壘的限制,除了精深的專業(yè)論文,他還寫了不少跨學科的人文學著作,探討與人的生存處境息息相關(guān)的問題,并盡可能用日常語言講清楚一些深奧的思想和概念,甚至他會考慮普通讀者的知識視野?!蹲叱鑫ㄒ徽胬碛^》即是其中之一。此書能入選“南都2020年度十大好書”,可見他在面向公眾發(fā)言上的成功。
就內(nèi)容來說,此書可分為三部分,一是關(guān)于讀書的漫談、對話及名著導讀,二是以“說理和對話”的方式討論“說理文化”,三是思考時代熱點問題(文化傳承、價值多元化、人工智能、圖像時代的語言等)??偨Y(jié)起來,就是讀書,說理,反思。
開篇的文章《走出唯一真理觀》與書同名,是陳嘉映的學術(shù)自述,也是他的閱讀史、精神史和生活史。陳嘉映1977年參加高考,被北大西語系錄取,機緣巧合之下去了外國哲學所。他們這一代學者,并非簡單沿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的過程而成長起來的,在讀大學之前,有的曾上山下鄉(xiāng),有的當過兵,有的當過工人,但無一例外都讀過很多書,人生經(jīng)驗幅度深廣,視野開闊。陳嘉映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讀書經(jīng)歷,包括從一開始的《十萬個為什么》《趣味數(shù)學》,到中學時代讀《杜工部全集》《李太白全集》《資治通鑒》《安娜·卡列尼娜》《靜靜的頓河》《魯迅全集》等文史名著,到十七歲“初識哲學”,讀馬克思、恩格斯、黑格爾、康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隨后為讀懂哲學原著而自學俄語、德語,大學時期跟隨熊瑋先生攻讀海德格爾,赴美留學之后攻讀維特根斯坦等等。幾十年的生命歷程、恢弘的社會歷史變革、個人學術(shù)上的日漸成熟與價值系統(tǒng)的變化,通過讀書經(jīng)歷都串聯(lián)了起來。
在他的敘述中可以找到一條主線,就是從理念世界過渡到生活世界、歷史世界,“把學術(shù)上的問題跟自己人生的問題、跟時代的問題連到一起”。他所說的“走出唯一真理觀”,即不再相信“一套終極的真理或唯一的理念”,不再去尋找唯一的“道”,而是去理解諸多不同的,彼此呼應、交流乃至斗爭的“道”,而思想的作用則在于反思各種理念、觀念、價值背后的預設(shè),真切地理解我們的生活處境,“在具體的思考和行動中跟其他的生活理想對話、互動”。
我想,也是因為這樣的經(jīng)歷,他的思考很少抽離感性。他對人生經(jīng)驗和感受的看重,至少不低于專業(yè)背景,讀他的文字,你經(jīng)常能感到人文學應有的溫度和思想的活力。比如與藝術(shù)家向京對談中的這一段感觸——
我在1970年的時候曾經(jīng)坐船從蘇州坐到杭州,蘇杭水路,除了候船室門口有一個電燈,否則那一水路你覺得跟唐宋更近,跟當代更遠,那船一出小碼頭就進了蘆葦蕩,在蘆葦蕩里穿行進入主水道,四周沒有一點燈光,仰頭看星星、云。船工和乘船人都是當?shù)厝?。這個變得太快了。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真的好像活了兩三輩子似的。(《我們不再那樣感受世界》)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古典詩詞的世界與我們隔著遙遠的歲月,但陳嘉映說,在1970年的民間,古典的世界并不遙遠,只是幾十年來“歷史的加速度”已深深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已不可能再像古典詩人那樣感受世界。這樣的段落在書中還有不少。情理交融,在當今學者中非常少見,這意味著他同時掌握兩種理解世界的方式——體驗和反思,盡管更側(cè)重于反思。
如今人文學科的許多學者,習慣在學術(shù)體制劃定的范圍之內(nèi)自產(chǎn)自銷,寫一些“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運轉(zhuǎn)”,“充滿了古怪的干燥的模糊的語詞,彎彎繞繞的句子”的所謂“學術(shù)文章”,而幾乎很少關(guān)注人類生存處境的根本性問題。說是人文研究,細觀他們的文字,哪里有絲毫潤澤生命、增益元氣的作用?而陳嘉映對人文學的理解完全不同。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及“為什么要做哲學研究”這個問題時,他說:“我相信,一個哲學家之所以對哲學、對概念邏輯感興趣,是因為有一個根一直連在他要解決的問題上,把它叫作生活態(tài)度的問題也好,靈魂的問題也好,隨你。這是一件跟自己有關(guān)系的事情。做哲學就是仍然努力地保護我們的知識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聯(lián)系。說到底,還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人應當怎么生活?!保ㄒ姺饷嫘侣劇懊颂谩ぴL談”)他的思想方式、寫作方式,是從他所追求的“志業(yè)”衍生而來的。
這一點,也可從他的薦書中看出來。陳嘉映的薦書,單從書名來看就很吸引人:《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無限與視角》《最好的告別》《知識分子》《林中路》……他的介紹與其一貫的文風相一致,誠實、簡潔、清晰、流暢,以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來調(diào)動專業(yè)的敘述。試引一段,出自《關(guān)于痛苦和災難》,是他閱讀奧斯維辛幸存者回憶錄《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作者為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的筆記——
他(指萊維)經(jīng)歷過大苦難,他不可能夸夸其談,跟那大苦難相比,我們吃過的小苦都嫌輕薄,我們可千萬別夸夸其談。作家們,說得可愛一點兒,常在撒嬌。理論家們,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當感到沮喪。哲學這個行當必定隱藏著某種優(yōu)越感嗎?如果有,那種優(yōu)越感是多么淺薄。我知道,世界不是奧斯維辛,我們不能以它為標準來衡量品德,衡量樂趣,衡量我們的小小苦樂,但有過奧斯維辛,它就會成為我們思考人性的一個永恒的坐標。
我對普里莫·萊維最初的了解即來自于此,隨后讀了他的《被淹沒與被拯救的》《這是不是個人》《元素周期表》,并為他冷峻、誠實、勇敢、溫柔的文字所打動。從一位重要的作家那里發(fā)現(xiàn)了另一位重要的作家,這是閱讀帶給我們最大的樂趣之一。
當下文化生活的一個特點,是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無數(shù)對立的情緒和觀點,而認真的“說理”則難覓蹤跡。性別、家庭、防疫、經(jīng)濟、階層、教育、娛樂、地方民俗等話題,對立程度越強越能引發(fā)關(guān)注,無數(shù)網(wǎng)友被卷入其中,每天置身于巨大的信息噪音中,難以自主。不獨中國如此,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都很難例外?!度?lián)生活周刊》主筆陳賽稱此為“公共說理的消失”,并提出質(zhì)疑:社交媒體已從自我展示的平臺變成“一個散播情緒(尤其是道德義憤)的機器”,“除了撕裂人們的政治立場之外,社交網(wǎng)絡(luò)機器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們進行非此即彼的道德表態(tài),或者做一個沉默的旁觀者?”(《公共說理的消失》,《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22年第21期)
“說理”,恰恰是陳嘉映多年來著力的研究領(lǐng)域?!蹲叱鑫ㄒ徽胬碛^》雖只收入兩篇關(guān)于“說理”的對話,但分量不小。尤其是《“說理”四人談》,是陳嘉映、劉擎、慈繼偉、周濂四位知名學者漫談“說理和論證”的實錄,在對話和交鋒中向我們演示說理的實際運作和力量,及日常說理實踐、學術(shù)討論中存在的誤區(qū),讀來頗有茅塞頓開之感。
按字面的意義,“說理”無非就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清楚”,但越簡單的事情較起真來往往越難以把握。說理是關(guān)于事實、邏輯、原理甚至是“道”的辨明,是厘清學術(shù)研究、觀點表達與爭鋒過程的事實和內(nèi)在邏輯。但說理從來不是“純粹知性活動”,更不局限于學院范圍之內(nèi),而是進入廣闊的生活世界,面向事實,面向真實世界的問題。比如,弱勢群體為了維護合法權(quán)益的說理,本身就是斗爭的一種形式。說理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種種良性關(guān)系中不可或缺的對話實踐。無論涉及親密關(guān)系還是利益關(guān)系,說理都是處理分歧和糾紛的重要方式。說理本身預設(shè)了一種相對平等的態(tài)度,且必須依乎具體的情境。但“說理”和“說服”不同,并不一定要謀求共識,很多時候反而是要理解“異己觀點”的訴求和內(nèi)在理路,在尊重差異中共存。
許多時候我們面對的不是“善惡之爭”,而是“善善之爭”??鬃拥娜胧?,莊子的逍遙,現(xiàn)代平民社會的自由、平等、博愛,哪一種價值更好?生活世界和歷史世界不是數(shù)理世界,并不存在單一的邏輯,無法像解幾何題一樣得出最終的答案。所以陳嘉映說,“我的確高度懷疑,任何對話的目的都在于謀求共識,我也不認為,一個社會在方方面面都有共識就是一個更好的社會。在很多場合下,我們根本無需達到共識?!蔽覀兏杩紤]的往往不是如何達成共識,而是“沒有共識的人應該怎么在一起生存”(《說理與對話》)。
事實,邏輯,平等,尊重,這些都是說理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恰恰也是今天許多自媒體從業(yè)者、網(wǎng)友所缺乏的。陳嘉映力倡的“說理”,對于當代精神文化狀況來說,或有補偏救弊之效。當然,他并沒有過度理想化說理,比如說理的過程中常常夾雜著“權(quán)力關(guān)系”,妄圖以理壓人;又如,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要更相信“拳頭”,而不是說理:“遏制極端主義的努力中包括努力去理解他們?yōu)槭裁磿@么干。痛定思痛,即使對那些掃射平民的兇徒,我們也愿通過分析去理解他們。但我們不只是要學會理解的生物,如果我們面對掃射平民這樣的事情不再感到震驚,不再為這樣喪生的人們感到悲憤,我們還能夠理解什么呢?何況,事情從來不止于理解,該斗爭只好斗爭。我個人以說理為業(yè),但從來沒幻想過說理總能取代赤裸裸的斗爭。面對極端主義者的殺戮,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起而與之斗爭。”(《<查理周刊>血案余想》)
此書還有不少反思時代熱點話題的文字,有的散落點綴于談話中,有的獨立成篇,都保持著批判的姿態(tài),具有一種“清醒的深刻”。比如,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網(wǎng)絡(luò)熱詞的反思——
柳如是他們,詩文唱和,的確不俗,她有文化,但首先她有血肉有靈魂。本來是血肉和靈魂才成就文化。血肉消失了,靈魂流失了,文化就飄起來了。所謂文化傳承就只是在表面上傳,最后傳成了旅游文化什么的。傳承的是你從心里感到的東西。你只有身在當前的現(xiàn)實世界里才能感到什么,才能從傳統(tǒng)中汲取力量和意義。文化傳承,不能低到?jīng)]文化,也不能高到飄起來,始終要有血肉和靈魂。(《我們不再那樣感受世界》)
網(wǎng)絡(luò)新詞也是來得快去得快, 出來個新詞,一下子人人都在說, 到明年, 消失了,又換上一批新詞。過去,沒有報紙、無線電廣播、電視、網(wǎng)絡(luò)這些即時媒體,新詞兒不容易普及, 它得先慢慢爬升到文化階梯上端,然后通過閱讀普及開來。有人說,有了網(wǎng)絡(luò), 我們的語詞變得更豐富了, 這我可不同意。要說一種語言里有豐富的詞匯, 那得是這些詞匯始終保持活力。(《漫談書寫、書、讀書》)
不過,陳嘉映雖然秉持說理和反思的習性,卻對“過度反思”心存警惕。在對談錄《反思與過度反思》中,陳嘉映說,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無所不在的反思”,似乎一切都需要質(zhì)疑、辯護。言下之意,過度反思乃現(xiàn)代人的精神痼疾。他認為反思須如古人一樣“依托于某一特定傳統(tǒng)”,“依托于一片富有營養(yǎng)的社會生活”,如此才是“有根”的反思。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倍墩撜Z·公冶長》則有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标惣斡乘坪醺J同儒家,他說三十歲之后不管對“道”的理解達到何種程度,都應該努力去行道,“在行道中習道,豐富它,微調(diào)它”(《反思與過度反思》)。語雖簡易,卻有一種常識的智慧。事關(guān)人類生存處境的重要問題,諸如生老病死、無常、命運、愛、邪惡、良善、美好生活等,根本找不到最后的答案,也非枯坐書齋就能想通,如果一定要等到一切問題明徹之后才去生活,便只能沉空守寂,流入枯槁,“終身不行”。
不僅反思如此,讀書亦然?!端枷朐鲆嬖獨狻酚涗浟岁惣斡辰邮堋缎戮﹫蟆u周刊》的書面采訪,在回應讀者提問時,他特別強調(diào)了讀書涵養(yǎng)生活的作用:“如果你讀哲學增益了整個人的元氣,就讀,覺得氣短了,就放下”,“第一位是活力,活力既是鮮活地感受、好奇,也是敢做敢為”。
讀書、思考、說理,是知識人安身立命之本,但若以“脫離生活”為代價,就不能增益生命的元氣,反而會抽空個人生命的根基。在此,我想起法國作家紀德的《人間食糧》,“在書本中讀到海灘上的沙土是輕柔的,這對我是不夠的;我愿我赤裸的雙足印在上面。”工作、孝親、養(yǎng)育孩子、娛樂、結(jié)交朋友,無非應世守己,皆是實學。依托廣闊的生活,隨時能走出專業(yè)世界,回到生活世界,與常理相連,保持生活的熱情,我們才能“以厚實的生存托起反思”。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