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才 張燕芳
統(tǒng)編本教材讓課外閱讀走進教材、融入課程,成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以教材為原點,如何實現(xiàn)兒童閱讀量與質(zhì)的提升?本文以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讀讀兒童故事為例,嘗試從一篇到一本,再到一類,層級推進兒童閱讀,幫助學生產(chǎn)生興趣,養(yǎng)成習慣,習得能力,提升素養(yǎng)。
一、學習閱讀方法,指導讀“篇”
讀兒童故事,學生不是零起點,教材早已在前三冊的精讀課文中滲透了故事閱讀的方法和策略指導(見表1)。從教材的閱讀方法編排來看,學生已經(jīng)初步嘗試運用過“看圖聯(lián)想說故事”“邊讀邊思悟故事”“聯(lián)結生活想故事”閱讀策略。本冊教材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第一單元就編排了幾篇故事,學習鞏固讀故事的方法。
1.結合插圖說一說
《開滿鮮花的小路》中的泡泡提示和《鄧小平爺爺植樹》的課后習題,都指向訓練學生“看圖聯(lián)想說故事”。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圖片視覺化表達的特點,觸發(fā)學生聯(lián)想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并順暢地將視覺思維轉(zhuǎn)換為語言思維表達出來。比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時,教師用簡筆畫板書記錄鼴鼠先生將花籽散落在小路上的路線圖,這張圖能幫助學生記住故事的經(jīng)過,減輕學生機械記故事的負擔,讓學生能較輕松地圖文結合復述故事。
2.帶著疑問想一想
《開滿鮮花的小路》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美好的禮物”指的是什么?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讀完課文就能知道是花籽。順著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zhì)疑:真的嗎?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長頸鹿大叔寄給鼴鼠先生的禮物是花籽呢?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帶著疑問,邊讀邊想去發(fā)現(xiàn)線索?!靶☆w粒”“漏在來時的路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文中的一個個伏筆,向?qū)W生證明著松鼠太太的猜測是有依據(jù)的。這個質(zhì)疑指引學生細讀文本,并養(yǎng)成在閱讀中主動提問、思索、釋疑的習慣。
3.聯(lián)系生活做一做
“我們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生活中還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禮物”“植樹節(jié)的時候,我們也去植樹吧”,教材中的這些要求都將閱讀訓練指向“與生活的聯(lián)結”。兒童故事本身就源自兒童的生活,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將自己與故事相融合、相靠近,就會發(fā)現(xiàn)故事與生活有著驚人的相似,也有新奇之處,從而對閱讀故事產(chǎn)生濃烈的興趣。學完這幾篇課文,讓學生到戶外找一找春天,為朋友家人準備一份美好的禮物,開展一次植樹活動,都能讓閱讀與生活貫通、交融。
在讀單篇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嘗試“說說、想想、做做”的閱讀方法,有助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參與下,讀懂文本的內(nèi)容和意義,對故事中的兒童有正確的認識,對故事里的生活有真切的體會。
二、運用閱讀方法,引導讀“本”
在單篇課文的閱讀中,學生對運用方法閱讀有了一些體驗,但要逐步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還需要在整本書的閱讀中不斷鞏固。“快樂讀書吧”中提供了《一起長大的玩具》目錄,就是要從學生熟悉的視角幫助他們開啟“本”的閱讀。
《一起長大的玩具》中收錄了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12篇散文和6篇兒童故事,目錄中將它們分三組編排。第一組,以“玩具”為主題,多為如實敘述;第二組,以“大自然”為主題,新奇的標題是一大特色;第三組是故事,美妙的想象是最大亮點。依據(jù)組別特點,可以指導學生在方法運用上有所側重。
1.讀玩具,介紹玩法,試著做一做
與“玩具”相關的一組散文,雖然情節(jié)性不強,但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尤其是金波筆下的玩具,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沒有見過,更沒有玩過,然而讀起來卻能在孩子們心中扎根,讓人心癢癢。閱讀中,讓學生依據(jù)文字、結合圖片,來介紹一種玩具的玩法是學生十分樂意接受的任務。比如“快樂雞毛”,玩法特別簡單,學生對著文中的插圖,或者拿一張薄紙片,就可以一邊介紹,一邊演示玩法。接著,再讓他們照著書中說的玩法,三五人一組去試一試。學生在找不到雞毛的情況下,會積極找尋、研究適合的替代品——紙片、吸管、塑料袋等。讀“抽陀螺”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模仿完成“做陀螺—抽陀螺—賽陀螺”的過程,在嘗試做一做中,感受“削”“安”“按”“拉”“抽”等動作的痛快和“噼啪噼啪響”“滴溜滴溜轉(zhuǎn)”等瞬間的精彩。順著學生的這份快樂體驗,讓他們動手寫一寫自己的玩具。比如溜溜球,玩法跟陀螺有異曲同工之處,模仿著寫起來,學生一定有說不完的話。
2.讀自然,感受畫面,練習說一說
與“自然”相關的一組散文,寫得清麗又新奇?!皶w的枯葉”“站著睡覺”“會走動的紅瑪瑙”,光看標題就令人浮想聯(lián)翩,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帶著疑問開始閱讀:會飛的枯葉是什么?紅瑪瑙還會走動,是被施了魔法嗎?走進文本,每一個疑問,書中都有一幅插圖在靜靜地為大家解惑。在圖片的指引下讀文,文字和圖片一樣精巧鮮活。有了真切的感受之后,再請學生來交流讀文之初的疑惑,學生便能將前因后果、來龍去脈說得明明白白了。
3.讀故事,走近人物,大膽想一想
第三組“故事”系列,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可愛單純的人物形象。小雪兔、蝸牛、壁虎、小魚、相思鳥、影子,他們都因“美麗的想象”而被賦予了人的生命,與“我”成為親密的伙伴。閱讀這樣的故事,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自己想象成書中的人物,一會兒頂著“兔兒傘花”和小雪兔跳舞;一會兒鉆進蝸殼,盡情讀書;一會兒游在湖中,和小魚嬉戲……讀著讀著,想著想著,學生開始編織自己的故事:“我”還會遇見誰?一起經(jīng)歷什么樣神奇的事?……代入式地閱讀,書中有我,我中有書;故事是我,我是故事。學生從故事中又生出故事,在故事閱讀中真正享受有故事的童年。
讀讀、玩玩、想想、說說,文字、故事在學生的眼中變得瑰麗神奇起來,“本”的閱讀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三、內(nèi)化閱讀方法,自主讀“類”
“快樂讀書吧”中推薦的另外三本兒童故事,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其兒童形象獨特而鮮明,各自經(jīng)歷也不同,體現(xiàn)了兒童故事取材的廣泛豐富。學生有了讀“篇”和讀“本”的經(jīng)驗積累和情感體驗,對閱讀同“類”作品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閱讀興趣和期待。此時,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閱讀自主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能力,自主選擇先讀哪一本,多長時間讀完一本,每一本書讀幾遍,讀完后想分享什么,以及怎么分享……
延伸到“類”的閱讀,學生的閱讀過程自主化了,那如何了解學生閱讀方法的內(nèi)化程度和效果呢?讀后的成果展示、分享必不可少。
1.“連環(huán)畫式”說故事
《神筆馬良》一書中配有非常形象生動的插圖,展示活動時,可以將插圖打亂順序,請學生重新按事情發(fā)展經(jīng)過依次排列成連環(huán)畫,再用自己的話來講講這個故事。
《七色花》一書沒有目錄,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組織學生編寫目錄,是對學生整體感知概括能力的一項考驗。當目錄出爐后,可以讓學生借助目錄再來復述故事。
簡單的幾幅插圖和目錄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學生在講故事時,由插圖、目錄處展開聯(lián)想,對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作獨特的個性講述,學生對故事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能體現(xiàn)學生閱讀的成效。
2.“答記者問”想內(nèi)涵
學生讀完每一本書,心中勢必會留下一點疑問。閱讀鼓勵質(zhì)疑,讀后組織“答記者問”交流活動,學生問,學生答,可以讓學生之間加強互動和碰撞,讓思維的火花在問答中閃亮。
《七色花》故事中的主人公珍妮,利用七色花實現(xiàn)了哪七次愿望?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珍妮在咒語中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回答。此時,順勢鼓勵學生進一步質(zhì)疑:誰還能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學生受到啟發(fā),就會發(fā)問:在這七次愿望中,哪一次愿望最珍貴?最有意義?這個問題,指向了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當學生交流到“叫威嘉健康起來吧”這個愿望最有意義時,主人公珍妮無私善良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3.“寫寫畫畫”做成果
閱讀分享活動,完全是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舞臺。有的學生自己當起了“馬良”,拿起神筆一畫,演示一套化險為夷、除暴安良的妙招;有的學生通過對照閱讀,發(fā)現(xiàn)這三本書中的故事都著了魔法,于是自編了一部魔法故事;有的學生是漫畫愛好者,將故事里的“財主”“皇帝”畫成貪婪的漫畫形象……
閱讀的分享,讓學生將相對靜態(tài)的閱讀變成了一場動態(tài)的“閱讀秀”,學生盡情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成果。
如果說“篇”的閱讀算微觀層面,在“篇”里學習積累方法;那“本”的閱讀就是中觀層面,在“本”里實踐運用方法;而“類”的閱讀則屬于宏觀層面,在“類”里內(nèi)化方法生成能力?!捌尽悺遍喿x體現(xiàn)了層級有序的思想。閱讀無止境,要真正實現(xiàn)擴大閱讀量的目標,在學生完成“快樂讀書吧”的保底閱讀之后,還可以向?qū)W生推薦其他同類作品,比如《沒頭腦和不高興》《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丁丁歷險記》《葫蘆兄弟》等?!?/p>
(作者單位:江蘇鎮(zhèn)江丹陽市新區(qū)實驗小學/江蘇鎮(zhèn)江丹陽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