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鑫
極目遠眺,層巒疊翠,云霧繞山,恍若云端仙境;低首近觀,林壑幽幽,泉溪淙淙,好似世外桃源。這,便是山與景相生相融、詩與畫相濟相成的敬亭山。敬亭山,橫亙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的水陽江畔,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余里,60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山峰,如百鳥朝鳳,似眾星捧月,競相簇擁著最高峰翠云峰?!督贤ㄖ尽酚涊d:“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p>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弊怨乓詠?,敬亭山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神往,不僅因為她有著迷人的自然風光,而且更在于她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淀。南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朓《游敬亭山》和唐代詩仙李白《獨坐敬亭山》詩文傳頌后,敬亭山聲名鵲起。繼謝、李之后,歷代眾多文人墨客慕名登臨,賦詩題詠,繪畫寫記,留下千數(shù)名篇佳作。因山而詩,因詩而名,敬亭山名揚天下,由此成為飲譽海內外的“江南詩山”。如今,敬亭山已躋身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成為備受游客追捧的新一代“網(wǎng)紅打卡地”。一位長三角游人游覽敬亭山后,不無感慨地說:“到此一游,既有說頭,又有看頭?!显娚?,果然名不虛傳!”
有說頭:敬亭自古詩人地
敬亭山緣何受人青睞?“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之所以能夠聲名遠播,是因為李白,更緣于謝朓。
謝朓(464—499),字玄暉,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南北朝“永明新體詩”代表詩人。他出生于豪門世族,與謝靈運同宗,故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又有“謝宣城”之稱。其高祖謝據(jù)為東晉名臣謝安之弟,曾祖謝允曾任宣城內史,祖父謝述曾任吳興太守,祖母范氏為宣城太守、著名史學家范曄之姐。其父謝緯官至散騎侍郎,其母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建武二年(495),謝朓出任宣城太守。謝朓遇見敬亭,官場煩擾被秀山麗水所排解,隱逸幽趣被林谷晻靄而激發(fā)。于是,他以清新流麗的筆觸,寫出了“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等許多佳句名篇。謝朓鐘情敬亭山,多次登覽敬亭山,寫下多首吟頌敬亭山的詩篇。“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逼溆绊懮鯊V的五言山水詩《游敬亭山》,正是采用謝靈運筆法創(chuàng)作的。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期山水詩鼻祖,其詩風對謝朓影響很大。南朝詩歌題材狹窄,過于追求華辭麗藻,缺少清新明麗的詩歌風貌。謝朓則傳承發(fā)揚了謝靈運山水詩風,為詩壇注入一股清新之風,后人稱之為“大小謝”。在宣城寓居理政期間,是謝朓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雖說他的山水詩數(shù)量不多,但卻以清麗雋逸的詩風創(chuàng)造出中國山水詩的高光時刻。正如學者鮑鵬山所說:“山水詩的高峰是謝朓,謝朓就是在宣城把中國山水詩發(fā)展到一個高峰。”“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睂τ谥x朓的詩風,李白贊賞有加。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直接使用“謝朓青山”,特指敬亭山這一宣城獨特的文化坐標。于是,謝朓有了“謝宣城”的別名,而引得李白“一聲低首謝宣城”。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钡杜c水的絕配、酒與愁的融合,成就了傲視群雄的唐代詩仙李白??墒牵畎讌s對謝朓尤為景仰,因其詩名詩風而傾倒,并引為精神偶像。清王士禎在《論詩絕句》中說:“青蓮(李白)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蹦纤侮懹握J為:“宣之為郡,自晉唐至本朝,地望常重,來為守者不知幾人,而風流吟詠,謝宣城實為之冠?!被蛟S,這正是李白向往而欲追蹤之源。在安史之亂前后,李白先后七次游歷宣城,登謝朓樓,訪敬亭山,追尋謝朓,踏歌賦詩。在《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中,他滿懷深情地唱道:“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尤其是謝朓的那句“合沓與云齊”,讓李白對敬亭山心動不已,干脆化為己用,推陳出新,“合沓牽數(shù)峰,奔來鎮(zhèn)平楚。中間最高峰,仿佛接天語?!碧鞂毷辏?53)至寶應元年(762),是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這期間,他基本居住宣城,留下詩文80余首(篇),寫敬亭山的詩就有45首。其中,《獨坐敬亭山》成為千古絕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因其詩而名揚天下,明代雷州推官高維岳《敬亭山記》認為,敬亭山之所以天下聞名,正是因為:“玄暉(謝朓)發(fā)其藻,太白(李白)揚其輝,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貫之文,漸振振矣?!保螒c《寧國府志》卷二十三《藝文志》)
謝朓、李白以其對敬亭山的獨具慧眼,相繼寫下千古絕唱,遂使敬亭山聲名鵲起,直追五岳。從此,敬亭山引來眾多文人墨客追尋謝、李足跡。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顏真卿、韋應物、陸龜蒙,宋代蘇東坡、梅堯臣、歐陽修、范仲淹、晏殊、黃庭堅、文天祥、吳潛,元代貢奎、貢師泰,明代李東洋、湯顯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閏章、石濤、梅清、梅庚、姚鼐等320多位詩人名宦,留下吟誦敬亭山的詩、文、記、畫達千數(shù)。在敬亭山靈秀之氣的熏陶下,許多文人雅士文思泉涌,妙筆生花。白居易的“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許渾的“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杜牧的“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等詩中,敬亭山與古宣城更是相映成趣,美如畫卷。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宣城通過鄉(xiāng)試進京一舉及第,成為轟動長安“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進士,時齡18歲。他登臨敬亭山,詩興勃發(fā):“忽驚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還。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觴遙賀敬亭山。”唐代詩人韓愈年少時曾在宣城求學生活,就避居在敬亭山下的“昌黎別業(yè)”……“敬亭之山黃索漠,兀新斷岸無棱角。宣城謝朓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碧拼娙藙⒂礤a吟頌的《九華山歌》,使得敬亭山神韻盡顯。而宋人林希卻道出妙語“虎丘換得敬亭山,句水松陵數(shù)舍間。天下難如兩州好,君恩乞與一身閑”,認為敬亭山充滿意味無窮的絕妙,可與蘇州虎丘相媲美??谷諔?zhàn)爭時期,1939年,陳毅將軍率部東進,途經(jīng)敬亭山, 在戎馬倥惚之際,揮毫賦詩《由宣城泛湖東下》:“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比毡居讶怂善钟丫玫搅诵牵舶l(fā)思古之幽情,寫道:“江城明碧水,颯颯敬亭秋。自古詩人地,臨風立北樓?!?000多年來,名士絡繹,吟無虛日,敬亭山成為飲譽中外的“江南詩山”,敬亭山水詩也成了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文化部長黃鎮(zhèn)游覽敬亭山后感慨萬千,欣然書題“江南詩山”四個大字。
有看頭:詩山俯拾皆是景
自唐代起,敬亭山登臨日隆,歷代興建的樓臺亭閣、寺廟宮觀、摩崖石刻等名勝達50余處。后多遭兵燹,山上景物幾乎毀壞殆盡。宋代廣教寺雙塔、古昭亭坊、虎窺泉等古跡,歷經(jīng)滄桑,得以幸存。此后,歷代均有修繕保護,先后重建太白獨坐樓、懷英亭、皇姑泉等24處代表性古跡。近年來,地方政府圍繞詩、畫、佛、酒、茶、亭六大核心元素,精心打造全長4500米、串聯(lián)16個亭臺樓閣的敬亭詩徑等一批重點項目,復蘇敬亭山“記憶”,為敬亭山“鑄魂”。詩意之山,俯拾皆是美景,每一處都有說不完的厚重底蘊。循著詩仙足跡登山,游客不只為看山,更多的則是傾聽古賢遺落在詩山之上的千古絕唱,邂逅詩意與美好。
沿著敬亭山東大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文化休閑廣場中央的詩山牌坊群。第一道牌坊正面刻有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題寫的“敬亭山”三個大字,左右兩廂刻有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和陳毅的《由宣城泛湖東下》,牌坊背面刻有的《江城如畫》,取自李白的“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第二道牌坊上的“敬亭山”三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書寫。除此之外,第二道牌坊上還節(jié)選了南齊謝眺,唐代李白、白居易、韓愈和杜牧,宋代晏殊、范仲淹、文天祥、蘇軾和梅堯臣,元朝貢師泰,明代湯顯祖、張慎言、姜采和梅鼎祚,清代梅清、梅庚、梅文鼎、施閏章和石濤共20位詩人為敬亭山所寫的詩句。作為安徽省最大的兩座石牌坊,它凸顯了徽派建筑的意蘊美,濃縮了詩山敬亭的詩文化。穿過兩道牌坊,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的李白塑像。1987年,李白塑像由著名雕塑家、中國美院楊柏祥先生設計塑造,屬石質雕像,通高3米余。只見李白秉劍挺立,舉頭凝思,仙風道骨,氣宇軒昂。仰望李白的飄飄衣袂,一首偉大的詩作穿越千年風沙,山間滿是他滄桑的呼喚“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p>
“敬亭天水綠,淑節(jié)照人妍。”這是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對敬亭湖的描寫。山水相依,風景如畫,倒映在敬亭湖里的敬亭山,隨微波蕩漾,如輕柔之曲,飄逸綿長。沿著波光粼粼的敬亭湖,遠遠就能看見高聳的廣教寺雙塔。廣教寺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廣教寺雙塔建于北宋紹圣三年(1096),是一代名相裴休任宣州刺史時為迎希運和尚即黃檗禪師所建,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黃檗禪師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始祖,臨濟宗也稱“當頭棒喝派”。此后,作為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禪宗,流傳至海外,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家。“雙塔如兩翁,頹然比肩立”,雙塔東西對峙,儼如華表,巍峨挺秀。雙塔并肩比立,由146種不同磚塊建造而成,為仿木樓閣式磚塔。這種沿用唐代七級方形平面的宋塔,在全國現(xiàn)存古塔中實屬罕見。1956年,雙塔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塔水平直線距離26.9m,呈不同程度偏斜,均無塔頂。東塔殘高17.25m,西塔殘高16.83m。雙塔底層三面開門,唯有東塔東側和西塔西側無門,而二層以上均為四面開門。在二層內壁上,嵌有一塊蘇軾元豐四年(1081)所書《觀自在菩薩如意輪陀羅尼經(jīng)》碑刻,落款是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眉州蘇軾書以贈宣城廣教院模上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湖北黃州,其時書法已經(jīng)是爐火純青。他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帖》,正是出自那個時期。因此,這份碑刻經(jīng)文的藝術、歷史、研究價值頗高。塔外壁間或用佛像磚砌成,雖經(jīng)千年風霜侵蝕,東塔第五層至今依然可見四對佛像。塔的飛檐為磚木結構,塔檐有華拱出跳,墻面嵌有寶相花,凸顯出佛教特有的莊嚴氣氛。雙塔底座鑲有白色浮雕,每層之間皆有樓板和木梯連接。關于塔頂,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兩個神仙打賭,一個造雙塔,一個造橋,看看誰能在天亮前造好。因為造橋進度慢,造橋的神仙眼看雙塔就要完工,便偷學雞叫。造塔的神仙以為天亮了,就只好草草收場,留下沒有頂?shù)碾p塔。
途徑李白斜臥的相思泉,與之遙遙相對的玉真公主漢白玉塑像,拾級而上,半山腰處的石濤紀念館赫然顯現(xiàn)。石濤(1642—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俗姓朱,譜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宗室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乙酉(1645)后更名原濟、元濟,又名超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又號清湘老人、清湘陳人、清湘遺人、粵山人、湘源濟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號瞎尊者,自稱苦瓜和尚。幼年遭變時,他因托內官,始得存活。他性喜漫游,曾屢游敬亭山。1670—1679年,石濤在敬亭山廣教寺剃發(fā)為僧,由此開啟悲苦的行腳僧生活。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為師,傳受佛學。他善山水及花果蘭竹,兼工人物,筆意恣縱,脫盡窠臼。半世云游,賣畫為業(yè)。他雖逃于禪而隱于畫,內心卻并不靜寂,雙腳也并未停息。駐錫敬亭山廣教寺,正是他創(chuàng)作歷程中新舊交替、破格創(chuàng)新的關鍵階段。這期間,石濤的創(chuàng)作思想更活躍,交游更廣泛,經(jīng)常與宣城畫派梅清、吳肅公等談詩論畫、切磋技藝。石濤遍游名山大川,通過長期觀察和體驗,而悟得山水之氣韻,妙筆為山川代言。他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山水真趣,須是入野看山時,見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筆頭靈氣?!彼纳剿嬊槿f態(tài),生氣勃勃。他以敬亭風光為背景,用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傳世之作《百開羅漢圖》,此作被供奉在敬亭山廣教寺,名寺和名作由此結緣,交相輝映。作為中國美術史上不世出的人物,他針對畫壇時弊提出精辟見解,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和“借古以開今”,強調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要“我自用我法”。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在石濤紀念館一層,設有宣州窯陶藝體驗館,游客可以陪孩子在此觀摩古老的陶藝作品,也可以在制陶大師的指導下,親手體驗陶藝的制作工藝。
沿著山道而上,30分鐘左右即可抵達敬亭山的標志性建筑——太白獨坐樓。太白獨坐樓,坐擁山間,古樸清麗。因為一首詩,建了一座樓,不可思議,但這件事發(fā)生在李白身上,又順理成章。天寶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宣城,在此逗留兩年,并寫下《獨坐敬亭山》一詩。后人在此處建“擁翠亭”,立碑記事,此亭俗稱“太白亭”。后來,其周圍建了不少樓閣廟宇,歷代題詠碑刻逐漸多了起來。清代,此亭改建成太白樓,樓下為道士寓居。1937年原樓毀于戰(zhàn)火,此后歷經(jīng)恢復重建。2015年,太白獨坐樓全新升級。作為“敬亭詩徑”的核心工程,太白獨坐樓依山而建,高31.5m,共4層,建筑面積達816.1㎡,為仿唐建筑,是敬亭詩徑項目中建筑體量最大的亭樓,也是敬亭山標志性建筑。樓內一層大廳內是一尊李白“獨坐”木質雕塑,抱膝獨坐,悠然自得。詩人側身目視遠方,仿佛正在遠眺天上的白云,與敬亭山互相眷戀。浪跡江湖的詩人,終于得以安閑。曾經(jīng)孤苦的心靈,在此得到撫慰。登上第四層,扶欄遠望,遠處是“江城如畫里”的山水詩鄉(xiāng),近處是“相看兩不厭”的江南詩山。是啊,置身山水之間感受愜意悠然,誰還會為凡塵俗事所煩憂呢?
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走在山道上,滿山蒼翠,滿目蔥蘢,那梯田狀的綠色是古代宮廷貢茶“敬亭綠雪”的茶園,那漫山遍野的綠色是杜鵑花、梨花、蘭草花等眾多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痹谔圃娝卧~中定格的敬亭山,穿越歲月時空,撥動著游人的心弦。山間的那一株株樹、一朵朵花,都詩意地保持著原生態(tài)之美。眼前滿山翠綠,天上白云裊繞,真是“云使山活,樹使山蔥”。九曲盤折,峰回路轉,主峰之上的天際閣終于呈現(xiàn)在眼前。天際閣是敬亭山登山步道——敬亭詩徑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雄踞敬亭山最高峰翠云峰,為仿古閣樓式建筑,建筑面積為753.77㎡,建筑高度16.87m,屬敬亭山標志性建筑?!疤祀H”一詞,源自謝朓的“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若想登高遠眺,俯瞰詩鄉(xiāng)、詩山全景,天際閣就是最佳觀景平臺。登上天際閣,從不同角度俯瞰,落入眼中之景也不盡相同。遠處,江城如畫,煙市風帆;山下,水陽江蜿蜒曲折,奔流不息;山上,敬亭之景一覽無余,美不勝收。或許,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真切感悟“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