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愛霞
摘 ? 要 ? 分析了3個秋葵品種的生育期及主要形態(tài)特征,研究了含水量、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粗脂肪等變化情況。結果表明,黃秋葵在定西市安定區(qū)種植,出苗期、現蕾期、始花期、始收期均比綠秋葵、黃秋葵要早;株高、莖粗、莢果橫徑、莖節(jié)、開展度與其他兩種秋葵比較,差異顯著;在不同采收期,黃秋葵的單株結果數也較多,采收期均未出現畸形果,且營養(yǎng)成分相對較高。相比之下,綠秋葵的出苗期、現蕾期、采收期較晚,莢果、莖節(jié)較短,開展度較小,單株結果數和分枝數居中,綠秋葵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含量均較少。在采收盛期黃秋葵的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均最高,分別為45.13%、 4.13 mg/g和1.04 mg/g。采收末期,紅秋葵的果糖含量較高,為0.39 mg/g,綠秋葵最低,僅為0.24 mg/g。綜上,與其他兩種秋葵相比,黃秋葵更適宜在定西市安定區(qū)種植,可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 ? 秋葵;旱作區(qū);生育特性;形態(tài)指標;營養(yǎng)成分
秋葵為錦葵科秋葵屬1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非洲,耐熱,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新型蔬菜,在醫(yī)藥和加工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定西市安定區(qū)位于甘肅省中部,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區(qū),是“高原夏菜”主產區(qū)之一。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安定區(qū)秋葵種植呈現出快速發(fā)展的趨勢,品種引進和栽培技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有關單一秋葵品種的形態(tài)特征、生物產量以及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對旱作區(qū)不同秋葵品種的生長特性和營養(yǎng)成分研究較少。因此,為進一步提高安定區(qū)秋葵種植的產量和效益,篩選出適宜旱作區(qū)推廣應用的優(yōu)質秋葵品種,我們引進了3個優(yōu)質秋葵新品種,對不同秋葵品種的生育期、主要形態(tài)特征和營養(yǎng)成分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旱作區(qū)秋葵的種植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區(qū)概況 ? 試驗設在甘肅省定西市魯家溝小岔口村的日光溫室內,試驗地為黑麻壚土,前茬作物為豌豆。試驗地海拔1 654 m,年平均氣溫7 ℃,是全區(qū)海拔最低氣溫最高的鄉(xiāng)鎮(zhèn)。年日照時數為2 500小時,光照充足,年溫差大,平均無霜期146天,全年降水量300~400 mm,蒸發(fā)量1 500 mm以上,蒸發(fā)量約是降水量的4倍。
1.2 ? 試驗材料 ? 3種不同秋葵品種,分別為紅秋葵,果長、紅色;黃秋葵,果長、淺綠;綠秋葵,果長,深綠。
1.3 ? 試驗方法
1.3.1 ? 試驗設計 ? 試驗于2020年3—10月進行,3月底穴盤育苗,將不同品種秋葵種子播于裝有基質的72孔穴盤內,穴盤規(guī)格為54 cm×28 cm,覆蓋1層2~3 mm薄沙。苗期常規(guī)管理,只澆清水,每隔2天澆1次水,保證基質完全浸透,同時預防秧苗徒長。苗齡一般控制在30~40天,4~5葉時定植。
1.3.2 ? 田間管理 ? 5月初開始定植。采用寬窄行起壟覆膜種植,壟高0.15 m,寬行0.7 m,窄行0.5 m,行長9 m,株距按25~35 cm“品”字形雙行定植,定植后及時灌水。定植7天后澆緩苗水,及時中耕除草。隨著氣溫上升,根據秋葵長勢每隔10天左右澆水1次;結莢盛期每隔7~8天澆水1次;采收盛期,所需水量大,應及時維持供水。
1.3.3 ? 測定、記載項目與方法 ? 生育期記載:記錄播種期、出苗期、現蕾期、始花期、采收初期、采收盛期、采收末期的時間,并統計采收全程天數。
主要形態(tài)特征測定:于采收初期、采收盛期、采收末期分別測定不同品種秋葵的株高、莖粗、莢果長、莢果橫徑、莖節(jié)長度、開展度、分枝數、第1果節(jié)位等形態(tài)指標,并統計單株結果數,記錄其生育期有無畸形果、蟲害等情況。
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果糖和蔗糖含量、粗脂肪含量分別采用直接干燥法、蒽酮比色法、比色法和超聲法進行測定。
1.4 ? 數據處理 ? 使用SPSS 19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Duncan新復極差法),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制圖。
2 ? 結果分析
2.1 ? 生育期比較
由表1可知,3種秋葵同時播種,黃秋葵出苗最早,出苗時間為3月30日,紅秋葵次之,綠秋葵出苗最晚。3種秋葵均于5月初定植,現蕾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黃秋葵最早,5月21日現蕾,紅秋葵次之,綠秋葵最晚,5月26日才現蕾。不同秋葵品種始花期也不同,黃秋葵開花最早,為6月1日,與現蕾期間隔時間為10天,紅秋葵開花最晚,始花期為6月6日,與現蕾期間隔12天。從始花期到始收期,3種秋葵表現也有差異,黃秋葵開花最早,采收也最早,6月6日開始采收,與開花時間間隔5天;綠秋葵次之,開始采收的時間為6月14日,與開花時間間隔9天;紅秋 ? 葵采收最晚,為6月16日,與開花時間間隔10 天。
2.2 ? 采收期主要形態(tài)特征分析
2.2.1 ? 株高、莖粗、莢果長及莢果橫莖 ? 從表2可知,3種秋葵株高隨時間的延長,均呈遞增趨勢,不同時期,各品種株高表現出明顯差異;在各采收期,黃秋葵株高均高于紅秋葵和綠秋葵,采收末期最高,為131.32 cm;各個時期黃秋葵莖粗均最粗,為2.31 cm,綠秋葵莖粗最小,為2.13 cm;從采收初期到采收末期,紅秋葵莢果長度增幅最大,達1.46 cm,綠秋葵莢果長度增幅最小,為0.88 cm;黃秋葵莢果橫徑在采收末期最大,為3.39 cm,紅秋葵平均莢果橫徑最小,為3.23 cm。
2.2.2 ? 莖節(jié)間長、開展度、分枝數以及第1果節(jié)位的比較分析 ? 從表3可以看出,在采收初期,綠秋葵莖節(jié)最長,為2.97 cm,采收末期黃秋葵的莖節(jié)間最長,達到5.89 cm;同一時期不同秋葵間的開展度無明顯差異,不同時期開展度差異顯著,采收初期綠秋葵開展度最大,為47.14 cm,紅秋葵開展度最小,為38.26 cm,采收末期黃秋葵開展度最大,為96.25 cm,紅秋葵的開展度仍最小,為72.96 cm。從分枝數來看,采收初期3種秋葵分枝數目差異不明顯,而在采收末期,黃秋葵的分枝數最多,有20條,綠秋葵的分枝數最少,有17條;在采收初期,3種秋葵第1果節(jié)位均位于第3節(jié),采收盛期均位于第4節(jié),采收末期只有黃秋葵第1果節(jié)位位于第5節(jié),紅秋葵和綠秋葵都位于第4節(jié)。
2.2.3 ? 單株結果數、畸形果及蟲害發(fā)生狀況 ?從表4可以看出,在采收盛期和采收末期,平均單株結果數均為紅秋葵最多,分別為22個和20個;黃秋葵次之,為19個和17個;綠秋葵最少,為16個和18個。黃秋葵和綠秋葵沒有畸形果,紅秋葵在采收盛期和采收末期各有1個畸形果。在采收初期,3個秋葵品種均無蟲害發(fā)生,而在采收盛期和采收末期,3個品種均出現蟲害。
2.3 ? 不同采收期營養(yǎng)成分分析
2.3.1 ? 含水量 ? 由圖1可以看出,在采收初期,綠秋葵中的含水量最高,為42.26%,黃秋葵中的含水量最低,為38.52%,3種秋葵無顯著性差異;在采收盛期,黃秋葵中的含水量最高,為45.13%,綠秋葵次之,為42.36%,紅秋葵中含水量最少,為40.26%,3種秋葵差異不顯著;在采收末期,含水量大小為黃秋葵>紅秋葵>綠秋葵,無顯著性差異。
從圖2可以看出,在收獲之初,紅秋葵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為3.12 mg/g,綠秋葵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僅為1.32 mg/g,品種之間差異顯著;采收盛期黃秋葵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為4.13 mg/g,綠秋葵含量最少,為2.99 mg/g,3種秋葵之間差異顯著;采收末期黃秋葵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為1.56 mg/g,紅秋葵含量最低,為1.20 mg/g,紅秋葵與綠秋葵無顯著性差異,黃秋葵與紅秋葵、綠秋葵之間差異顯著。
2.3.3 ? 果糖含量
由圖3可以看出,在采收初期,紅秋葵果糖含量最高,為0.69 mg/g,綠秋葵含量最少,僅為0.25 mg/g,3種秋葵間差異性顯著;采收盛期,黃秋葵果糖含量最高,為1.04 mg/g,紅秋葵含量最少,為0.8 mg/g,黃秋葵與紅秋葵、綠秋葵差異顯著;采收末期,紅秋葵果糖含量最高,為0.39 mg/g,綠秋葵含量最低,僅為0.24 mg/g,紅秋葵與綠秋葵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而黃秋葵與紅秋葵、綠秋葵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
2.3.4 ? 蔗糖含量 ? 由圖4可以看出,在采收初期,紅秋葵蔗糖含量最高,為10.17 mg/g,黃秋葵含量最少,為5.4 mg/g,紅秋葵與黃秋葵、綠秋葵差異顯著;采收盛期,黃秋葵蔗糖含量最高,為7.58 mg/g,綠秋葵含量最少,為4.87 mg/g,3種秋葵間蔗糖含量均呈顯著性差異;采收末期,黃秋葵蔗糖含量最高,為5.27 mg/g,綠秋葵含量最低,僅為4.49 mg/g,紅秋葵與綠秋葵蔗糖含量無顯著性差異,黃秋葵與紅秋葵、綠秋葵差異顯著。
由圖5可以看出,在采收初期,紅秋葵粗脂肪含量最高,為2.92%,黃秋葵中含量最低,為2.78%,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采收盛期,黃秋葵粗脂肪含量最高,為2.96%,紅秋葵粗脂肪含量最低,為2.87%,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采收末期,綠秋葵粗脂肪含量最高,為3.1%,紅秋葵粗脂肪含量最低,為2.79%,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
3 ? 討論與結論
3.1 ? 討論 ? 秋葵是一種具有保健作用的蔬菜,果莢中所含的可溶性糖和果糖具有增加皮膚彈性、去除皮膚褐色斑點等美容效果。秋葵含水量是反映秋葵生理狀態(tài)和成熟度的指標,也是農作物產品質量檢驗和測定的重要標準。秋葵的可溶性糖是重要質量指標,提高可溶性糖等相關物質的含量是未來科技人員選育的主要方向,也可為制定優(yōu)質栽培技術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同一地區(qū)不同秋葵品種的生育期、形態(tài)特征和營養(yǎng)成分均有顯著差異。本試驗結果表明,播種期、管理辦法相同的情況下,黃秋葵出苗最早,3種秋葵出苗期、開花期和收獲期相差較大,黃秋葵的現蕾期、始花期和采收期均最早;紅秋葵與綠秋葵的現蕾期、開花期與采收期的時間接近,變幅在10 天之內。雖然3種秋葵出苗期、現蕾期、始花期、始收期都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但是它們采收全程的天數卻相差不大,均在70 天左右(表1)??偟膩碚f,從播種到出苗需要4~8天,從出苗到出芽需要52~56天,從出芽到收獲需要15~22天。在采收盛期和采收末期,黃秋葵中的含水量都是最高的,分別為45.13%和44.26%(圖1)。綜合比較,黃秋葵中的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最高,紅秋葵次之,綠秋葵最低(圖2和圖3);而蔗糖含量卻是紅秋葵中最多,黃秋葵次之,綠秋葵最低(圖4);隨著收獲時間的延長,紅秋葵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趨勢,黃秋葵粗脂肪含量基本保持不變,而綠秋葵中的粗脂肪含量呈遞增的趨勢(圖5)。
3.2 ? 結論 ? 經綜合評比,黃秋葵在定西市安定區(qū)種植之后,其出苗期、現蕾期、始花期、始收期均比其他兩種秋葵要早,株高、莖粗、莢果橫莖、莖節(jié)、開展度與其他兩種秋葵有顯著性差異。在不同采收期,黃秋葵的單株結果數也較多,3個采收期均未出現畸形果,而且其營養(yǎng)成分(如可溶性糖)含量相對較高。相比之下,綠秋葵的出苗期、現蕾期、采收期較晚,莢果、莖節(jié)最短,開展度較小,單株結果數和分枝數居中,綠秋葵中可溶性糖、果糖和蔗糖的含量較低。
所以,黃秋葵更適宜在旱作區(qū)生長,其莢果中的營養(yǎng)成分也更高,可大面積進行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陳曉玲,張金梅,辛霞,等.植物種質資源超低溫保存現狀及其研究進展[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14(03):414-427.
[2] 李翠,陳東亮,陳曉英,等.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超低溫保存[J].中國現代中藥,2020,22(06):966-970.
[3] 劉東祥,葉花蘭,劉國道.黃秋葵的應用價值及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15):3 718-3 720+3 725.
[4] 鄧愛華,王云,謝鵬,等.黃秋葵營養(yǎng)價值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2020(14):81-84.
[5] Ikoni, Ogaji. Som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cetaminophen pediatric suspensions formulated with okra gum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extraction processes as suspending agent[J].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5,1(2011-04-27), 2011, 5(1):15-20.
[6] Camciuc M , Deplagne M , Vilarem G ,
et al. Okra-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 a crop with economic potential for set aside acreage in France[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1998, 7(2):257-264.
[7] 何賢超,何賢廣.保健蔬菜新品種五福黃秋葵的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04):88-89.
[8] 代惠芳.甘州區(qū)秋葵春露地栽培技術[J].甘肅科技,2018,34(09):139-140.
[9] 楊娟,劉曉莉,單曉雪,等.糧食水分檢測方法優(yōu)化[J].糧食儲藏,2020,49(04):45-50.
[10] 麻澤宇. 黃秋葵干燥方法評價與酸奶
產品開發(fā)[D].浙江農林大學,2019.
[11] 張志良, 瞿偉菁.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周寶島.DDGS粗脂肪的快速測定方法
[J].化工管理,2017(30):58+60.
[13] 由衛(wèi)華.稀特蔬菜黃秋葵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2008(12):5.
[14] 潘美紅,惠林沖,陳微,等.秋葵品種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9,60(08):1 444- ? ? ? 1 445+1 449.
[15] 王維婷,郭溆,劉超,等.黃秋葵種質資源結實特點遺傳多樣性評價[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7,49(02):26-29+35.
[16] 鄧愛華,王云,謝鵬,等.黃秋葵營養(yǎng)價值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2020(14):81-84.
[17] 龔霄,姜永超,周偉,等.黃秋葵研究進展及其應用[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8,39(23):32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