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主題闡釋
詩意的人生是一種智慧人生,正如清代思想家李漁所說:“昔人云:‘會心處正不在遠。若能實具一段閑情,一雙慧眼,則過目之物,盡是畫圖?!比松乃崽鹂嗬毕探允巧捏w驗,呈現(xiàn)豐韻的詩意。欣賞名家之作,體悟生命的詩意。用詩意的心態(tài)抵抗歲月的侵蝕,讓生命更為寬廣厚重。
美文在線
生 命
◎沈從文
我好像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生命是什么,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我說的是離開自己生活來檢視自己生活這樣的事情,很少有人這么做,因為這么做不是一個哲人,便是一個傻子了。“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與生物本性中那點獸性離得太遠了,數(shù)目稀少正見出自然的巧妙與莊嚴。雖有苦樂,多由生活小小得失而來,也可望從小小得失得到補償與調(diào)整。一個人若盡向抽象追究,結(jié)果縱不至于違反自然,亦不可免疏忽自然,觀念將痛苦自己,混亂社會。因為追究生命意義時,即不可免與一切習(xí)慣秩序沖突。在同樣情形下,這個人腦與手能相互為用,或可成為一思想家或藝術(shù)家,腦與行為能相互為用,或可成為一革命者。若不能相互為用,引起分裂現(xiàn)象,末了這個人就變成瘋子。其實哲人或瘋子,在違反生物原則,否認自然秩序上,將腦子向抽象思索,意義完全相同。
夜夢極可怪。見一淡綠百合花,頸弱而花柔,花身略有斑點青漬,倚立門邊微微動搖。在不可知的地方好像有極熟悉的聲音在招呼:
“你看看好,應(yīng)當(dāng)有一粒星子在花中。仔細看看?!?/p>
于是伸手觸之。花微抖,如有所怯。亦復(fù)微笑,如有所恃。因輕輕搖觸那個花柄、花蒂、花瓣。近花處幾片葉子全落了。
如聞嘆息,低而分明。
雷雨剛過。醒來后聞遠處有狗吠,吠聲如豹。半迷糊中臥床上默想,覺得惆悵之至。因百合花在門邊搖動,被觸時微抖或微笑,事實上均不可能!
起身時因?qū)⒔?jīng)過記下,用半浮雕手法,如玉工處理一片玉石,琢刻割磨。完成時猶如一壁爐上小裝飾。精美如瓷器,素樸如竹器。
百合花極靜。在意象中尤靜。
山谷中應(yīng)當(dāng)有白中微帶淺藍色的百合花,弱頸長蒂,無語如語,香清而淡,軀干秀拔。花粉作黃色,小葉如翠珰。
法朗士曾寫一《紅百合》故事,述愛在生命中所占地位,所有形式,以及其細微變化。我想寫一《綠百合》,用形式表現(xiàn)意象。
(選自《湘行散記》)
◆賞析
生命這個詞本身是抽象的,這種抽象的生命探索在這篇文章里也指向普通人對于生命的反思。
在這篇文章里,生命具體化就是指生活,生活是有多面性的,包括生活的哲學(xué)思考,生活的秩序習(xí)慣,充滿激情的生活狀態(tài)。這就是沈從文的生命:立體的、多向的,有很多角度層次的融合疊加。初讀《生命》感到晦澀難懂,但結(jié)合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還有他細膩、堅忍、真誠、正直的性格特質(zhì),就會一下子突破理解的瓶頸,原來,“生命”是在作者內(nèi)心之中的。
這篇散文寫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背景為它打上了時代烙印,時代在變革的矛盾與掙扎中前行。沈從文在對生命、愛與死亡的思索中感悟人生,深刻的思考和優(yōu)美的意象帶給讀者的感動歷久彌新。
感情的碎片
◎蕭 紅
近來覺得眼淚常常充滿著眼睛,熱的,它們常常會使我的眼圈發(fā)燒。然而它們一次也沒有滾落下來。有時候它們站到了眼毛的尖端,閃耀著玻璃似的液體,每每在鏡子里面看到。
一看到這樣的眼睛,又好像回到了母親死的時候。母親并不十分愛我,但也總算是母親。她病了三天了,是七月的末梢,許多醫(yī)生來過了,他們騎著白馬,坐著三輪車,但那最高的一個,他用銀針在母親的腿上刺了一下,他說:
“血流則生,不流則亡?!?/p>
我確確實實看到那針孔是沒有流血,只是母親的腿上憑空多了一個黑點。醫(yī)生和別人都退了出去,他們在堂屋里議論著。我背向了母親,我不再看她腿上的黑點。我站著。
“母親就要沒有了嗎?”我想。
大概就是她極短的清醒的時候:
“……你哭了嗎?不怕,媽死不了!”
我垂下頭去,扯住了衣襟,母親也哭了。
而后我站到房后擺著花盆的木架旁邊去。我從衣袋取出來母親買給我的小洋刀。
“小洋刀丟了就從此沒有了吧?”于是眼淚又來了。
花盆里的金百合映著我的眼睛,小洋刀的閃光映著我的眼睛。眼淚就再沒有流落下來,然而那是熱的,是發(fā)炎的。但那是孩子的時候。而今則不應(yīng)該了。
(原載于《好文章》1937年第7期)
◆賞析
面對生命無法挽回的必然逝去,作品中流露出一種質(zhì)樸自然的情感,看似平常的語言卻能讓人體會到哭泣與壓抑的真切感受。蕭紅的文字樸實又直擊心靈,尤為突出的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形象地呈現(xiàn)了作者在面臨生母即將離世時的恐懼與悲傷,將內(nèi)心深處糾纏的孤獨、無助、難過和不忍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作者倔強的性格也在字里行間逐漸清晰起來:堅強隱忍,從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艱辛前行。
對一朵花微笑
◎劉亮程
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fēng)中笑得前仰后合。
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還有一次,我在麥地南邊的一片綠草中睡了一覺。我太喜歡這片綠草了,墨綠墨綠,和周圍的枯黃野地形成鮮明對比。
我想大概是一個月前,澆灌麥地的人沒看好水,或許他把水放進麥田后睡覺去了。
水漫過田埂,順這條干溝漫漶而下??菸嗄甑幕牟萁K于等來一次生機。
那種綠,是積攢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饑渴。我雖不能像一頭牛一樣撲過去,猛吃一頓,但我可以在綠草中睡一覺。
這些簡單地長幾片葉、伸幾條枝、開幾瓣小花的草木,從沒長高長大、沒有茂盛過的草木,每年每年,從我少有笑容的臉和無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氣?
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biāo)坪鯇ι嬉呀?jīng)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
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出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
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覺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個。真正進入一片荒野其實不容易,荒野曠敞著,這個巨大的門讓你努力進入時不經(jīng)意已經(jīng)走出來,成為外面人。它的細部永遠對你緊閉著。
走進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蟲的路可能更遠。弄懂一棵草,并不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嘗嘗味道。
挖一個坑,把自己栽進去,澆點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覺到可能只是腿酸腳麻和腰疼,并不能斷定草木長在土里也是這般情景。
人沒有草木那樣深的根,無法知道土深處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無天日。
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漸漸出來了。
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
(原載于《一個人的村莊》)
◆賞析
這篇短文用擬人的手法,描寫草灘上眾花的模樣,作者以花各種各樣“笑”的姿態(tài)為切入點,談及生命中的一些細膩感受,讀來讓人覺得新鮮而具體。他讓我們明白,生命中的詩意是無處不在的,不但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更需要我們?nèi)セ樱⑴c到生命無限的蔥蘢與鮮活中去。對一朵花微笑,對一片云歌唱,對一條河、一座山歡欣而激動,都是可以的,詩意的人生就在那里,你總會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