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問題導學法”是指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選擇恰當時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與潛在思維,使其圍繞問題理解相關知識,完成知識建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能對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一步優(yōu)化,符合“生本”教育理念,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巧設問題,指引教學開展
“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基礎在于“問”,倘若設計的問題缺乏深度,勢必會造成“白問”的結果。因此,教師必須做好問題的巧妙設計。首先,問題設計須有針對性,盡可能圍繞教學重難點,且與教學目標一致,為學生自主思考指明方向,保證其探索過程貼近教學要求[1]。其次,問題設計須有啟發(fā)性,讓導學的作用高效實現,使學生在明確學什么的基礎上主動思考怎么學,透過問題表象探索深層歷史知識。最后,問題設計須有遞進性,遵循學生思維由低到高發(fā)展的特征,從簡單的問題過渡到綜合性的問題,按照問題指引課堂教學進度。
例如,教學“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教師依據教材內容設計四個問題:(1)工業(yè)革命首先在哪個國家發(fā)生?為什么?(2)工業(yè)革命首先在哪個行業(yè)萌芽?為什么?(3)瓦特蒸汽機的出現對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是什么?(4)機器的發(fā)明與使用使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那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產生了哪些影響?這四個問題涵蓋了教材全部內容,且問題難度由淺到深,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間,啟發(fā)他們透過問題和歷史事實總結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及影響,在探索學習中掌握本節(jié)知識點。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探索空間
問題設計好之后需要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提出問題,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提出問題,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注意多樣性與趣味性,把問題與情境緊密貼合,在課堂上形成探究氛圍,同時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其基于情境思考問題,且對歷史事實產生興趣,擴大導學的范圍[2]。另外,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須真實、可靠,讓學生產生真實的反應,激發(fā)求知欲,進一步帶動個人探究熱情,在問題導學過程中延展足夠的探索空間。
例如,教學“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進步”時,教師提前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思考:中國古代的出行工具有哪些?近代以來的交通工具出現了哪些變化?目前與親朋好友聯(lián)系的通訊方式是什么?這些現代通訊方式在什么時間傳入中國?學生在課前自行收集有關圖片和文字,對預習問題簡單解答。教學“交通工具的進步”時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船只、馬車、鐵路、公路、航空等圖片反映我國近代交通發(fā)展變化過程,先讓學生基于圖片情境提出問題,表達個人想法,并在班級范圍內討論,教師再利用史料提出歷史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其在真實的情境下解答問題,感受交通工具發(fā)展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完成導學目的。
三、總結反思,構建知識體系
設計問題與提出問題為問題導學提供了方向,創(chuàng)設情境為問題導學搭建了平臺。完成這些教學活動之后,教師須引導學生總結反思,使其課堂學習經歷先思考、再探究、最后反思的過程,在邏輯思維作用之上加深理解,把引導、探究、思考相互融合,完成歷史深度學習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3]??偨Y反思可從兩個方面落實,一方面由教師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圍繞學習過程與結果反思總結,同時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將自己積累的知識和學習感悟表達出來,這樣教師就能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學習進度與結果。另一方面利用思維導圖將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構建思維架構與完整的知識體系,彰顯問題導學的成果。
例如,教學“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時,教師運用提問和情境輔助依次完成偉大的歷史轉折、經濟體制改革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三部分內容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了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領域內取得的巨大成就。隨后設計自評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圍繞本課內容和學習感悟完成自我評價,提出存疑的地方由師生共同探討,最后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本課內容,將關鍵時間節(jié)點、事件、影響及學習難點均表現在思維導圖之上,對導學內容加以總結,使問題導學過程合理,結果明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的合理應用建立了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方法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符合歷史教學改革要求。教師須從問題設計、提問時機、情境搭建及總結反思等方面保證問題導學應用的適宜性,讓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把學與思充分結合,進一步完善學習成果,促進思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瑞環(huán).問題導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4):84-85.
[2]李興恩.高中歷史問題式導學法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0(35):123-124.
[3]何喜順.關注問題導學 彰顯課堂魅力[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