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周末假期,我決定去鄉(xiāng)下看插秧。撩撥我的,是家在劉集的玲妹妹曬在微信朋友圈的插秧飯:炒莧菜、蒜泥拍黃瓜、糖拌西紅柿、土豆燒肉,還剁了一盤老鵝,外加一個咸排骨瓠子湯。這一大桌,家常又誘人。
玲妹妹家喊工插秧,一個工人一天300 元,大人插秧,孩子在家做飯,多么熟悉的兒時鄉(xiāng)村插秧情景。玲妹妹過四奔五,在老父老母面前,再大的人也是孩子。插秧是苦活,大人舍不得孩子做,便讓他們在家做飯。小時候,家里插秧,我們也是這么幫忙。還記得要送吃的,上午十點、下午三四點各一次,大多是粽子。新鮮粽葉包新鮮糯米,那種沁人心脾、誘人食欲的香啊,好似再也尋不到。粽子抗餓,剝了就吃,省事,水田里就需要這樣簡便的吃食。我奶奶還不怕麻煩,特意做些油煎粽子。白粽子剝開,刀切成片,油鍋煎得兩面金黃,再潑糖水。那滋味焦香甜蜜,打嘴巴都舍不得丟。我家大人、孩子都喜歡吃,插秧工好請也有這粽子的原因。大人凌晨三四點就下田干活,拔秧苗、挑秧擔(dān)。插秧更苦,一天腰都是彎著的,吃食要跟上,全家上下大人孩子心齊呢!
這還是小時候的插秧景象。隨著我離開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機械化發(fā)展,人工插秧不多見了。玲妹妹的微信朋友圈一曬,我便有了目標(biāo)和向往:我要去看人工插秧。騎上電動車,跟著手機導(dǎo)航就走。
鄉(xiāng)村的路基本都不錯,樹蔭遮蔽,更覺清涼。農(nóng)村留守人少,一路上幾乎不見人。路兩邊時有栽好的秧田,有翻過灌水待栽的稻茬地。這樣的地里,鳥的吃食很多,嬌俏的白鷺、黑色的烏鶇,一黑一白兩種鳥在水田里找食,起起落落,自成風(fēng)景。野鴨到岸邊的菜地里找吃的,看見我們靠近,又撲啦啦飛到水上,淡定地劃向遠方。此處丘陵,高低起落,地塊很小。順著鄉(xiāng)村公路走,我看到了金黃的向日葵、滿地的西葫蘆、吊在架子上的黃瓜、瓠子、西紅柿,還有人家籬笆里探過來的梨子、桃子、無花果、山楂果……果實累累,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一方水田不經(jīng)意閃耀在路邊,白晃晃的水里,星星點點的幾個人,正從田那邊往路這邊栽過來。她們都是女將,長袖長褲挽著,草帽戴著,一字排開。“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辈即蜕械牟逖碓?,真是寫得傳神極了。想來他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插秧情景,大道至簡,返璞歸真,我心里一直有一畝這樣的秧田。
我們立在路邊看,坐在坡坎看,直到插秧人靠近我們。得知我?guī)е鴥蓚€孩子專門來看插秧,田中的大媽大嫂們哈哈大笑,慫恿其中的一位外地媳婦給我們唱首插秧歌助興。那媳婦倒也大方,袖子一擦額頭,直起身子便唱:“過了一沖又一沖,看見妹子在田中。水田插秧行對行, 情妹跟著少年郎……”唱到后面,歌聲被笑聲淹沒了。這小媳婦在一群上了年紀(jì)的大媽大嫂中很顯眼:她是留守,是新嫁?是厭倦都市繁華,還是喜歡田園牧歌?我很好奇,卻不好貿(mào)然去問。她唱的插秧歌調(diào)子好聽,但不是我們小時候聽?wèi)T的。我們耳熟能詳?shù)牟逖砀枋堑胤叫≌{(diào),歌詞看見什么唱什么,過渡必定有“秧留一支情歌浪”,什么意思我也不懂,相當(dāng)于號子(伴隨勞動而唱的民間歌曲)。
童年的秧田里,父親的插秧號子,母親的插秧歌,一個都不能少,“秧留一支情歌浪”是我的音樂啟蒙、勞動啟蒙、美術(shù)啟蒙和人性啟蒙。
再看眼前,白水變青田,過不了幾天,秧苗返青,從一株株秧苗長成無數(shù)穗稻子,農(nóng)人們又要面向大地彎腰,深深致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