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文
黃裳(1044-1130),字冕仲,號演山、紫玄翁,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北宋中后期著名詞人與詞論家。當前學界對黃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黃裳生平及其詩詞思想上,并且已經(jīng)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是寬而泛之的理論性論述,缺乏對具體作品進行細致微小的考察驗證。本文擬從內在個性、詞作的題材、藝術特征三個方面對黃裳詞進行微觀考察。
一、黃裳的內在個性
詞的風格與詞人的創(chuàng)作個性相表里,創(chuàng)作個性是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獨特性格特征。黃裳曾自評其詞風云:“予之詞清淡而正,悅人之聽者鮮。”這種“清淡”的格調、“雅正”的旨趣正是黃裳個人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在詞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劉勰《文心雕龍·時序》),黃裳內在個性的形成與時代背景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自北宋開國后,地方割據(jù)勢力相繼被平定,天下逐步一統(tǒng)。當時士人群體鑒于晚唐五代以來戰(zhàn)亂連綿,禮教秩序崩壞,試圖用儒家學說確立安定的社會新秩序,這使得唐代儒、道、釋三教并行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道、釋為輔的三教融合的新形勢。宋代士大夫將謀取功名和追求輕松行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調和在一起,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既可以是儒家出世的政治追求,又可以是內心淡然的舒適放松。
黃裳少年時,在家鄉(xiāng)延平讀書,接受的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以儒家報效國家的傳統(tǒng)為己任,積極入仕為官,“宜近不宜遠,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貧,不如遵祖宗科舉之制,人以為確論,要亦伉直有守之士”(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成年后,在平淡無味的長期仕官生涯中,黃裳又向往和追求道家的自由,“裳素喜道家玄秘之書,又自稱紫元翁,往往愛作塵外語”(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道家的超逸絕塵、不趨流俗的審美情趣為其所接受。此外,他本人還與當時名流僧人交往密切,互相宴請贈詩,探討佛學思想,這使他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佛家思想的熏陶。黃裳認為道、佛兩家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其一生宦海浮沉的經(jīng)歷,讓其在道、佛兩家的思想中尋求一種平衡:既可以顯示自己淡泊名利、高雅脫俗,又可以求得心境的自我安慰;既可以表示對世俗的傲岸態(tài)度,又可以在失去希望時求得另外一個安身之地。
“風格總是意味著通過特有標志在外部表現(xiàn)中顯示自身的內在特性?!保ǜ璧碌戎?,王元化譯《文學風格論》)在多元思想的交融中,一方面,黃裳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堅持“詩詞同源,詞也是詩,遵循儒家詩教”的詞學觀,用儒家溫柔敦厚的詩風入詞;另一方面,以道家和佛家為兩翼互為補充,平衡儒家積極入仕所帶來宦海浮沉的消極苦痛。因此,黃裳詞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平淡卻又玄奇的風格,這在后面對藝術技巧中的意象進行分析時也會闡釋。
二、黃裳詞作的題材
黃裳宴游之詞最多,約占了其詞集的一半。僅次于宴游題材的是對月、雪、清風等景物的詠嘆以及與親朋好友的贈別。此外,還有一些詞作對現(xiàn)實生活作了真切的描寫,藝術成就最高。
(一)宴游詞
黃裳宴游、祝壽題材詞作,大多屬于程式化書寫,而根據(jù)程式構成的不同,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重大節(jié)日(如上元、重陽等)和重要節(jié)令(如初夏、臘中等)舉行宴會時,詞人面對此情此景有所感而作的詞。這類詞的大體結構是:在某種氣候特征下(尤其是下雪天這種氣候特征運用比較多),詞人與賓客舉行宴會,把盞話酒中,有美妙歌姬在翩翩起舞,待宴會結束,徒留詞人一人,詞人有感而發(fā),或感嘆孤獨落寞,或想象得道仙人的飄逸,并對此感到羨慕,如《永遇樂·冬日席上》:
天接重云,月臨殘臘,時有幽意。化作瑤池,紛紛戲蝶,一色非人世。無情征雁,乘風南向,悵望有情難寄。暖驚梅,先傳芳信,夜來萬寶春到。
中齊勝境,東藩和氣,自有名園佳麗。一夢休嗟,三千好客,何處尋珠履。小堂人靜,尊前清晝,好惜歲華如逝。管弦中,金杯更勸,朱顏皓齒。
這類詞大多類型化,藝術價值并不太高,是詞人閑適生活的寫照,是抒發(fā)內心孤獨、排遣無聊的產(chǎn)物。
第二,重大節(jié)日(如端午)和特別氣候(如雨中等)時游山游水所作的詞。這類詞是詞人面對山水景色,遙想寄托,抒發(fā)人生感慨之作,較之前單純的宴會類詞作更有藝術價值和思想感情,如《桂枝香·延平閣閑望》:
人煙一簇。正寄演,客飛升,翠微麓。樓閣參差,下瞰水天紅綠。腰間劍去人安在,記千年、寸陰何速。山趨三岸,潭吞二水,歲豐人足。
是處有、雕闌送目。更無限笙歌,芳醞初熟。休詫滕王看處,落霞孤鶩。雨中尤愛煙波上,見漁舟、來去相逐。數(shù)聲歌向蘆花,還疑是湘靈曲。
上片用道家演客典故開端,追蹤先賢遺跡時,面對千余年前雙劍化龍之地,詞人思考當年只是劍化為雙龍消失,今天卻連當年的人也一同消亡了,在感嘆光陰易逝的背后,是詞人對自我一生的省視與回顧。詞的下片“雨中尤愛煙波上,見漁舟、來去相逐”表現(xiàn)出詞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二)詠物詞
黃裳的詠物詞大都表現(xiàn)自己向往自由,對官場的厭惡,希望能如仙人一樣隱居,翩然脫俗。這類詞中的“物”往往是詞人的自況,如:“花”和“雪”是美麗、純潔、脫塵不俗的象征,“月”代表著團圓,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清風”遠離塵囂,不計功名。這些“物”與黃裳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其對隱士逍遙的羨慕,對自由飄逸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現(xiàn)出詞人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堅守。
黃裳對“月”可謂是情有獨鐘,其詞現(xiàn)存五十四首,即有詠月詞七首,帶有月意象的詞有十首,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一向給人以清新之感的“月”意象,在黃裳詞作中,被賦予了人世的紅塵氣息,如《漁家傲·夏月》:
汗漫金華寒委地?;鹪粕⒈M奇峰勢。紈扇團圓休與比。猶可喜。恩情不怕涼飆至。
夢冷魂高何處寄。琉璃砌上籠人睡。逃暑廣寒宮似水。緣有累。乘風卻下人間世。
人世間六月烈日當空,酷暑難耐,而廣寒宮內卻涼爽無比,人們羨慕嫦娥不用紈扇也能消暑,卻不知嫦娥自己卻“緣有累”,羨慕人世間的俗緣情感,希望能“乘風卻下人間世”。這首詞中,黃裳寫夏月不是從描述月的特征、月色之美入手,而是通過構造人們羨慕嫦娥的生活,卻不知嫦娥也羨慕人世間的生活來對比寫月,從而抒發(fā)了詞人雖向往道家仙境,但是更著眼于塵世的自由與淡然。再如《蝶戀花》:
人逐金烏忙到夜。不見金烏,方見人閑暇。天漢似來尊畔瀉。須知閑暇歡無價。
銀色滿身誰可畫。兩腋風生,爽氣骎骎馬。待入蟾宮偷造化。姮娥已許仙方借。
上片寫世人忙于追逐名利,只有夜晚時才有些許閑暇時光,下片詞人想象自己“兩腋風生”,潛入蟾宮偷造化,嫦娥許以仙方。寫月,實際是在抒發(fā)及時行樂的感慨,帶有濃厚的俗的氣息。月的清麗沾染了塵緣的氣息,使黃裳這類寫月詞作整體上呈現(xiàn)出清淡之風。
此外,黃裳詠“雪”之作也不少,如《錦堂春·玩雪》:
天女多情,梨花碎翦,人間贈與多才。漸瑤池瀲滟,粉翹徘徊。面旋不禁風力,背人飛去還來。最清虛好處,遙度幽香,不掩寒梅。
歲華多幸呈瑞,泛寒光,一樣仙子樓臺。雖喜朱顏可照,時更相催。細認沙汀鷺下,靜看煙渚潮回。遣青蛾趁拍,斗獻輕盈,且更傳杯。
詞人先將“雪花”比作“梨花”,想象豐富,片片飄落之雪花若剪碎之梨花,更具動態(tài)的清麗之美。緊接著詞人又將“雪花”比作“粉蝶”,“粉蝶”“飛去還來”的“不禁風力”空中飄落之狀,給人以憐惜之感。最后詞人巧妙繞過前人雪與梅之爭,點出寒梅之幽香與雪的白互相點綴,才使得雪景更加情趣盎然。
(三)贈別詞
黃裳的贈別詞作不多,僅《雨霖鈴·送客還浙東》一首:
天南游客。甚而今、卻送君南國。薰風萬里無限,吟蟬暗續(xù),離情如織。秣馬脂車,去即去、多少人惜。為惠愛、煙慘云山,送兩城愁作行色。
飛帆過、浙西封城。到秋深、且艤荷花澤。就船買得鱸鱖,新谷破、雪堆香粒。此興誰同,須記東秦,有客相憶。愿聽了、一闋歌聲,醉倒拚今日。
此詞是黃裳仿效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而作,藝術成就雖不及柳永,但亦自有一番特色。上片詞人自謂游客,卻送友人離別,形成一種反差,更添傷感,緊接著又通過周圍環(huán)境襯托離別氛圍。下片詞人不明寫傷別之情,而是提醒好友不要忘記,在浙西有一位老朋友時時在回憶與你共艤荷花、買鱸鱖的美好時光。
(四)其他題材
黃裳整體詞風是平淡清新,但是要說其詞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卻屬于極少的幾篇豪放、灑脫之風的詞作,如《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詞的上片運用白描的手法寫競渡的過程。首句“飛出”二字極其生動傳神,表現(xiàn)出速度之快;船上的鼓手在奮力擊鼓,激勵駕船者奮力劃槳;“直破”一詞,將船凌厲前進的氣勢顯露出來。詞的下片描寫奪標的結果。龍舟奪魁,岸邊的觀眾為奪冠者發(fā)出了陣陣喝彩聲?!般暋弊謧魃竦乜坍嫵鳊堉鄣膭討B(tài),富有情趣。整首詞還通過色彩、聲音等表現(xiàn)手法從側面渲染了競渡的緊張氣氛,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云的情景。再如《喜遷鶯·端午泛湖》: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
詞人以泛舟湖上為視角,勾勒出一幅端午風俗圖。上片用風土人情的習俗作鋪陳,引出下片濃墨重彩的競渡描寫?!爱嫻男祝t旗閃電”,渲染出競渡的熱烈和壯觀。在末句,詞人別出心裁,畫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戴月采荷歸畫卷,與前面白天激烈泛舟競渡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使全詞變得張弛有道。
三、黃裳詞的藝術特征
詞的風格不僅表現(xiàn)在詞人文化思想和審美意趣這些詞人內在個性上,而且還需要作者用一定的言語、一定的形式將內心所想所思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下面將對黃裳詞的這兩種藝術特征進行考察,從而觀照出詞人詞風平淡清麗的原因。
(一)道家的典故與意象
黃裳年少時游學寓居道觀十余年,為官時亦經(jīng)常與山人隱士相互贈答,晚年時又參與編纂《道藏》,這些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透露出黃裳對道家的審美人格和美學趣味的漸進接受。透過黃裳詞作中的典故和意象,我們可以看出其對道家所提倡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超逸絕塵的品格和精神境界的向往之情。
正寄演,客飛升,翠微麓。(《桂枝香·延平閣閑望》)
金鼎丹成去也,晉朝高客。(《桂枝香》)
汗漫金華寒委地。火云散盡奇峰勢。(《漁家傲·秋月》)
誰是采真高士,幻中尋取元非幻。(《水龍吟·方外述懷》)
須知九鼎,金砂如圣。(《瑤池月·煙波行》)
“寄演”之“客飛升”,《演山集自序》中:“演峰,延平之北山,晉人演客寓焉。傅者以焉演客避晉,煤丹於其上,丹成穗翠而去,莫知其所自?!奔囱菹缮街扇搜菔蠠挼わw升之典故?!敖鸲Α薄暗ぁ薄岸刺臁薄敖鹑A”“金砂”之類詞語皆道家修煉方技之用語化用而來,“幻”“元”之類詞又取自釋家之謁語。
此外,黃裳還有整首描寫道家煉丹的詞作,亦大體是這類情感的隱約表達,如《滿路花·和秋風吹渭水》:
乾坤生古意,草木起秋聲。移人名利境,夢中驚。便尋靈寶,鳳髓與龜精。密報黃芽就,紫府門開,道情有個鶯鶯。
問歸含楚山青。臥影水天明。松庵誰笑話,見還嬰。鶴歸日落,聚散兩忘情。好笑人癡處,白頭青冢,世間猶說醒醒。
“靈寶”即道家常說的“法寶”,“鳳髓”“龜精”是古代道士煉丹時所常用的鉛與水銀這兩種重金屬,“黃芽”是指道家煉就的“長生不老”之仙丹,“紫府”指的是仙家閉關修煉的洞府。這首詞雖平淡無味地寫煉丹過程,但是黃裳在詞尾卻又感嘆仙人、仙府是縹緲虛幻不定的,只有紅塵人世才是真實可觸的。黃裳這里對待隱居和出仕紅塵的矛盾態(tài)度,正是儒家出世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他不過是借道家之語表達了自己對灑脫隨性自然生活的向往。
(二)鮮明的色彩對比
統(tǒng)計黃裳詞作中涉及顏色的詞頻后發(fā)現(xiàn),黃裳尤為注重對景物冷暖色彩差異對比的運用。冷暖色調對比所營造來的視覺差異,能較大程度地調動讀者的想象力,使讀者能夠不由自主地進入詞人所精心創(chuàng)設的詞境中去,這也是黃裳偏愛于此道的原因所在。紅色和綠色是一組人們所常見的冷暖色調色彩,在黃裳詞中,紅綠對比四處可見,如《桂枝香·重陽》中的“姝子新妝,向曉淡黃千簇……茱萸佩垂紅玉”句,頭帶淡黃色菊花,插著青色茱萸,佩戴紅色玉佩,冷暖對比中將重陽節(jié)的氣氛給烘托出來。不過,對冷暖色調,黃裳似乎更加偏愛于“綠”“翠”“碧”這類冷色調,如“群岫凝碧”“插云翠壁”“綠傘”等等。
黃裳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能夠巧妙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傳達出內心細微的情感,而這往往是通過對景物顏色的對比摹寫來實現(xiàn)的。如前文所引《桂枝香·延平閣閑望》,黃裳游覽古跡,見演山山麓翠微,碧藍的云和火紅的太陽倒影在水中,“翠”“綠”是冷色調,“紅”是暖色調,在強烈的對比中更能顯現(xiàn)出演仙山周圍環(huán)境的清幽,使得整首詞呈現(xiàn)出平淡雅正的風格特點。
對黃裳的內在個性、詞作的題材傾向、藝術特征三個方面的微觀考察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其詞風平淡雅正是多方面因素合力所致。觀黃裳一生,歷經(jīng)宦海浮沉,可謂一波三折,但其詞卻缺乏變化,平淡雅正中顯得很是無奇。不過,黃裳的詞作雖然大多是諸如宴游、祝壽之類的程式化書寫,但也有少數(shù)作品對現(xiàn)實生活作了真切的描寫,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詞的題材內容。顯然,黃裳對五代以來詞的題材狹窄和詞品卑下是有所不滿的。若將黃裳《演山詞》置于整個詞體發(fā)展演變的詞史中,黃裳詞作在詞體俗化中保持了雅的一面,避免了使詞的創(chuàng)作徹底走向流俗淺陋的境地,黃裳詞能夠體現(xiàn)出雅俗合流的傾向,對矯正晚唐五代以來艷詞創(chuàng)作傾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