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我55歲生日快到了,孝順的女兒、女婿準備在飯店擺一桌,全家老少一起為我慶生,說是“有點儀式感”。不承想,竟遭到了我的拒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辦生日宴增加儀式感的事太多了。除傳統(tǒng)有形的婚喪嫁娶、奠基落成、喬遷搬家、嬰孩滿月、老人祝壽、學子升學等,一些時髦、無形的儀式感也無處不在。諸如孩子開學,書包里必須放入大蔥、菱角、梨子等;孩子中考、高考,送考的母親必須穿旗袍;讀書時必須點燃一支香;5月20日必須給愛人發(fā)紅包……一波又一波的儀式感席卷了我們的生活,讓人覺得儀式感就像萬能的清涼油。可是清涼油看起來抹哪里都行,實際上除了止癢以外沒什么效果。那些熱衷于儀式感或被儀式感裹挾的人,時刻用儀式感檢驗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一切為了儀式而儀式,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恐怕只有一個字:累。
儀式感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nèi)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作為一種心理暗示,儀式感存在的要素其實不是某種形式,而是這種形式在人們心中的象征意義。正是因為“不同”,才讓我們從煩瑣的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以一種認真、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讓生活更富情趣、更有意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千百年來,我國一直是一個注重儀式感的國家。清明掃墓、中元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團聚、周歲“抓周”、二十“加冠”……國人通過一些莊重的儀式,紀念重要的日子,表達內(nèi)心情感,珍惜美好人生。那些流傳至今、深入人心的儀式,或嚴肅莊重,喚起敬慕追遠之心;或歡欣鼓舞,讓人心懷希望;或溫馨動人,予人精神力量。也正是這些傳承久遠、串聯(lián)古今的儀式,加深著群體認同,建構(gòu)著文化信念,凝聚起一個民族偉大的精神合力。
然而,在文化日益多元的網(wǎng)絡(luò)時代,相伴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儀式感崇高莊重的精神內(nèi)涵漸漸淡化,被少數(shù)人割舍,擯棄,甚至誤讀成了“偽精致”的代名詞。原本擺渡生活、慰藉心靈的儀式感泛濫,成了展現(xiàn)虛榮和欲望的形式,異化為耗時、耗力、耗錢的瞎折騰。那些看似時尚、光鮮、新奇的儀式,所折射出的實際上是當事人浮躁、惶惑、無聊的內(nèi)心世界。
子曰:“過猶不及?!焙诟駹栆舱f:“舉凡一切人世間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這個尺度就會招致沉淪和毀滅。”儀式感也是如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要學會善用儀式感。假如任其泛濫,那么所謂的“儀式感”也就僅僅剩下形式感了。
其實,生活的儀式感應(yīng)該是自己內(nèi)心真正追求的東西,蘊含著一個人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處理生活與藝術(shù)關(guān)系的智慧和經(jīng)驗。它不過是平常日子里的情感喚醒、價值重申,是為尋常賦值、為生活添彩,落腳點在于“感”,而不在于“式”。所謂的神圣、精致、浪漫,并不是儀式賦予的,而恰恰是由我們心中的敬意激發(fā)的。儀式感不必華麗,無須刻意,只要有心,哪怕是將飯菜好好擺盤,也能體驗到儀式感。我們完全沒必要把日常的瑣碎刻意放大,變成故弄玄虛的儀式,并把本該內(nèi)化的個人體驗變成肆意炫耀的資本。個人如此,民族和國家的儀式感也是如此。
說到底,精致的生活固然令人神往,但儀式感撐不起精致生活。真正精神充盈、內(nèi)心強大的人,是無需用那些所謂的“儀式感”來裝點生活的。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外在的儀式,而是內(nèi)心的豐盈。與其從眾跟風達成所謂的“儀式感”,倒不如將其深深地內(nèi)化于心,找到能給自己帶來特殊幸福感的事。因為,在這樣一個紛繁復(fù)雜的世界,誰能真正守得住、靜得住,誰才能蝴蝶自來、心花盛開!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