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我們的祖先在日月交替(tK)之間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shK),創(chuàng)造出了時間這一概念。
古巴比倫人通過觀察月亮制定了星期;古羅馬人通過觀察太陽確定了太陽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公歷的原型;古埃及人則通過觀察天狼星的運動軌跡(guJjK)來推算潮水的漲(zhAng)落。善于觀察的人類僅靠觀察日月星辰就制定出了各種各樣的時間單位。
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已經(jīng)開始用銫(sF)原子鐘來定義1秒的長短,還制定了毫秒、微秒、納秒和皮秒等人類很難甚至根本無法察覺到的時間單位,用來表示和計算各種超級短的時間間隔,比如計算機計算一道加減法題所用的時間、一只跳蚤(tiSo·zao)完成一次彈跳所用的時間等。
古人是如何制定出各種各樣的時間單位的呢?為什么二月的天數(shù)比其他月份少?參加一場用時1皮秒的太陽之旅(lV)又會發(fā)生什么呢?讓我們跟著小秒一起去解開這些謎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