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業(yè)鋒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前后,周敦頤被朝廷升為虞部郎中,提升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在廣東任職四年,勤政的他四處巡按,足跡幾乎遍及嶺南的山山水水,并留下了一連串膾炙人口的故事。
廣州,是嶺南文化鼎盛地,這里留下了周敦頤的足跡。任職廣州時,周敦頤就住在離蓮池不遠(yuǎn)的武安街清風(fēng)橋北。周老夫子畢生愛蓮,并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愛蓮說》,想必他在工作之余,也會經(jīng)常到蓮池一帶走走、散散心。
在周敦頤逝世百年時,廣州官府為了紀(jì)念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夫子,就在廣州府武安街轉(zhuǎn)運司署舊址(即周敦頤故居)修建了一座祠堂,名曰“濂溪書院”,專祀周敦頤,也是自此九百年來廣州學(xué)子們求經(jīng)問道的圣地。
位于西江之濱的德慶,是周敦頤曾經(jīng)視察、游歷的地方。周敦頤曾經(jīng)到過德慶香山,香山也是德慶地區(qū)最著名的山峰,以文風(fēng)鼎盛著名,是德慶歷代學(xué)子們高山仰止的圣地。過去香山之上有一座香山寺,周敦頤曾經(jīng)多次涉足寺內(nèi),并寫下了《香山寺》一詩。詩云:“前歲冬曾到,昨年春一臨。人徒今昔想,佛泯去來心。法乳淙千澗,天花落萬林。階旁松聽法,付爾是知音?!弊源艘院?,登香山、吟詩歌,就成了當(dāng)?shù)匚娜说囊环N習(xí)慣。
周敦頤在粵期間,曾經(jīng)走訪多地,平反許多冤案,留下不少佳話。周敦頤巡視端州期間,聞悉當(dāng)?shù)亍岸耸囟胖J,取硯無饜,人號為‘杜萬石”的傳言,周敦頤厭惡端州太守奪民之利,遂奏請朝廷著令,凡在端州為官者,買端硯數(shù)量不得超過兩方,由是“端人甚德之”??梢哉f,周敦頤此法大大遏制了當(dāng)?shù)毓賳T對于端硯的不良意圖,保證了端硯穩(wěn)定出售、流世,在端硯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熙寧二年,周敦頤游覽七星巖的石室?guī)r,在石室?guī)r東壁留題為記,內(nèi)容是:“轉(zhuǎn)運判官周敦頤茂叔熙寧二年三月七日游。軍事推官譚允、高要縣尉曾緒同至?!?/p>
連州位于粵中地區(qū),是歷史文化名城。周敦頤曾多次巡視連州,至今連州仍有許多周敦頤留下的故事。某年,周敦頤巡視連州,來到巾峰山麓,見一美泉,便掬水而飲,頓時清流蕩懷、暑氣頓消。之后,周敦頤俯仰著這秀水青山,忽然想起連州歷史上的名宦劉瞻、黃損、孟賓于等人,又想起被貶連州的才子韓愈、劉禹錫,他們都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賢人;這時,有感而發(fā)的周敦頤遂命人呈上筆墨,欣然寫下“廉泉之源”四字,再命人將四字刻在石崖之上,輝映過往行人,此巖至今猶在。
凌霄巖,也記錄了周敦頤與嶺南的不解之緣。凌霄巖素有“南國第一洞府”之稱,自北宋以來就是過往文人士大夫的登臨、觀光、賦詠之地。出凌霄巖不遠(yuǎn),就是著名景點崆峒巖、通真巖,二者與凌霄巖一樣,均為自然與人文結(jié)合的洞天福地。宋熙寧二年正月初一,周敦頤在當(dāng)?shù)匾槐姽賳T的陪同下游賞了通真巖、崆峒巖,先游通真巖,游畢即在巖壁上題寫了“轉(zhuǎn)運判官周敦頤茂叔熙寧二年正月一日游”的石刻,后游崆峒巖,游畢即欣然寫下了七律《按部至春州》一詩。詩云:“按部廣東經(jīng)數(shù)郡,若言嵐瘴更無春。度山煙鎖埋清晝,為國天終護(hù)吉人。萬里詔音頻降下,一方恩惠盡均勻。丈夫才略逢時展,倉廩皆無亟富民。”該詩文道出了當(dāng)時陽春還是一片蕭索清涼的景象。
周敦頤巡視陽春期間,不畏艱險,走訪民情,打擊豪強,平反冤獄,厥功甚偉。據(jù)《陽江縣志》記載:“(周敦頤)以洗冤澤物為己任,不憚勞苦,雖瘴癘險遠(yuǎn)亦緩視徐按。行部嶺西春、恩之間,獄多平反。”由此可見周敦頤在西巡路上的做事風(fēng)格與口碑。熙寧四年前后,周敦頤調(diào)離廣東,“恩人(陽江人)感之,立祠以祀”。溪祠在江城城隍廟右邊,供有周敦頤塑像;清康熙十三年,本城人集資買下城隍廟右邊地塊,改建濂溪書院,中設(shè)周敦頤塑像。
(作者系文史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