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河北滿城一號漢墓“物質性”轉換探析

      2022-05-31 19:58:15趙純菊劉偉
      收藏與投資 2022年5期
      關鍵詞:藝術精神物質性

      趙純菊 劉偉

      摘要:滿城一號漢墓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墓,位于河北滿城縣城西南陵山主峰東坡,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室墓之一。整座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石室組成,各室放置著不同的器物,且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滿城一號漢墓的建筑構造以及出土的隨葬器物,不僅影射了當時貴族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風尚,也再現(xiàn)了燦爛的西漢文明和當時的社會風貌,為研究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技術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此,本文從滿城一號劉勝漢墓各個建筑所使用的物質材料以及出土的隨葬器物出發(fā),分析這些物質是如何被運用、變換和結合的,以探討這一物質性轉換的原因,挖掘出其背后蘊含的獨特含義、象征目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滿城一號漢墓;西漢文明;物質性;藝術精神

      近年來,很多研究者和學者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以及美學等角度來探討墓葬藝術,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學術成果,這為后人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鑒方法。巫鴻先生在《黃泉下的美術》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墓葬藝術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集中考察墓葬的準備和改造過程,尤其是從死亡到入葬的一系列喪葬儀式;第二種方法是著眼于作為空間結構的墓葬藝術和它的內容,以揭示墓葬設計、裝飾及隨葬品的潛在邏輯,并將其解釋為社會關系、歷史和記憶、宇宙論以及宗教信仰的表現(xiàn)。筆者十分贊同巫鴻先生倡導的這兩種方法,原因在于我們研究一座墓葬要從多維度考慮,即從空間性、時間性、物質性出發(fā),回到當時的禮儀環(huán)境中,多層面研究墓葬中的建筑和器物,才更利于我們了解一系列的喪葬儀式,才能實現(xiàn)對中國墓葬藝術及建筑的真實理解。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物質具有第一性,萬事萬物統(tǒng)一于物質”,任何事物都是先由物質構成,墓葬藝術也不例外,先有逐個單一的器物和建筑或其他組成部分,才能構成一個整體的墓葬空間。

      1968年,滿城漢墓的發(fā)掘,在考古界和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滿城漢墓分為一號和二號西漢墓,其中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器物,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絲織品等器物,比較著名的有“金縷玉衣”“錯金銀博山爐”。根據(jù)出土的一枚銅印刻有“竇綰”“竇君須”字樣,可判斷二號墓為劉勝妻子竇綰之墓,著名的長信宮燈便出土于此墓。兩座墓冢中的器物被擺放在不同空間里,承載著不同的目的和特殊含義。因此,筆者選取“物質性”這一要素,來探討河北滿城一號劉勝漢墓中各個空間使用不同種類建筑物及材質器物的緣由。

      一、建筑的“物質性”轉換

      劉勝墓是中國橫穴墓代表之一,其內部構造體現(xiàn)了對連續(xù)建筑空間的重視和追求。整座墓葬建筑由六部分組成,即北耳室、南耳室、墓道(前堂)、甬道、中室、后室,每個部分既獨立又統(tǒng)一,形成一個整體的墓葬空間(圖1)。根據(jù)考古報告得知,在墓室前堂、甬道、南北兩室、中室地面上覆蓋了一層板瓦,在瓦片下有殘存的部分朽木痕跡,可據(jù)此推測墓洞內曾搭建過木結構瓦頂房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屋倒塌,瓦片則覆蓋在隨葬器物之上。

      然而,在墓室的后室,也就是放置墓主人尸體的主室,整個建筑內外均采用石材料構成,并沒有采取墓室前部諸如馬廄、庫房和祭祀大廳所使用的木材料,這一材料的轉變到底是為何?是為了服務于宗教目的、建筑目的、藝術目的?抑或是當時人們審美風尚的體現(xiàn)?再或者是工匠們的個人愛好表達?筆者帶著這些問題,查閱了相關文獻和書籍,從巫鴻先生《禮儀中的美術》中得到了一些認識與理解。石材料與木材料屬于不同的兩種材料,石材料具有堅硬、耐磨的特點,其堅實持久的自然屬性與永恒性相聯(lián)系,但木材料因其脆弱易損的特點多與暫時性相聯(lián)系。這種差異產生一個觀念:木構建筑多為生者所用,石質建筑多屬于死者。滿城一號漢墓前部的馬廄、儲藏室、中廳等是墓主人生前活動的一種反映,故這些與“生”相關的東西采用木頭來制造。

      漢代流行厚葬,這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儒家推崇孝道,而行孝的方式之一便是厚葬祖先。當然,大多數(shù)人在生前可能會為自己建造好墓室,渴望在死后能繼續(xù)享受如在世般的美好生活。他們將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墓葬儀式上,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的府邸或者宮殿為自己修建墓室,并陪葬大量器物,這些器物也許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過的,抑或是專門為死后生活制作的,但都是為建造一個死后生活的永恒家園而準備,這種觀念會驅使他們尋找相應特性的材料來為自己修造墓室的某個局部。漢代人十分熱衷于用石頭修建墳墓,他們將自己對死后世界的看法雕刻在石頭上,給后人留下了成千上萬的畫像石墓。滿城一號漢墓的后室,便是采用石頭制作的,一道石門不僅將安置棺槨的后室密封成屬于死者私有的一個沉寂永恒的空間,而且標志著建筑材料的一種轉變。

      西漢時期修建的大量紀念性建筑物也是采用了石頭制作,例如霍去病石雕群,這也許與滿城一號漢墓中后室使用大量石材有著相同目的,都期望人死后達到永恒。石雕由于石材重,且不易搬動,不是盜墓賊的目標。雖然墓主人的尸體不復存在,但是這些不起眼的石頭,卻讓他們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二、器物的“物質性”轉換

      滿城一號漢墓出土的器物分布于墓內不同地方(圖2),在墓道和兩耳室之間放有兩輛馬車,但馬車并非朝向墓內,而是朝向墓外,這或許象征著墓主人在死后即將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墓道右側即北耳室是一個儲藏室,存放了許多日常用品,包括糧食、魚肉、炊煮的陶器和一些小型牲畜,這可能是模擬王室貴族生前使用的倉庫。對面的南耳室中原有一覆有瓦頂?shù)哪緲嫿ㄖ渲信帕杏?輛馬車和11具馬骨架,可能是模擬墓主人生前使用的馬廄。沿中軸線再向內走是中室,這一處在發(fā)掘之前就已坍塌,但根據(jù)散落在地面上的瓦片和金屬構件推測其是木構建筑。中室里有兩座絲質帷帳,前后位置不一樣,有學者推測靠前的是劉勝之靈座,靠后者則是竇綰的神座。在座席前方陳列著容器、燈具、博山爐和俑等器物,這些器物尺寸大小與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差不多大,可推測其是生器,具有實用性。死者靈魂或者是成仙后可繼續(xù)游走在整個墓室內,使用這些器物。然而,座席后方放置的容器和車馬具與前方的器物大小形成極大的反差,如此微型的用具并不具有實用性,那這一器物放在此處有何用呢?放置在此處是有著特殊的意味嗎?或者僅僅是一種裝飾性器物呢?根據(jù)整個墓葬空間的布局設施以及人們當時的思想信仰和生死觀念,筆者推測這些器物可能是明器?!抖Y記》中記載:“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币虼耍颂幍拿髌饕苍S是供石門后的墓主人使用,這也說明器物在跟隨空間的遞進而逐漸變換,由生器轉換到明器,由生轉向死,表達了生與死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如果繼續(xù)由石門向里推進,就會發(fā)現(xiàn)墓主人棺槨里有許多玉器,中山王劉勝身穿金片貼合而成的“金縷玉衣”(圖3),其頭枕鎏金鑲玉銅枕,手中握有璜形玉器,前胸后背都放有玉璧,甚至有堵九竅的“玉塞”。那么你或許會思考這些玉器到底有何用途,石質器物向玉器的轉變又暗示了什么?古人認為,玉為山石的精華,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人們隨身佩戴玉,不僅可起到辟邪作用,而且能延長壽命。將玉隨葬的習俗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對于良渚先民而言,玉的堅硬和美觀使這一自然材質具有保護和轉化死者的神奇魔力。商周時期以及漢代同樣有使用喪玉的習俗,《漢書·楊胡硃梅云傳》曾記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后,棺槨朽腐?!薄稘h書·郊祀志》也記載漢武帝在建章宮中修建二十丈高的承露盤采集甘露,再加玉屑以飲之。這些文獻記載表明玉在古人眼里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它們具有神奇和超自然的力量,能給人們帶來某種程度上的利益。回過頭來看滿城一號漢墓劉勝棺中的玉衣玉器,你就會明白古人為何要給尸體穿戴“玉衣”,為何還要用玉塞堵住九竅,這也許正是墓主人希望這些玉衣玉器能保護其尸體永存不朽,即使可能達不到這一完美效果,但也能減輕尸肉腐爛的速度,可起到保護或者轉化尸體的作用。如果將滿城漢墓中墓主人的尸體與馬王堆一號墓中辛追夫人的尸體處理做比較,將會加強我們對滿城漢墓使用喪玉的認識。辛追夫人的遺體被煞費苦心地保存,用20多層的衣服和尸衣層層包裹。然而,所有這些包裹措施都是為了保護或裝飾尸體,而不是要轉化它。過了很多年,辛追夫人尸體被保存下來了,但滿城一號漢墓中所發(fā)現(xiàn)的卻是劉勝尸體的部分碎骨,墓中保存下來的是墓主人轉化了的玉體。這種差異也解釋了使用不同物質材料而具有的特定象征意義和功能。古埃及人同樣注重尸體的保存,他們認為人死后能進入冥界,但因時間的推移,尸體最終會腐爛。所以,他們才有了制作木乃伊的傳統(tǒng),認為木乃伊在某種程度上可代替尸體,靈魂可寄于木乃伊,也能達到一種永生的效果。

      縱觀其上,滿城一號漢墓中的隨葬品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從生器到明器,從明器到石器,從石器到玉器,這些器物在質料和特性上的轉換,也從側面映射出墓主人和當時人們的生死觀。

      三、結語

      滿城一號西漢墓不僅是西漢人重視葬禮儀式的反映,也折射出當時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墓中出土的器物造型別致、裝飾精美、色彩華麗,從側面流露出當時的人們非常重視生活享受,展現(xiàn)了漢代貴族階層飲食起居、駕車出行等方面的生活情態(tài)。同時,墓葬中器物“物質性”的轉換,對于我們了解和研究漢代人關于生死的態(tài)度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漢代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劉勝墓中的象征性環(huán)境為死者靈魂創(chuàng)設了一個特殊的主體空間,墓葬建筑或隨葬器物運用于特定空間,這些特定空間的物質與喪葬建筑和喪葬裝飾密不可分,但它們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又互相區(qū)別,共同實現(xiàn)墓葬的功能和象征意義。

      作者簡介

      趙純菊,女,成都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管理。

      劉偉,男,成都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管理。

      參考文獻

      [1]巫鴻.禮儀中的美術[M].鄭巖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6:1.

      [2]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施杰,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6:1.

      [3]余英時.東漢生死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4]陳莉,貢巧麗.從滿城漢墓的隨葬器物看西漢藝術精神[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88-92.

      [5]李雅雯.淺說滿城漢墓中的金縷玉衣[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3):38-39.

      猜你喜歡
      藝術精神物質性
      酒店非物質性激勵與員工忠誠度的關系
      地理詩學的批評實踐:評《海明威的地理:親密感、物質性與記憶》
      利用國際政治資源保護我國物質性海外利益的路徑探析
      混合型文化模式下龍江劇獨立的藝術精神
      戲劇之家(2017年3期)2017-03-06 08:09:14
      漢代陶塑的時代風格與藝術精神探析
      藝術評鑒(2016年18期)2017-02-22 16:10:53
      漢代陶塑審美特征對中國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的啟示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26:16
      清初遺民萬壽祺書法研究
      試析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精神
      戲劇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1:31:51
      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淺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性”保護:基于無錫宣卷的調查與思考
      上林县| 孝昌县| 江源县| 康乐县| 民和| 芒康县| 江孜县| 洛浦县| 和静县| 乌兰县| 维西| 南丹县| 翁源县| 赤壁市| 沂水县| 宁海县| 普洱| 湖北省| 武乡县| 阿瓦提县| 娱乐| 镇康县| 西华县| 时尚| 商丘市| 肥乡县| 叙永县| 东宁县| 扎兰屯市| 祁连县| 荥阳市| 宣武区| 淄博市| 阿克苏市| 西安市| 阿拉善右旗| 大理市| 贵德县| 闻喜县| 连江县|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