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懿郃
想要描述一雙鞋帶來的舒適感,除了“柔軟”“透氣”之外,有人還發(fā)明了“踩屎感”這個詞。這種宣稱像踩棉花一樣柔軟的鞋子,穿久了會對健康有影響嗎?
一雙鞋子是否舒適健康,鞋底軟硬并不是唯一標準,但鞋底太軟,確實會帶來3個健康隱患。
穩(wěn)定性不夠? ?底過軟的鞋子,就像踩在軟軟的棉花上一樣,很難站穩(wěn),這樣的鞋底會削弱我們對足部的控制力,讓崴腳、扭傷的風險大大增加。尤其是太軟的運動鞋,在跑步、跳躍的時候更容易出現(xiàn)意外。
支撐力不足? ?鞋底太軟,足底則缺乏支撐力,久而久之,足弓還容易塌陷,導致功能性扁平足。對于腳部已有變形或有內翻、外翻、畸形的人群,穿這樣的鞋容易加重畸形。
一旦足弓塌陷,會引起足部、腿部韌帶和肌肉的疼痛,還會導致足踝外翻、足內旋、小腿內旋、膝關節(jié)內移,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骨盆前傾和腰椎疼痛。
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由于韌帶和關節(jié)退化,足部控制能力會變弱,那些宣稱“超軟”的老人鞋,不僅不利于關節(jié)健康,還會增加崴腳、跌倒的風險。
增加疲憊感? ?軟底鞋走路時會發(fā)生很大的形變,且回彈不足,這就導致蹬地的反作用力減小,走起路來則更費力,有時還會造成越穿腳底越痛的情況。
哪些標準決定了一雙鞋該不該買?除了外觀是否好看,還有以下4個講究。
防滑性:鞋底的防滑性能至關重要,通常來講,帶有防滑花紋的牛筋鞋底,防滑效果更佳。
特別是老人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和穩(wěn)定性下降,跌倒風險相對較高,更需要選擇防滑性能較好的鞋。
透氣性:透氣性好的鞋更舒適,同時也能減少足部皮膚疾病的發(fā)生,如真菌感染。鞋是否透氣,不能簡單地從外觀進行判斷,應看使用的材質,人工橡膠和塑料材質的透氣性差,棉布或純皮材質的透氣性較好。
軟硬度:太軟的鞋對足弓的支撐力較差,抗震能力也較弱;太硬的鞋則舒適感較差。建議親自去試鞋,可以摸鞋子的面料和內部,感受材質是否舒適,重點要看鞋中段韌度是否適中,可用手扭轉觀察,扭不動或可以扭成“麻花”狀都不行。
寬松度:鞋子太緊太小會影響舒適度,還可能導致甲溝炎和足癬等疾病;太寬松太大的鞋會讓腳在鞋里“晃蕩”,長時間下去會影響足部骨骼。
鞋的寬度應與腳圍一致,才能起到保護足弓的作用;長度要在鞋內留有一橫指的空間。
* 腳圍的測量方法:用卷尺在腳拇指和小指根部下突起的地方繞一圈,得出的即是腳圍。
* 腳長的測量方法:將腳后跟頂在垂直物(比如墻、厚書)上,將軟尺零點頂?shù)竭@個垂直物,腳直接踩在尺上測量即可。
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腳長、腳寬,確定腳的實際大小,方便找到最合適的鞋子尺碼。需要提醒的是,兒童、老人以及孕婦等人群,應選擇固定方式簡單以及穿脫方便的鞋子,如果系的鞋帶松開,走路時可能被絆倒。建議選擇粘扣式的鞋,不僅易穿脫,還能降低跌倒風險。
不同腳型的人選鞋重點也有所區(qū)別,正常足、扁平足、弓形足、八字足……怎么判斷自己的腳型?不同腳型要注意什么?
正常足:正常足走路或跑步時,是后腳掌外側先著地,當腳到達足平放的位置時,重力逐漸傳到前腳掌,跖骨和大拇趾骨會均勻地緩沖掉大部分落地沖擊力。因此,鞋子磨損區(qū)域比較平均。
從臨床上看,正常足的人腳趾相對粗短、腳板也較寬,這種腳型的人建議選擇鞋頭寬一些的鞋,會給腳掌造成擠壓感,行走、久站都不會太累。
弓形足:弓形足腳后跟落地時腳呈弓形,由于腳后部外翻有限,落地沖擊力比較大,其主要磨損區(qū)在鞋子外側。
由于足弓高,當重力轉移到前腳掌時,腳的側面沒有正常腳型柔軟,緩沖能力較差,走久了容易造成膝蓋、髖關節(jié)疼痛等不適,腳掌上還會出現(xiàn)老繭、雞眼。弓形足的人應選擇彈性厚底、有氣墊的鞋子,以削減壓力。
扁平足:走路時腳底會過度向內旋轉,由于頻繁擠壓,走多了會造成小腿、腳踝等部位酸痛,其主要磨損區(qū)在鞋子內側。扁平足的人最好挑后跟有2~3厘米高或內側足弓處有較硬材質的鞋子,能支撐腳底,達到整體平衡。
八字足:走路內外八字的人,腳跟大多外傾或內傾,穿軟底鞋不僅難以達到糾正和限制作用,還可能造成腳變形或因不穩(wěn)定而引發(fā)疼痛、勞損,使腳“撇”得更厲害。建議八字足最好穿足跟或足弓處材質較硬的鞋子,別買軟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