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那迦
成都市區(qū)以東近50公里的沱江之畔,有一山地小鎮(zhèn)叫作五鳳溪。小鎮(zhèn)山環(huán)水抱、歷史悠久,始建于五代,是沱江上游興盛的碼頭。至今,“五鳳溪一張帆,要裝成都半城鹽;五鳳溪一搖槳,要裝成都半城糖”的民謠還在當?shù)貍鞒?/p>
五鳳溪上游的楊柳溝畔,修竹掩映深處坐落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沿青石磚拾級而上,門匾上的“心園”二字映入眼簾。這座老宅便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賀麟的故居。從賀麟的曾祖父賀道四起,賀家一直居住在此。如今這里也是五鳳溪家風文化學院的核心區(qū)域。
今年是賀麟誕辰120 周年。1902 年,就在這宅院中,伴隨一陣啼哭聲,賀氏迎來新生代。賀氏用鋤頭和詩書澆灌出子孫的詩書天地,言傳身教滋養(yǎng)著文明家風。“國風之本在家風”,在家規(guī)家訓的熏陶下,金堂賀氏還走出了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賀美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院長賀克斌等人。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賀氏家族由湖南入川,世居五鳳溪已300余年,傳至十四代人,家規(guī)家訓始終傳承有序。如今,賀氏家訓共有“愛國家”“孝父母”“端志趣”“慎交友”等20個條目。
據(jù)賀麟侄孫、賀麟故居紀念館負責人賀杰介紹,每隔30年賀氏家譜就續(xù)修一次,家規(guī)家訓一直置于家譜譜首,“時過境遷有所增刪,精華不變?!睂W院內保存著一塊“鋤經(jīng)”匾額,是賀麟烈祖父賀景升在嘉慶十九年(1814年)七十大壽時所制?!颁z經(jīng)”典出《漢書·倪寬傳》,倪寬人貧而好學,“帶經(jīng)而鋤,休息輒讀誦”。耕讀的傳統(tǒng),也深刻影響著賀氏,“鋤經(jīng)種德”作為賀氏最早立下的家規(guī),一直教化著后人。
1937年,賀麟因父病重回川,適逢家族準備第二次修族譜。賀麟為此提筆寫了《重修賀氏族譜序》。其中,“維家風,保族譽,以相勖勉;崇碩德,追遠祖,訓導子弟,撫育后昆,熏陶于無形,維系于不墜,其于培養(yǎng)族人之品格而蔚為良好之風氣,所補豈淺鮮哉”等論述,足顯其家族對門風之重視。
除了賀麟一家,許多賀氏中人都用勤勞踏實的一生展現(xiàn)出良好家風家訓的浸潤?!百R麟的侄子、我的父親賀永祥在金堂農(nóng)行干了一輩子普通職員。老輩子里,有人奔走在成渝間,安分守己做木工活養(yǎng)活一家;有人退休后發(fā)揮余熱,在街上替鄉(xiāng)親寫字,成了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鄉(xiāng)賢?!辟R杰說。
在賀麟故居的一間里屋里存放著賀麟夫婦在北京生活數(shù)十年所留下的家當。書桌上擺著老式收音機、三張灰布沙發(fā)上打著補丁,坐墊也已經(jīng)塌陷,角落里一方木柜是周恩來總理當年贈送的禮物……
在生活上貴節(jié)儉的賀麟,對教育、對學生卻樂于“散財”。賀麟的女兒賀美英說:“他對有困難的學生,總是傾心相助,送錢、送衣物是常有的事。80年代初,他回四川金堂老家,看到家鄉(xiāng)農(nóng)村孩子上學困難,就把他多年積攢的稿費共兩萬元全部捐獻給兩所中學設立獎學金?!?/p>
但同時,賀麟又對族人嚴格公正。“我們父親那一輩很多人受出身影響沒能接受系統(tǒng)教育,但凡想通過賀麟幫忙解決工作的都會被他堅決拒絕??此撇唤饲?,卻為大家樹立起了家風的導向。”賀杰說。
賀氏家訓有云:“子女教育,必自幼小。我族重視,家族興旺。他族仿效,族族如斯,則家興國盛矣?!弊詮?919年18歲的賀麟以優(yōu)秀成績考入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賀氏就與我國最高學府之一的清華大學結下不解之緣。賀美英1956 年進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畢業(yè)后留校工作,1995年至2002年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她還在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賀美英曾說:“我的事業(yè)在清華。”在清華大學工作的40 多年里,她大部分時間是做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曾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稱號。
五鳳溪家風文化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賀家重視教育聞名于當?shù)?,他們先后興辦了鳳儀書院、安鳳義塾和五鳳鄉(xiāng)高小國民學校,不僅對族內子弟諄諄教誨,也改善了五鳳鄉(xiāng)中子弟讀書的條件。
“正如家規(guī)所立:‘勤儉為黃金之本,詩書乃丹桂之根,能各勤其職業(yè),則固家養(yǎng)品之基立矣?!辟R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