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
傳播學(xué)中有個理論叫“第三人效果”,認(rèn)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時存在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式,即傾向于認(rèn)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對“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響,卻會對“他”人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種對大眾傳媒效果的判斷是一種雙重標(biāo)準(zhǔn):高估對他人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
讀書時,我對這個理論尤其感興趣。第一想到的便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預(yù)估。只要看到影視劇里有親熱鏡頭,就如臨大敵,立刻換臺,同時輔以不自然的咳嗽、借故走開等動作。家長們盡管知道這種鏡頭對自己并無特別不良影響,卻總是認(rèn)為,孩子看了這個畫面,明天就立刻投入戀愛、放棄學(xué)習(xí),甚至做出有違公序良俗的行為來。以此也可類推家長對電子游戲的投訴等等。
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個理論引申一下,變?yōu)椤暗诙诵Ч?,便可以解釋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我經(jīng)常高估對方的心理或情緒,并以此質(zhì)疑自己的行為。比如,與同事溝通工作時,對她寫的材料提出一些意見,這個意見如果需要對方做重大修改,我的內(nèi)心便會生出不確定感:“她會不會覺得我為了凸顯自己能力強(qiáng),太過吹毛求疵?”
其實,十有八九對方并沒有這樣想,大多會開心接受。當(dāng)我從結(jié)果倒推時,從另一個層面去解釋又合理了:“你幫她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她開心還來不及呢,哪有那個閑情逸致去胡亂揣測別人?”
跟父母也是如此。比如,過年給家里買年貨,我總是買得過多,以致東西都過期了還沒吃完。我知道自己這么做暗含這樣一種心理:“平時很少回家,如果年貨還買少了,父母會不會覺得這個閨女白疼了?”其實,我爸媽從未因為不回家看望,或者其他事宜而抱怨過我。反倒是我思忖過多,讓父母變成了一種望女孝順的形象。
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經(jīng)常這樣錯誤地估計他人的情緒或心理:怕別人覺得自己小氣,不好意思去索回借出去的錢,后來朋友說“忘記還你了,謝謝提醒我”;人多時,怕冷場尷尬,只好找自己都覺得俗氣的話題來暖場,后來發(fā)現(xiàn)大家都沉迷于手機(jī),無心聊天而已……這個“第二人效果”經(jīng)常如緊箍咒一般,時常困擾著我,徒增許多煩惱。
我覺得這種“第二人效果”的思維定式既有道德潔癖,也有小人之心。給自己安了無需強(qiáng)求的道德枷鎖,有時也置他人于不義之地。跟經(jīng)常被批判的討好型人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種意念偏執(zhí)。
發(fā)覺了自己的這個偏執(zhí)后,我試著去糾正,與朋友、同事交往時更直接透明,給父母添置東西時也從實際需求出發(fā)。這樣的糾偏,開始時遭到了自我抵制,就像開車打方向盤過快時,輪胎摩擦地面的吱吱聲,心里依舊劃過不適感。等到多嘗試幾次,就容易多了,無論語言還是動作,都能自然地發(fā)出,而不必特地去提醒和警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