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原始腰機:中國織機的最早類型
織布需要五大運動,即五個過程,一是開口,口開不起來就無法實現(xiàn)經(jīng)線與緯線的交織,二是引緯,也就是投梭,經(jīng)線拉開了緯線需要穿梭過去,三是打緯,四是送經(jīng),五是卷布。幾乎所有的織機都是圍繞這些過程來工作的。
以上這些步驟程序里最重要的工作是開口,開口直接決定可織造的成品是什么,開口不同,織出來的紋理、圖案便不同,經(jīng)緯線的交織有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基本都發(fā)生在開口這一過程。
原始腰機作為中國織機的最早類型,可以進行上下開啟織口、左右穿引緯紗、前后打緊緯紗這三項織布的主要運動,已經(jīng)具備了最基本的紡織織造功能。此類織機出土最早的例子可能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就有類似的織機出土,后來在離河姆渡遺址很近的田螺山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田螺山遺址里很多東西都可以推斷為織機相關(guān)的部件,如卷布軸、打緯刀、分經(jīng)桿等。
腰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卷布軸固定在腰上,所以叫腰機。腰機基本上見于東方,在全世界織機的版圖里,腰機就是東方的,所謂東方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及東南亞一帶,東南亞其實也是慢慢傳播下去的。所謂原始腰機,是沒有機架,沒有踏板的。在腰機里也有一種比較復(fù)雜的類型,有機架、也有踏板。
有架織機:更為廣泛的原始織機
有架織機是有機架,沒踏板,沒有傳動機構(gòu)的一類織機。在中國的史料里有"敬姜說織"的記載,經(jīng)專家考證,敬姜說織的織機可能是一個有架無踏板的織機,在新疆出土的傳絲公主畫板上就有這種織機的相關(guān)形象。
貴州省博物館也藏有有架織機,比如苗族凳式織帶機,它們看上去像一個小馬扎和一個凳子,它們有架子,其實也是一種有架織機。它的經(jīng)軸、經(jīng)線可以轉(zhuǎn)動,人就在邊上進行操作,操作時不用踏板作為動力。
有架織機相對于其它類型來說不是特別多,但是也是一個重要的類型。從全世界來看,此類織機的分布更加廣泛。有架織機一直到當(dāng)下,在地中海邊上依然有人在使用。
古希臘也使用有架織機,在一些古希臘的陶罐里可以看到相關(guān)圖像,希臘也出土了很多類似的織機。這些圖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織機里面有一批重錘,重錘系在經(jīng)線上吊下來,靠重錘的重力把經(jīng)線拉直。北歐有很多做紡織品研究的人都進行過還原,這種織機屬于重錘式織機,在古希臘是非常經(jīng)典的織機。這種織機基本就在歐洲范圍內(nèi)傳播,沒有往其他地域傳播。
踏板織機:機械傳動的平素織機
踏板織機是織機里重要的類別之一,踏板織機有機械的傳動。前面兩類織機中,原始腰機的經(jīng)線用腰來固定,有架織機的經(jīng)線用架子固定,但是所有織造的動作都需要人的手來完成,特別是開口、送經(jīng)、送緯、打緯等都需要手。人只有一雙手,織造就比較忙,但是人的腳可以動,卻并沒有利用起來。踏板織機最重要的是把腳利用起來了,開口的動作用腳來完成,這肯定需要通過一套機械的傳動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利用腳來開口后,手就只完成投緯、打緯這兩個動作,織造效率大大提高。提花機很多也是有踏板的,此處指的踏板織機是有踏板沒有花本的那些織機。踏板織機最早的圖像可以在漢代畫像石和實物中看到。踏板織機有很多類別。
第一類是單綜單躡腰機。綜是綜片,躡是踏板。它還是一種腰機,但是有踏板。在成都曾家包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有兩臺織機,這兩臺織機粗看比較簡單,只有幾根桿子。對畫像上的織機進行復(fù)原后發(fā)現(xiàn),這個織機是一臺腰機,有架,也有踏板,踏板數(shù)量是一個,為丁字形踏板。踩下踏板,兩邊會有繩子提綜,織機有像杠桿一樣的裝置,一邊壓下去,一邊提上來??棛C沒有固定織布軸的裝置,最大可能是固定在腰上。一個踏板只能開一個口,但是織布最少需要兩個開口,這臺織機上的另一個開口應(yīng)該是原來就設(shè)置好的默認的開口。這類只有一個踏板的腰機,是最簡單的踏板織機。
這一類腰機在民間還能經(jīng)??匆姟:系耐良义\基本都是用這種織機來做的。這種織機就是一個杠桿,一片綜,一個踏板。有的不是用踏板,而是用一個拉桿,或是一根繩子來控制升降,其作用和踏板是一樣的。有的織機在上面加了一套提花裝置,但其基礎(chǔ)也是一個踏板腰機。
第二類是單綜雙躡中軸式織機。這一類織機在漢代出現(xiàn),在漢代畫像石上可以看見大量的兩塊踏板的織機,但是它的綜片是一片,這一點比較奇特。一片綜片與兩片綜片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兩片綜片的織機應(yīng)用更加廣泛。比如,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織機基本都是兩塊踏板控制兩片綜,不會是兩塊踏板控制一片綜。
關(guān)于這類織機最重要的記載出現(xiàn)在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遺制》里,這是一本古代重要的專門講織機的著作。研究元代的織機后,回溯發(fā)現(xiàn),這類織機之所以能夠兩塊踏板控制一片綜,是因為它們采用了"中軸式結(jié)構(gòu)"。這類織機中間有一根軸,這根軸是方形的,上面有兩根桿子呈九十度,兩根桿子各連兩根連桿。中軸導(dǎo)致了綜片在一個方向轉(zhuǎn)的時候可以使綜片放下,在另一個方向轉(zhuǎn)的時候又可以把綜片提上去,這個過程十分復(fù)雜巧妙,但是現(xiàn)在幾乎不使用了。這是漢代應(yīng)用最廣泛的一種織機,因此很多畫像石里都畫了這一類型的織機。后來這種織機一直有延續(xù),敦煌莫高窟壁畫里也有這類織機,宋代山西開化寺壁畫里也有此類。
第三類是單動式雙綜雙躡踏板織機。雙綜雙躡是兩片綜兩塊踏板,但這兩片綜和兩塊踏板是單獨行動的,是單動式的。
宋代梁楷的《蠶織圖》畫了當(dāng)時的人們織造的圖像。圖像可見,織機下面有兩個踏板,上面有兩片綜,兩個杠桿系統(tǒng)。其中一個杠桿系統(tǒng)有兩根桿,后面壓下去,前面提上來。另一個杠桿系統(tǒng)只有一根長桿,后面壓下去前面也可以提起來,其動作都是一樣的,后面下壓前面提起來各自行動,它實現(xiàn)了對經(jīng)線張力的控制調(diào)節(jié),從目前看到的史料推斷,這種織機從宋代開始出現(xiàn)。這類織機現(xiàn)在依然存在,但存下來的數(shù)量不多。
第四類是互動式雙綜雙躡織機?;邮诫p綜雙躡織機的兩塊踏板和兩塊綜片上下運動時是互動的。兩片綜片的上面有一個杠桿,杠桿的一頭是一片綜片,另一頭是另一塊綜片,一片綜片提起來的時候另一片綜片就下去,這便是互動式的原理。這種織機的好處是,所有綜片上的經(jīng)線的動程都是一樣的,兩組經(jīng)線的張力始終保持不變,這提升了織造的效率。得益于此,現(xiàn)在所見的絕大部分織機都是互動式雙綜雙躡織機。
提花織機:貯存和控制圖案信息的織機
之前介紹的幾種織機都是織平紋、沒有圖案的織機,而提花織機是可以貯存、控制圖案信息的一種織機,真正意義上做到7 "神機妙算"。
根據(jù)提花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區(qū)別,提花織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多綜多躡踏板織機。所謂"多綜多躡",指的是基于不同的需求,織機有幾片綜就有幾個踏板。
一個圖案需要很多的緯線才能織出來,兩根緯線織不出圖案,只能織平紋,七八根緯線可以織一個小菱形類的圖案,織人物、動物、花卉就需要很多緯線。每一根緯線和經(jīng)線的交互關(guān)系只有兩種一在某根經(jīng)線之下或之上,緯線若在經(jīng)線上面則為"1",在經(jīng)線下面則為"0"。如果想要織出特定的圖案,緯線穿過經(jīng)線的時候,所有"1"的部分,全部要打個圈勾起來,"0"的部分則全部不動,如果圖案有10個循環(huán),那織機就需要10片綜,這就是多綜多躡踏板織機的工作原理。
四川雙流縣的丁橋織機是一種十分經(jīng)典的多綜多躡踏板織機。這種織機有五六十片綜,也有五六十片踏板,為了以防踩踏板時踩錯,就在腳踏板上布滿了竹釘,狀如當(dāng)?shù)睾用嫔弦来闻帕械倪^河石墩"丁橋",因此這種織機被稱為"丁橋織機"。
第二類是花本織機。不同于多綜多躡踏板織機,花本織機的提花過程和經(jīng)線是分開的,提花的程序另外貯存在花本里,花本的線和經(jīng)線進行關(guān)聯(lián),提花的時候在別的地方提,提好之后再傳遞到經(jīng)線之上,和經(jīng)線本身的關(guān)聯(lián)只有一次。
花本織機又分為小花本織機和大花本織機。南宋《蠶織圖》里的小花本織機,需要兩人來操作。有很多絲線,其根數(shù)和經(jīng)線根數(shù)對應(yīng),是垂直的線,這些垂直的線全部連到機器上部的花本中?;ū旧嫌袡M線,每一根橫線都控制了花本的程序。
唐代開始出現(xiàn)大花樓織機,可以織龍袍。一些圖案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的花,需要很多緯線,幾百根是不夠的,需要上千根,那么如何解決呢?聰明的古人想到,把花本調(diào)換,人坐在后面,花本便拉出可以形成很大的"圈",織多大的圖案都能實現(xiàn),這就是大花樓織機。
從1790到1800年之間,法國里昂成為世界絲織業(yè)的中心,大量精美的絲綢都在此生產(chǎn),他們對織機進行了改革,發(fā)明了一種紋版,那是一塊紙板,上面打了很多孔,最后把花本做到了織機里,叫紋版織機,也叫賈卡紋織機。后來傳到英國、日本,再傳到中國。
到了近代,紋版直接導(dǎo)致了電報的產(chǎn)生,第一代計算機用的也是紋版,直到電子計算機出現(xiàn),它不再是有形的機械,而是電子、脈沖?,F(xiàn)在所有的提花機都是用電子來控制,大大方便了紡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