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行
在鳳凰山腳下,躲著一座隱世的粵東小城:初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不得了,它可能是潮汕味最濃郁的城市。
誰讓潮州自東晉建制以來,便一直是粵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過去無論是從京城被貶的官員,還是往來東南亞的船只,在粵東地區(qū),多數(shù)都是由潮州“照單全收”。
走進潮汕地區(qū),你還會發(fā)現(xiàn)很多老一輩潮汕人都對“潮州”二字有執(zhí)念。原因無他,“潮州府(泛指潮州、汕頭、揭陽三地)”比“潮汕地區(qū)”先存在了一千多年。哪怕在海外,老外們都是先識“潮州”,后識“潮汕”。
這座千年粵東小城,該為自己代言了。
潮州,曾經(jīng)的“老大哥”
潮州,真的不當“大哥”好多年了。久到可能連潮汕人都忘了,潮州曾經(jīng)是粵東中心。
潮州在開局拿到的并不是什么好牌:在中唐以前,這里人煙稀少,環(huán)境惡劣,山地、丘陵占了65.2%,可用耕地非常少;又因群峰起伏、河流縱橫導(dǎo)致該地惡瘴叢生,不時有鱷魚出沒,連韓愈赴任之時都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隨時做好因公殉職的打算。
但韓愈顯然多慮了,他沒想到上天用山給潮州關(guān)上一道門,又會用海開了一扇窗。
在水方面,潮州從來不輸。打開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潮州地處閩粵交界,隔壁就是福建漳州,回頭一望是廣東。更運氣爆棚的是,穿城而過的韓江水直通南海,這一下,潮州的水路徹底打通,到了宋朝航海時代,潮州的命運便隨著海水一路水漲船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潮汕地區(qū)最早的對外通商港口,不在汕頭,在潮州。潮州的庵埠港、拓林港,興于明清,極盛一時,“暹羅、日本及??芙圆淳拗塾诖恕?。南來北往的貨物、人聲鼎沸的航道,毫無懸念地把潮州推至粵東商貿(mào)中心、韓江流域經(jīng)濟中心的地位?!吧秸沃恰保缫炎儭昂=z重鎮(zhèn)”。
都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這話真不假,自古帶了做生意DNA的潮人,早就乘著紅頭船隨著貨品闖南洋?!?009全球潮商經(jīng)濟白皮書》介紹,當時東南亞國家華人資產(chǎn)中,近一半是潮州人的;而僑居海外的5000多萬華人中,有20%是潮州籍;李嘉誠、劉鑾雄、朱鼎健等皆是潮州籍商人。
粵東文化中心,還是它
俗話說得好:“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經(jīng)1600多年碰撞融合的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土著文化,被潮州這座城沉淀成潮州文化:潮州方言、潮劇、潮樂、潮州木雕、抽紗、潮州功夫茶、潮州菜,莫不令人頭皮發(fā)麻。你敢相信,作為一座粵東小城,潮州竟有15個國家級“非遺”?
管他潮起潮落,潮州人的精神滋養(yǎng)足了。
地處閩粵交界的潮州也一直在福建和廣東之間反復(fù)橫跳,于是形成了“粵地閩風(fēng)”的個性。除了地理關(guān)系,潮州文化發(fā)展到今天也與一個人脫不開關(guān)系:韓愈。他做事絕不含糊,治鱷患、廢奴隸、興鄉(xiāng)學(xué)、開民智,這樁樁件件都被老百姓記在心頭,導(dǎo)致潮州千里江山皆姓韓。
人們把鱷溪改成“韓江”,把筆架山改成“韓山”,還建了韓文公祠以示紀念。
最突出的是,他在潮州掀起一股“考科舉”之風(fēng),把“家貧子讀書”刻進潮州人的基因里。據(jù)記載,潮州進士在唐朝只有3名,到了宋朝增至172名,明朝160名,清朝142名,一直在廣東名列前茅。潮州人還給韓愈的,是一座座牌坊。狀元、進士、忠臣、孝子,皆是潮州人立坊的對象,在小小的潮州古城,昔日竟林林總總立了570座牌坊,還原成如今極具風(fēng)韻的牌坊街。
過去韓江水運雖繁茂,但始終不利于兩岸人們生活,又不利于鹽運收稅。于是,宋朝始建、明朝定型的廣濟橋一出,世人皆為之驚嘆,稱它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船來橋開,船走橋閉合,只要到這座浮橋上走上一遭,無不被潮州古人的智慧折服。而許駙馬府、潮州開元寺、己略黃公祠、從熙公祠、韓文公祠、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龍湖古寨等,早就用歲月的刻痕,兜住了古今潮州人的生活。
吃潮菜看潮劇
潮州人波瀾不驚的每一天不同于大城市里的“卷”來“卷”去,潮州人早已過上“平平無奇”的生活:用一杯功夫茶打發(fā)早晨,看看潮劇,吃著外人驅(qū)車來才吃得上的潮菜,得空了,就逛逛手工藝市集。
潮州人沒有絲毫浪費祖宗留下來的“古漢語”,把8個音節(jié)的潮州話化作潮樂和潮劇。
要嘆潮劇,最好的配搭是功夫茶和潮菜。
潮汕人對功夫茶的迷戀,已經(jīng)到了全國皆知的地步,作為其中一分子,潮州也不例外。你不難看見潮汕人開車、出遠門、野餐,都得隨身帶著茶具。
而潮州菜(泛指“潮汕菜”)更是能出一本書。翻開菜譜,不難看見里面保留了大量的古風(fēng)遺存,如疍家的海鮮、畬族人祭祀的粿、中原流傳下來的“金齏玉膾”(魚生)、魏晉盛行的野菜文化(益母草、麻葉)等。
南洋的飲食風(fēng)俗也一度影響了潮州人。沙茶醬,本來自印尼傳統(tǒng)醬料沙爹(Sate),傳入潮州經(jīng)改良后,就變成牛肉火鍋的最佳拍檔——沙茶。但到了潮州,很多人都會為饒平獅頭鵝、潮州打冷、鴨母捻、潮州柑、鳳凰單叢茶著迷,甚至連回家的路都找不著北。
不過,還有人說:“潮州,是被美食耽誤的民藝寶地。”對,如果你對于潮州滿腦子都是吃的,那實在太對不住潮州的內(nèi)涵。
過去,潮州民間有“斗工”現(xiàn)象(誰做得好用誰的),導(dǎo)致潮州的嵌瓷、金漆木雕、刺繡、抽紗、大吳泥塑、花燈剪紙等異常發(fā)達,哪怕拿到全國乃至東南亞去說,也能贏得一個“哇”字。
嵌瓷是潮州人的老手藝了,機靈的匠人把瓷碗一摔,再一黏合,竟變魔術(shù)似的把碎瓷變成了房檐上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嵌瓷;而金漆木雕、潮繡更能體現(xiàn)出過去潮州人生活的奢靡,己略黃公祠把木雕做得層層疊疊再貼金,潮繡的“墊金繡”用金絲銀線繡出浮雕立體之感,最是考驗繡功。
實在不得不感嘆:有了這一身錦繡文化,潮州人又何懼風(fēng)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