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①疾②,用之者舒③,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④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⑤。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選自《注音全譯四書》,竇秀艷注音,王曉瑋譯文,新華出版社2017年版)
【注釋】
①為之者:生產(chǎn)財富的人。
②疾:勤奮。
③舒:節(jié)省。
④伐冰之家:指祭祀用得起冰的卿大夫家。
⑤聚斂之臣:指搜刮民財?shù)拇蟪肌?/p>
—— 鑒賞空間 ——
本文和《大道之行也》一樣,都選自《大學》,討論了獲得財富的正確途徑,倡導“德本財末”“先義后利”的思想。文章強調(diào)“仁者以財發(fā)身”,認為國家要遵循仁義的原則得到財富,然后用財富來造福百姓,不能任用“聚斂之臣”與民爭利。
全文駢散結(jié)合,運用對比手法,將“仁者以財發(fā)身”和“不仁者以身發(fā)財”進行對比,指出有德行的人會舍財修身,沒有德行的人會舍身求財。最后,文章引用孟獻子的話告誡人們,國家不應(yīng)“以利為利”,而應(yīng)“以義為利”,這對今天的我們?nèi)杂泻艽髥l(fā)。
—— 讀有所思 ——
1.簡要說說本文的論證思路。
2.結(jié)合本文,談?wù)勀銓Λ@得財富的途徑有何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