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一撥又一撥來到中國。“竹幕”拉開了一條縫,每個人都急切想看一看封閉已久的紅色中國——一個仿佛比遠方更遠的地方。
美國舉國出現(xiàn)“了解中國”運動
“中國,這是美國的最新事物?!边@是《紐約時報》1972年2月16日一篇報道的題目。這天是中國鼠年的正月初二,漢學家們熱烈地辯論著鼠年的“鼠”字究竟怎樣翻譯好,就這樣拉開了中國年,也揭開了尼克松訪華的序幕。
連日來,美國三大電視網(wǎng)除了新聞之外,還在早晨上班前后和晚上9時半以后的黃金時間播送兩到三小時的特別節(jié)目,各報也都在頭版頭條的顯要位置連篇累牘刊登來自北京的報道。直觀的電視報道迅速改變了美國公眾的印象。他們看到,中國沒有出現(xiàn)任何對尼克松總統(tǒng)帶有惡意的反應(yīng)。沒有什么20多年來想象中的“紅色魔鬼”,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彬彬有禮、好客、勤勞、長期蒙受苦難、正在建設(shè)美好社會的民族形象。
蓋洛普民意測驗結(jié)果顯示,支持尼克松訪華的占73%。測驗還要求參加者從23個形容詞中挑選他們認為最適合形容中國人的詞語。1966年時常被挑中的詞是“無知”“好戰(zhàn)”“狡猾”和“背叛”,1972年則被“努力工作”“聰明”“富于藝術(shù)才能”“進步的”和“講求實效的”等詞所代替。
對中美關(guān)系的變化格外敏感的日本駐美記者不無夸張地稱,美國舉國上下出現(xiàn)了一個“了解中國”運動,洪水般的報道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次“對兩億人的總洗腦”,使美國人的中國觀來了個180度大轉(zhuǎn)彎。
幾個來華群體優(yōu)先得到考慮
據(jù)美國國務(wù)院估計,1972年,1500到2000名美國人獲準訪問了中國。但消息人士指出,這個數(shù)字實際高達3000人。這些還只是申請訪華的5萬人中的一小部分。對此,周恩來表示,中國歡迎來訪,但現(xiàn)在接待能力還很有限。
1972年的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并不對外賓開放,開放的主要是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以及國棉三廠等現(xiàn)代化企業(yè)和大寨、紅旗渠等樣板性工程。在申請訪華者中,有幾個群體是優(yōu)先得到考慮的。
一個群體是謝偉思、費正清這樣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們1949年前都曾在中國工作過,現(xiàn)在受到周恩來的親自邀請,先后訪華。作為中國研究的權(quán)威,費正清曾向基辛格介紹過“你必須親自去拜訪他們”的中國規(guī)矩,后來基辛格表示那次討論影響了歷史。
美籍華人科學家群體也受到祖國的熱情歡迎。開風氣之先的是楊振寧。他在尼克松訪華消息剛公布的1971年7月就獲準回中國大陸探親,1972年6月又作了第二次訪問。訪問返美后,他屢屢盛贊中國的巨變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精神。
還有一個相對密集來華的群體是政界和新聞界人士。1972年4月,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lǐng)袖曼斯菲爾德和共和黨領(lǐng)袖斯科特率團訪華?;貒笏箍铺卦趨⒆h院作訪華報告時說,新中國取得的兩個最大成就,一是已成為完全在中央政府控制下的統(tǒng)一的國家;二是普通人的生活達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盡管生活標準還是很低的。斯科特的報告還說:在中國,我們看到了一種具有強大力量的文化,這種文化決心走自己的道路。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黃衛(wèi) 宋春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