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軍偉
成長,是由每個曾經奮斗過、掙扎過和思考過的人書寫的。對成長的回憶和梳理,既是重現成長的過程,也是再構個人內在自我生命的過程。教師成長,需要三大積累:閱讀積累、實踐積累和寫作積累。
回望自己的成長之路,最經濟、最便捷、最有效的,無疑是閱讀積累。我的專業(yè)閱讀之旅大概開啟于走上教科室主任崗位之時,任務型驅動也罷,成長性訴求也罷,10多年的沉潛,我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隨之潛滋暗長。哲學類書籍,讓我萌生“兒童在場”教育觀;語文專業(yè)類書籍,讓我錨定“言語生長”教學觀。
“刨子式”閱讀:滋養(yǎng)捕捉力,助推思想立場的裂變
眾多書目中,王尚文先生的《語文品質談》如晨曦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我的語文教學之路:藉由品質之回歸,守護語文教育的本體價值。
信息爆炸時代,尤其需要冷靜地、審慎地對信息進行甄選與捕捉,猶如木工使用刨子刨去木器的多余部分,在木屑、木花紛飛之際,揚其糟粕,留其菁華。閱讀,也是如此。王尚文先生的《語文品質談》,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面對語文教育的病象與病根,給出了多劑“良方”。
首先,給語言文字作“注解”。從運用語言的視角(或曰作者視角)來解讀,語言文字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而就是人本身;也即,思想與使用語言乃是同時發(fā)生的同一件事情。從品鑒語言的視域(或曰讀者視域)來解讀,咀嚼語言文字,誠如歌德所言,需要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也即,在文字上“推敲”,其實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其次,給語文教學“松綁”。語文應當而且必須拒絕“語文+”。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把語句寫通順,把意思說清楚”,共12個字。語文教學從“工具說”,到“人文說”,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說”,再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說”……不管思想如何流變,表述如何更替,但先生所說的這12個字,應該“立在語文課程的正中央”。不用遮遮掩掩,左顧右盼,語文,就該干語文的正經事兒。或許,還可加上先生在第一輯“語文品質初探”中提及的“適切”與“得體”。
再次,給學科育人“正名”。學科育人一度上了“熱搜”,而對于“什么是學科育人”“學科何以育人”“學科如何育人”的談論,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學科育人”,先生也擺明了自己的觀點:“不同的課程可以并且應該依據自身獨特的角度、獨特的內涵、獨特的優(yōu)勢各自發(fā)揮育人的作用,就像車輪的輻條指向一個軸心一樣?!蓖瑫r,他又辯證地指出,不能一說要“學科育人”,每門課程都一哄而上。如果每門課程的課標只是強調“育人”這一“根本的目標”,勢必會影響各門課程完成自己的“獨當之任”。的確,“學科育人”應該是與“學科教學”水乳交融的,而不是游離其外的。其主要途徑就是在閱讀、寫作中咬文嚼字,含英咀華,以求在語言文字里與作者心意相通,與自我坦誠以對。
王尚文先生的《語文品質談》,是語文教育的守望與變遷,是流淌著的傳統與文化。他的這一主張,成就了我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言語品質的小學語文生長性課堂教學研究”,使我的語文教學立場——“引領學生走上用母語編織的有意思、有意味、有意義的學習之旅”更為明晰。
“鉤子式”閱讀:潤養(yǎng)轉化力,催生教學行為的質變
教學立場需要教學行為的印證。在一段段用母語編織的學習之旅中,猶記得2021年3月的那次非常態(tài)教學現場——參加無錫市“課題進課堂”研究共同體小學教學研討活動。經與導師梁昌輝商討,確定執(zhí)教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9課《剃頭大師》,并把教學重點鎖定為:講述老剃頭師傅給小沙剃頭的過程,盡量講完整、講清楚。
第一次試上,在厘清老剃頭師傅、小沙和“我”的人物關系,了解小沙怕剃頭的兩大原因之后,我根據課后習題一的要求,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你能根據這‘二怕來講講老剃頭師傅是怎么給小沙剃頭的嗎?老師給你起個頭:總是一個老剃頭師傅來做小沙的冤家。老師傅……”結果,課堂上看不到半點“波瀾”。望著一張張“漠然”的臉龐,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上課完畢,我狼狽地“逃離”了現場。
曾經侃侃而談的學生,為何集體“失言”?曾經自以為傲的課堂教學,為何遭遇“滑鐵盧”?是文本的目標定位出現了問題,還是我的活動設計有失偏頗?……一連串的問題,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迷茫之余,猛然想起假期閱讀的戴維·珀金斯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輕輕地翻開,扉頁前面的幾張圖文映入我的眼簾:“知識必須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運用,才值得學習”“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前言中的幾段文字引起我的共鳴:“對那些不一定有趣的話題,學生們根本不愿意給予半點機會”“在學校里,什么才是值得學習的知識”。目錄中的幾個小標題讓我茅塞頓開:“你學過的哪些知識,今天的生活還用得上”“第三類接觸,讓更多知識在生活中有價值”“教育的初衷,源于有生活價值的學習”。
原來,是我的學習活動沒能融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沒能對接學生的“現在”與“未來”。你想啊,講述“老剃頭師傅是怎么給小沙剃頭的”,依然駐留在書本世界,局限在別人的生活之中。難怪學生會作壁上觀,喪失參與的積極性與內動力。
閱讀的最高境界,應該如“鉤子”一般,努力把閱讀中涌現的有用資源“鉤”出來,把有價值的東西“鉤”到自己的筆記本上,“鉤”到自己的腦海中,乃至“鉤”到自己的教學現場,變成具體的教學行為。
經過學習與反思,我把上述活動進行了“生活化”包裝:“小沙被老師傅整得這么慘。有一次,他忍不住和自己的表哥,也就是課文中的‘我吐槽。他會怎么講呢?請同學們看看板書,結合老師提供的插圖講一講?!鄙砸晦D變,換來的是“群情激憤”,有的同學提到老師傅嚇人的剃頭工具“锃亮的剃刀”“老掉牙的推剪”,吐槽小沙外在的慘狀;有的同學提到老師傅令人驚悚的個人條件如“耳朵不好”“眼神差了點兒”等,吐槽小沙內心的崩潰;有的同學從剃頭費用(每次剃頭,都要付雙倍的錢)切入,吐槽價值秩序的顛倒……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
學生還是三年級的那批學生,為何課堂卻發(fā)生了如此逆轉?細細推敲,不難發(fā)現,一切源自學習活動的幾大改變:
其一,學習方式的轉變。用“吐槽”替換原來的“講述”。雖然兩者都是“講”,且“講”的內容大同小異,但“吐槽”更契合文本所呈現的場景。其二,學習情感的轉化。由于是“吐槽”,學生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移情體驗,代入故事情境中;而“講述”,不需要介入過多的情感。其三,學習價值的轉向?!爸v述”更多指向學生的當下學習,也即復習鞏固當堂所學;而“吐槽”,更多指向學生的生活,也即再現或重構課余生活。
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年輕時學過文學、社會學、法學等,但這些學問都逐漸從他的生命中流逝了,最終他的治學落腳到了哲學。晚年,回顧這段學術歷程時,他感嘆道:“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沒有真學問出現?!蹦敲?,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什么地方是生命所在的地方?應該是關聯“現在”與“未來”,勾連“學習”和“生活”的課堂經歷。
“釘子式”閱讀:蓄養(yǎng)專注力,促使作業(yè)方式的蛻變
有些書籍,比較“好”讀;有些書籍,比較“難”讀。好讀的,一般都是與自己的認知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相匹配的;而難讀的,一般需要調動更多的“力”,比如,專注力。夏雪梅的《項目化學習設計》,于我來說,就是一本難讀的書,因為書中有很多學術化、陌生化、情境化的概念和樣例。這本書,我讀了三遍。
第一次閱讀,是為了完成薛法根江陰高級研修班的學習任務。那次活動,由我和同伴講解“項目化學習”的概念理解和課程實踐。結果,我們用17張PPT講了“何為項目化學習”“為何項目化學習”“項目化學習視野下讀寫融合課程實踐”。講解完畢,薛老師提點我們,夏雪梅的這本書,需要多讀,精讀,回讀。聽了薛老師的話,我原本的沾沾自喜轉化成了繼續(xù)閱讀的動力。
第二次閱讀,是參加江陰市教研室夏江萍老師的課題“組塊教學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研究”開題論證。為了更好地介入,我又一次開啟了“項目化學習”的閱讀之旅。這次,我用思想的觸角探入“項目化學習”的世界,探及的不是策略、方法和手段,而是項目化學習的“原點”:項目化學習是系統的學習設計,涉及六個維度——核心知識,驅動性問題,高階認知,學習實踐,公開成果,全程評價。至此,“項目化學習”的面目似乎清晰了不少,但留存于心的,還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無法操作。
第三次閱讀,我重點研讀了“項目化學習”怎樣操作實踐、怎樣設計成果、怎樣進行評價。其中,這段語句給予我啟發(fā):“學科項目化學習不是學科的活動化,而是學科核心知識在情境中的再建構與創(chuàng)造;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匯聚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學科概念來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作品,讓學生產生新知識,獲得更深的理解?!?/p>
三次閱讀,宛如“釘子”一樣,幫助我牢牢“釘”住“項目化學習”這個主題,凝神屏息,傾盡全力,不放過一個細節(jié)。而對“項目化學習”的理解與認識,也從淺表走向深層,最終走向品質化實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聚焦項目化學習成果和作業(yè)評價,作了一些粗淺的嘗試。
比如,2020年“超長版”寒假,我班舉行了“小小廚王爭霸賽”系列活動。項目活動一:夸夸家鄉(xiāng)的美食,可以用圖畫繪出來,或用手機拍下來,也可以用文字寫出來。項目活動二:看一集《舌尖上的中國》《回家吃飯》等烹飪類節(jié)目,了解更多的中國美食,然后說說自己看到的最誘人的一道美食,可以錄制短視頻,或音頻,或抖音。項目活動三:學做一道家常小菜,可以是家里人或自己平時最愛吃的,也可以跟著看過的烹飪節(jié)目或美食視頻開發(fā)新菜,然后和家人一起品嘗。項目活動四:以圖文形式呈現活動成果。活動期間,同學們一個個化身美食小達人,在動手操作中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更深入了解了中國的美食文化,民族自豪感在內心氤氳、升騰。
閱讀,就是一根“彎枝”,富有彈性,能在外力的作用下,釋放內在生命的力量,潤澤自我成長的品性;閱讀,總是“具體的人”的歷史,是活在每個人的“生命實踐細節(jié)”中的歷史,是有呼吸、有體溫、有摯情的歷史。讓我們守住閱讀的家園,意態(tài)執(zhí)著,神清若水,在專業(yè)閱讀中走向愈發(fā)高遠、廣遠、深遠的生命澄明之境。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1EDEFA38-03CC-4249-BAC6-7C29D790DD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