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曰震
“雙減”政策的落地,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了更加明確、更加規(guī)范的要求。對小學教師來說,要想做到減負不減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減負不減質呢?
一、改變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效率
課堂是減負、增效的主陣地?!半p減”政策之下,語文教學向課堂要質量,向課堂要效率。教師的備課是開展課堂教學工作的前提,要做到兩備:一備教材,二備學生。備教材是提前根據課標要求,研讀教材,吃透教材,找到教學的重難點、突破點且備課中應有針對性,目標要明確;備學生是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例如,筆者針對班內學生的特點,制訂了上課回答問題的量化管理制度:教師設計的問題有難有易,凡程度稍差的學生積極舉手答對較容易的問題,小組就加一分;程度較好的學生答對有深度的問題得二分,小組間一周一評比。如此,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求知的快樂。
二、教給方法,培養(yǎng)能力
古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闭n堂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運用自如。對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單元的訓練重點,選一篇典型文章做范例。
例如,教學《那個星期天》一課時,筆者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教給學生如何表達真情實感。以第三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小男孩興奮、急切的心情的。筆者讓學生分別標出描寫環(huán)境、人物語言、動作、內心獨白的句子進行體會。讓學生懂得表達真情實感,除了直接表達以外,還可以融情于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內心獨白來表達。只有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感受語言表達的技巧,才能真正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寫作水平。
三、精心設計作業(yè),及時反饋
課后作業(yè)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加速知識內化的有效手段。要因材施教,就要布置有針對性和分層次性的作業(yè)。教師可給程度稍差的學生布置偏基礎性的作業(yè),給程度較好的學生布置提升能力的作業(yè),從而調動學生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真正達到課后鞏固的效果。無論布置哪類作業(yè),教師在作業(yè)布置時要做到少而精,指向性明確,針對性強。教師作業(yè)反饋應及時,力爭做到有布置就有檢查。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小老師”的作用,兵教兵,將教將,達到團隊協(xié)作、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家校合作,為增效提質助力
“雙減”政策之后,學生作業(yè)量普遍減少,課余時間增多,教師需增加與家長的溝通,形成家校合力。如筆者通過召開家長會、特殊學生家長個別座談會的方式,向其闡明“雙減”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導家長監(jiān)管和規(guī)劃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共同為學生的生長助力。
總之,落實“雙減”政策,其本質是要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素質,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愿每一位一線教師都能在“雙減”政策的新形勢下,及時轉變認識,做一個減負不減責、減負不減質的合格踐行者。
(作者單位:聊城市茌平區(qū)信發(fā)街道林辛小學)4421DFE0-8A3C-4CE4-9D5A-0BC66CCE6D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