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蘇坤
摘要:中國傳統(tǒng)園林繪畫是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材料,它通過觀察和學習自然實景,師法自然,貼近園林實景,被藝術史家葛蘭佩稱為“視覺的記錄和美學的再創(chuàng)造”,且具有寫真和摹古的特征,這對于研究在歷史變遷中漸漸消逝的園林具有重要價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會昌九老圖》描繪的園林無論整體還是局部都非常精確入微。其中,作為園林要素之一的建筑要素采用北宋界畫技法,結(jié)構(gòu)清晰明確,幾乎可以以圖恢復構(gòu)建?;诖?,文章以《會昌九老圖》作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李誡《營造法式》等相關文獻,充分挖掘圖像資料的價值,分別從建筑基礎、階基、屋身構(gòu)架、屋頂四個方面分析該圖卷中的建筑要素,以期為園林復原和當代復古園林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古典園林;建筑;《營造法式》;《會昌九老圖》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4
0 引言
中國古典園林是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卻在歷史的變遷中因戰(zhàn)爭、火災、自然侵蝕等湮沒于世,化為烏有,成為僅存于歷史中的“烏有園”,而宋代園林正是其中之一。這一時期的古典園林已發(fā)展成熟,園林格局精致古雅,具有區(qū)別于前期任何一個朝代獨有的文人化特點。因此,充分利用前人留下的資料,探尋這一時期園林各要素的設計及其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國古典園林與傳統(tǒng)繪畫具有密切的互動關系,首先在造園家與畫家的身份關系上,自古便有“善畫者善園,善園者善畫”之說,不少畫家為自己或被他人邀請營造園林,而造園家也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專注于繪事,且園林的鑒賞、品評也多須參悟于畫中[1],所以古代造園家常兼有畫家的身份。其次,在畫論與園林營造的關系上,陳從周先生在《陳從周講園林》中指出,“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2]。造園家在營造園林時,將畫理、畫論融入其中,園林造園借鑒畫論,而園林又可作為繪畫的客觀對象,正因畫論與園林有如此密切的聯(lián)系,古人得以因畫成園。同時,從園林繪畫中研究已逝園林亦是今人以畫探園的重要途徑之一。
對于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學者歷來比較重視詩歌園記等文字資料,而缺乏對繪畫資料應用價值的挖掘和整理。隨著園林繪畫的大量發(fā)現(xiàn),園林繪畫作為研究古典園林的重要參考資料,正被相關領域的學者日益重視起來。文章從宋人所繪《會昌九老圖》入手,結(jié)合李誡所著《營造法式》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從建筑基礎、階基、屋身架構(gòu)、屋瓦四個方面探析園林建筑要素,期望能夠不斷挖掘園林繪畫在中國古典園林研究方面的價值,同時也期望能為園林復原、當代復古園林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1 《會昌九老圖》概述
《會昌九老圖》所繪為會昌五年白居易及其八位友人在洛陽的尚齒之會。隋唐時期,文人士大夫通過科舉考試入朝廷做官。暮年之時,朝廷會根據(jù)其本人意愿安置養(yǎng)老,而宋代官員大多選擇回原籍養(yǎng)老,這一部分人就形成了社會上的一個固定階層,會昌九老在洛陽香山的尚齒之會則是這一現(xiàn)象的典型,也成為繼商山四皓后繪畫創(chuàng)作的新題材[3]。
《四庫全書》記載了白居易與友人共九老的此次尚齒之會的并序:
“會昌五年三月,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于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xiāng)亦來斯會,續(xù)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與前七老題為九老圖,仍以一絕贈之?!盵4]
文中指出,會昌五年春,白居易與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真、張渾六位賢者在東都進行尚齒之會。同年夏天,李元爽、僧如滿兩位長者也退休還鄉(xiāng)加入集會。此次九老集會年齒,最長者李元爽有一百三十六歲,最小者白居易亦有七十四歲,九位高齡老人在一起非常罕見。在當時隱逸思想、尊老崇賢的孝道觀的影響下,以會昌九老為母本的創(chuàng)作題材由此興起并延續(xù)下來,《會昌九老圖》正是在此典故背景下創(chuàng)作而成。
《會昌九老圖》雖為以人物典故為背景的作品,但圖中對建筑的描繪亦精致入微。圖卷中,園林建筑以單體建筑描繪,從卷首到卷尾依次為水榭、屋舍和涼亭,它們均遵循宋人喻皓的“三分說”,即“自梁以上(屋頂)為上分,地面以上(屋身)為中分,階(階基)為下分”,文章亦以古建筑的三分說為基礎,外加建筑基礎,探析圖中建筑要素各部分。
2 建筑基礎
《會昌九老圖》中所繪建筑基礎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木材為主要材料的地朾結(jié)構(gòu),另一種是以石材為基礎的虎皮墻基礎。
以地朾結(jié)構(gòu)作為支撐,使整個建筑立于水面之上,這主要運用在卷首水榭和屋舍前的一處木質(zhì)親水平臺上。地朾又叫木朾,其作用原理是將縱向木樁下端砍成錐形,外部套樁帽,砸入地下,使木樁透過淤泥層,將建筑荷載傳遞到較為堅實的地層中,而且因為木樁強度大于土層強度,所以豎向的木樁可以將土層擠壓得更密,從而提高地朾結(jié)構(gòu)的荷載能力。橫向上由排木連接,將木樁連接成一個整體,排木上下兩排縱橫排放,使結(jié)構(gòu)受力更加均勻,加之木材本身抗壓強度比土壤高很多,這就極大地改善了地基的受力狀況[5],這種做法一般用于臨水建筑,或地基條件不好的地段。
圖卷中描繪的另一種建筑基礎是虎皮墻基礎,主體屋舍的基礎就是采用這一做法,它主要是將不規(guī)則,或天然,或經(jīng)過加工的棕褐色石材堆砌起來,然后用青灰勾縫,這樣不規(guī)則的石材就可以形成天然的肌理效果,這種肌理遠觀如虎皮,故而得名虎皮墻。虎皮墻可用于建筑基礎、墻身和墻帽[6],在《會昌九老圖》中,則是應用在建筑基礎上,這種采用不規(guī)則石材的做法在施工上無法形成良好的穩(wěn)定性,所以轉(zhuǎn)角處多有方正石材的應用。圖中主體屋舍的虎皮墻基礎轉(zhuǎn)角處亦繪有角柱,且石與石之間用青灰勾縫,給人一種自然的野性之美。
3 階基
《會昌九老圖》對建筑階基有兩處非常精細的描繪,即圖卷中主體屋舍部分和卷尾涼亭的階基。階基即臺基,此為宋代叫法,即高出地面的臺子,是建筑物的底座。階基四周以磚石砌筑,中間填土,形狀大多比較方正,尺度一般隨建筑物等級確定。《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造殿階基之制:長隨間廣,其廣隨間深,階頭柱心外階之廣”[7]。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大多設有階基。
階基主要分為四種:一是普通直方型,這是傳統(tǒng)建筑階基的通用形式;二是疊澀座(即須彌座),一般用于等級較高的宮殿廟宇,其形式也更加多樣;三是帶勾欄的階基,一般是將普通直方型階基或疊澀座階基與勾欄相結(jié)合形成的一種階基形式,后者較為常見;四是復合型階基,是以上三種階基的組合或疊加,與疊澀座相同,用于等級較高的建筑。其中普通直方型和疊澀座為南宋階基常見形式,《會昌九老圖》中兩處階基類型均為普通直方型。
階基材料外部以石或磚為主,內(nèi)部填筑夯土,其主要構(gòu)件有角柱石(埋頭)、壓闌石、踏道、象眼、散水等。其中踏道為上下階基的階梯,它根據(jù)建筑等級不同有不同的尺寸和形式?!稌爬蠄D》中所繪為垂帶踏道,踏道兩邊設有坡度相同的垂帶石,垂帶石之間砌筑踏道,踏道兩側(cè)有層層凹入的三角形形狀的象眼,主要起到裝飾作用,象眼根據(jù)階基高度設有不同的層數(shù)和尺寸。《營造法式》中對象眼的規(guī)定是“兩頭象眼,如階高四尺五寸者,三層(第一層與副子平,厚五寸;第二層厚四寸半;第三層厚四寸),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層(第一層厚六寸,每一層各遞減一寸),或六層(第一層、第二層厚同上,第三層以下,每一層各遞減半寸),皆以外周為第一層,其內(nèi)深二寸又為一層(逐層準此)”[7]。
階基所需石件從尺度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尺度相對固定,如《營造法式》中記載“造壓闌石之制,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7];另一類則隨相關構(gòu)件來確定,如“造角柱之制,其長視階高,每長一尺則方四寸”[7]。而前者對石件固定尺度的規(guī)定已明顯具有套法取材的跡象[8],這說明在宋代,建筑尺度已經(jīng)有規(guī)格化傾向。
4 屋身構(gòu)架
宋代官式建筑木構(gòu)架的基本類型有三種:柱梁作、殿閣式木構(gòu)架和廳堂式木構(gòu)架?!稌爬蠄D》中建筑結(jié)構(gòu)雖有部分被樹木遮擋,并且由于圖幅有限,未能將結(jié)構(gòu)完整描繪,但從整體上看,基本接近于柱梁作,所以此處著重闡述以上提到的三種木構(gòu)架中的柱梁作。柱梁作主要用于殿堂和廳堂之外的余屋,其結(jié)構(gòu)是將柱與梁直接構(gòu)架,或者安裝單斗只替,這種做法在《清明上河圖》中也能見到?!肚迕魃虾訄D》中的臨街商鋪、驛站、茶館等建筑基本都是無斗拱的柱梁作四架椽屋,這種木構(gòu)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另一種是四架椽屋前后劄牽用四柱。再看《會昌九老圖》中屋舍部分,格子窗遮擋住了其中一個角柱,縱深方向用四柱,近于后者之形式,為民間柱梁作。民間柱梁作相對于官式柱梁作,在等級制度的社會背景下,財力物力懸殊,因此在用料、加工、間數(shù)等方面都會有區(qū)別,只可惜目前無實物可比較[9]。
比柱梁作等級稍高且類似的木構(gòu)架是“單斗只替”,這在《會昌九老圖》中卷首臨水而建的水榭中有描繪,單斗只替較其他斗拱的區(qū)別在于其構(gòu)件只有斗和替木,無栱,所以單斗只替是在柱子上放置櫨斗,斗上安裝替木以承梁,梁頭立面呈長方形(即耍頭)。《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造替木之制,其厚十分,高一十二分,單枓上用者,其長九十六分,令栱上用者,其長一百四分……”[7]單斗只替做法省工、簡潔,同時結(jié)構(gòu)非常明確。但值得注意的是,圖中描繪的梁頭似為拼合梁的運用,《營造法式》卷五對拼合梁如此記載,“……凡方木小,須繳貼令大……若直梁狹,即上加繳背下貼,兩頰不得刻剜梁面”[7]。即如果方木較小,需要用“繳貼”的方式,即上下拼合,使木料達到要求高度,以增加其荷載,這也符合結(jié)構(gòu)原理,再考慮到民間建筑用料等不及官式建筑,故圖卷中所繪應為單斗只替與組合梁共同組成的木構(gòu)架。
5 屋頂
《會昌九老圖》中對屋頂?shù)目坍嬢^少,除了圖卷最后涼亭的四角攢尖頂被完整描繪出來之外,其他兩座建筑的屋頂均被植物大面積遮擋,所以圖中屋舍屋頂形式將結(jié)合圖卷和相關文獻適當推測。古代建筑屋瓦的選用能夠直接反映建筑的等級。《營造法式》規(guī)定,等級高的建筑采用筒瓦鋪設屋面,板瓦用于等級較低的建筑。《會昌九老圖》中,主體屋舍屋瓦是青板瓦鋪設而成,故此建筑屋頂應屬于懸山頂或硬山頂這類等級比較低的建筑。然而,硬山頂在《營造法式》,或者其他宋代的繪畫、雕刻等作品,包括《清明上河圖》中均未提及,且硬山頂山墻沒有屋頂?shù)谋Wo,易受雨水侵蝕,直到明代磚的生產(chǎn)效率大大提高之后才普及民用建筑中[10]。
因此,《會昌九老圖》中建筑屋舍部分屋頂形式應為懸山頂,或以懸山頂為基礎演變的雜式屋頂。此外,椽子上鋪設的屋面基層,《營造法式》中也有規(guī)定,卷十三記載了三種用瓦之制:一是柴棧,即用小原木滿鋪,這種方法最堅實牢固,為上等;二是板棧,即用木板鋪設,為次等;三是竹笆葦箔鋪設,它可以用在各類建筑上,只是不同等級的建筑所用層數(shù)不同。
對于建筑屋瓦,《營造法式》依據(jù)形式分有六種:筒瓦、板瓦、檐口筒、當勾瓦、線道瓦和條子瓦,每一種瓦件尺寸和建筑的開間、進深和類型聯(lián)系在一起。而《會昌九老圖》中的屋瓦則采用前述的板瓦為材料,板瓦主要為各類房屋作底瓦,也在等級較低的房屋上作蓋瓦。如果以特定的排列方式組合,亦可形成合瓦屋面,圖中水榭屋瓦就是以《營造法式》中“壓四露六”的排列方式出現(xiàn),這大大提高了建筑屋頂?shù)姆浪阅?,但相較于清代“壓六”“壓七”的做法,仍有提升空間。
6 結(jié)語
《會昌九老圖》是表現(xiàn)古代文人致仕歸來開啟隱居生活的典型,后人常以創(chuàng)作會昌九老題材作品表達隱逸思想。而宋代《會昌九老圖》雖以致仕歸來的長者之集會為主要內(nèi)容,但對園林建筑的刻畫仍然精確細致。
在建筑基礎方面,圖中描繪了兩種做法。一是臨水建筑采用的地朾結(jié)構(gòu),木樁加排木的結(jié)構(gòu)使基礎受力更均勻,也有效地提高了承載力。二是屋舍部分運用虎皮墻作基礎,石材不規(guī)則的形狀自然形成似虎皮的表面肌理,透露出自然古樸的野性之美,這說明最遲在宋代已經(jīng)開始運用地朾結(jié)構(gòu),且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不同的自然條件,普遍運用于建筑建造中。不僅如此,建筑建造還追求古樸自然的審美情趣。
在建筑階基部分,圖中主要描繪了直方形階基形式,在其構(gòu)件尺度上,有相對固定的,也有能夠隨宜而變者,這表明宋代階基的建筑已有標準化傾向,但又不拘泥于規(guī)定。
在水榭屋身構(gòu)架部分,圖中繪宋式單斗只替的做法,即柱上置櫨斗,斗上安裝替木來承接房梁,且梁結(jié)構(gòu)明顯有《營造法式》中所述“繳貼”的特征,形成拼合梁,拼合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民用建筑中單材尺寸不足的問題。
在屋頂方面,圖中細致描繪了青板瓦通過“壓四露六”方法排列而成的合瓦屋面,這與清式“壓六露四”“壓七露三”的做法相比,防水性能較差,這也說明自宋到清,屋面防水設施得到了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15.
[2] 陳從周.陳從周講園林[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236.
[3] 趙啟斌.略論《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的藝術價值[J].中國書畫,2004(10):66.
[4] 四庫全書·集部[DB/OL].[唐]白居易,撰.紀昀,輯.浙江大學圖書館,https://archive.org/details/06049080.cn/mode/2up,2009-10-11.
[5] 劉大可.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M]. 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3.
[6] 劉雄偉.清代皇家園林虎皮墻綜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20:108-111.
[7] [宋]李誡.營造法式1[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60.
[8] 喬迅翔.宋代建筑臺基營造技術[J].古建園林技術,2007(1):3-7.
[9] 潘谷西,何建中.《營造法式》解讀[M]. 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22.
[10] 賈洪波.中國古代建筑[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67.
作者簡介:李苗苗(1996—),女,浙江嘉興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
蘇坤(1978—),男,安徽淮南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huán)境園林設計。